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动起来更精彩”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句行话,对于品德与社会新课堂而言,我们更真切地感觉到“动起来更实在”。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近年来的摸索,我们对活动教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我们大胆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注重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延伸,以社会为大课堂,实行动态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各种有益的参观、访问、调查及其它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实施开放性与实践性战略。为此,在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品德课堂方面,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课前体察活动化
课前指导学生观察、了解生活是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堂学习做好“热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主要形式体现为: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动手操作体验等。如教“美丽富饶的家乡”单元中的《富饶的物产》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自己家乡——湖南省邵阳市有哪些特产并完成如下表格:
新课前,召开一场十分钟的“家乡特产知多少”产品介绍会。这样的课前活动不但让学生亲身感受了家乡的富饶与可爱,为学习新课打下了基础,而且真正能让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校生活的安全》一课,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当一天的小领导,跟着值班的校领导值一天班。仔细观察:一天内同学的活动、游戏、体锻课、做操、集会、上学、放学等时段的情况;了解:校内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时段、地点及活动;体验:安全无小事,事事须当心。新课前,以征集“学校生活安全警句”的方式让学生以值班领导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获取了大量信息资料,这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通过课前观察、了解生活的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进入主题学习,进一步明白道理、内化导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设计活动化
育情悟理是品德与社会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且最关键的环节,因为 “情”是通向“理”的桥梁,学生只有在动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明理、导行;“情”和“理”还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以教材、生活中的道德素材为凭借,充分发掘其教育内涵,在品德课堂中创设情境,模拟、再现生活场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催化育情悟理。如教学《讲谦让》一文,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小牛、小羊过小桥的动画并配上儿歌:小牛、小羊过小桥,你推我,我推你,一同跌入小河中。哎哟哟,哎哟哟,互不相让多糟糕!一上课,这声情并茂的画面模拟、再现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不讲谦让的危害,为进一步学文明理做好了情感铺垫。由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文明理后,再次出示小牛、小羊过小桥的动画,并让学生合作配上一首新儿歌:小牛、小羊过小桥,你让我,我让你,高高兴兴过了河。哎哟哟,哎哟哟,互相谦让多开心!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戴着头饰表演,所有学生兴趣盎然,创造性地即兴自编了动作、语言,在富有童趣的表演中,学生耳濡目染,“讲谦让”的道德意识已悄
然扎根于他们的心田。
三、课后导行活动化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结合单元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课后(课外)生活,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检测方法,并在教完一单元后要求师生分别写出教后反思和学后反思,让家长也加入督导的行列,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有效促进了学生“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如在教学《我的未来不是梦》这个单元后,组织开展“成长旅途二三事” 、“十年后的我” 演讲赛,并发给学生每人一张“成长的脚印”记录卡,让家长与孩子们一道,通过回忆,记录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或“小小遗憾”,并请家长在记录卡上写下“家长感言”,再在班上相互交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把小小遗憾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同时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使学生从中学会审视自己,欣赏自己,从而充满信心,不断进步。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活动化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掘,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学会发现、创造,乐于分享成长的民主氛围,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求发展的价值取向。随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学生的知、情、意、行也在不断转化、不断发展,新的目标与新的体验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得到不断加深,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清平
一、课前体察活动化
课前指导学生观察、了解生活是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堂学习做好“热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主要形式体现为: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动手操作体验等。如教“美丽富饶的家乡”单元中的《富饶的物产》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自己家乡——湖南省邵阳市有哪些特产并完成如下表格:
新课前,召开一场十分钟的“家乡特产知多少”产品介绍会。这样的课前活动不但让学生亲身感受了家乡的富饶与可爱,为学习新课打下了基础,而且真正能让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校生活的安全》一课,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当一天的小领导,跟着值班的校领导值一天班。仔细观察:一天内同学的活动、游戏、体锻课、做操、集会、上学、放学等时段的情况;了解:校内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时段、地点及活动;体验:安全无小事,事事须当心。新课前,以征集“学校生活安全警句”的方式让学生以值班领导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获取了大量信息资料,这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通过课前观察、了解生活的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进入主题学习,进一步明白道理、内化导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设计活动化
育情悟理是品德与社会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且最关键的环节,因为 “情”是通向“理”的桥梁,学生只有在动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明理、导行;“情”和“理”还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以教材、生活中的道德素材为凭借,充分发掘其教育内涵,在品德课堂中创设情境,模拟、再现生活场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催化育情悟理。如教学《讲谦让》一文,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小牛、小羊过小桥的动画并配上儿歌:小牛、小羊过小桥,你推我,我推你,一同跌入小河中。哎哟哟,哎哟哟,互不相让多糟糕!一上课,这声情并茂的画面模拟、再现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不讲谦让的危害,为进一步学文明理做好了情感铺垫。由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文明理后,再次出示小牛、小羊过小桥的动画,并让学生合作配上一首新儿歌:小牛、小羊过小桥,你让我,我让你,高高兴兴过了河。哎哟哟,哎哟哟,互相谦让多开心!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戴着头饰表演,所有学生兴趣盎然,创造性地即兴自编了动作、语言,在富有童趣的表演中,学生耳濡目染,“讲谦让”的道德意识已悄
然扎根于他们的心田。
三、课后导行活动化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结合单元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课后(课外)生活,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检测方法,并在教完一单元后要求师生分别写出教后反思和学后反思,让家长也加入督导的行列,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有效促进了学生“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如在教学《我的未来不是梦》这个单元后,组织开展“成长旅途二三事” 、“十年后的我” 演讲赛,并发给学生每人一张“成长的脚印”记录卡,让家长与孩子们一道,通过回忆,记录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或“小小遗憾”,并请家长在记录卡上写下“家长感言”,再在班上相互交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把小小遗憾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同时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使学生从中学会审视自己,欣赏自己,从而充满信心,不断进步。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活动化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掘,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学会发现、创造,乐于分享成长的民主氛围,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求发展的价值取向。随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学生的知、情、意、行也在不断转化、不断发展,新的目标与新的体验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得到不断加深,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