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学校教育是融智慧、艺术和情感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工程,情感是精神力量和灵魂因素。“没有情感元素的渗透,绝不是成功的教育,至少不算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洋溢其间并贯穿前后的一种活性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感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又有利于从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究竟如何实施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呢?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由“爱”生情,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爱”是一种情感型力量,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传递性和穿透力。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如果缺乏来自“爱”的涵养和滋润,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障。与之相应的是,如果教师善于用知识来开发学生,用师爱来哺养学生,那么,非常有利于从潜移默化中赢得他们的向师力,进而不断放大“亲师信道”的情感效益和良好效应。俊俊自小父母离异,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他的确很“野”,既不尊老师教化,又与同学们难以相处,整天一副“我就这样,能耐我何”的样子。“俊俊,你的小脑袋很灵活,来给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才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俊俊,你查一下词典,看‘骄傲’除了‘不谦虚’外,它还表示什么意思。”……慢慢地,慢慢地,俊俊由“野蛮”开始变得“温顺”“主动”起来,学习上也随之有了起色,期末还被选为“素质小明星”。多少年来,用“爱心”浇灌的花朵又何止“俊俊”一人啊!
二、由“学”激情,发挥“启智益能”的作用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门由“情”和“美”装饰起来的语文学科,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教育优势,这正是开展学生情感教育的现有实力和内在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材情感元素,又要注重挖掘生成情感资源,引导学生善于从寓教于乐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情感元素,从而获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赢”效果。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为例。笔者提问:“春暖花开,我们来到了一座大花园。同学们不妨想象一下,有鲜花的地方就会有什么呢?面对百花齐放你想到什么呢?如果我就是栽花人,此时此刻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此问一出,产生了“一石激浪”效应:鲜花会招来了蜜蜂、蝴蝶,引来了游客;让人想起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争做送花人,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之感……这岂不是“智情合开”的并蒂之花吗?
三、由“动”生情,发挥“自主发展”的作用
小学生不仅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而且具有“求新、求异、求动”性格特征,他们善于从活泼好动中开发智力,收获情感和体验,正所谓“儿童的智慧来自他们的手指尖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各类开放性活动,以促使学生在自主化学习中怡情、内化和迁移。以《负荆请罪》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在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情节的基础上,自改话剧,自制道具,自我搭配,自行组织,以小组为单元,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活动,并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产生了“最佳创作小组”“最佳表演小组”和“最佳表演个人”等多个奖项。如此而为,既深化了文本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意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全面参与、自觉行动、主动投入,自始至终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充满着高涨的活动热情。至于教师,则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四、由“画”激情,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
众所周知,儿童时代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尚欠,而且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激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力量。比如多媒体技术手段,它具有超强的表现力,能够以“化抽象为形象”“动静自如”的优势功能,把语言文字以图画像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学为例。对于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几大著名战役,如果教师用口语进行描述,无论如何,效果只能是浅尝辄止。正因为如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演绎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相关影视精彩片段,为小学生提供了精彩无限的“视听盛宴”。红军战士“忍饑挨饿却英勇杀敌”“冒着敌人炮火冲锋向前”“单衣赤脚行走茫茫雪山”等革命者行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震撼和骄傲的呢?面对这些画面,学生们真的被感动了,纷纷发出阵阵惊讶和赞叹声。
总之,“以情育人”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而“以情激情”既是教学艺术的深刻反映,又是考量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应大力倡行情感教学活动,并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由“爱”生情,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爱”是一种情感型力量,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传递性和穿透力。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如果缺乏来自“爱”的涵养和滋润,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障。与之相应的是,如果教师善于用知识来开发学生,用师爱来哺养学生,那么,非常有利于从潜移默化中赢得他们的向师力,进而不断放大“亲师信道”的情感效益和良好效应。俊俊自小父母离异,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他的确很“野”,既不尊老师教化,又与同学们难以相处,整天一副“我就这样,能耐我何”的样子。“俊俊,你的小脑袋很灵活,来给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才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俊俊,你查一下词典,看‘骄傲’除了‘不谦虚’外,它还表示什么意思。”……慢慢地,慢慢地,俊俊由“野蛮”开始变得“温顺”“主动”起来,学习上也随之有了起色,期末还被选为“素质小明星”。多少年来,用“爱心”浇灌的花朵又何止“俊俊”一人啊!
二、由“学”激情,发挥“启智益能”的作用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门由“情”和“美”装饰起来的语文学科,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教育优势,这正是开展学生情感教育的现有实力和内在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材情感元素,又要注重挖掘生成情感资源,引导学生善于从寓教于乐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情感元素,从而获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赢”效果。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为例。笔者提问:“春暖花开,我们来到了一座大花园。同学们不妨想象一下,有鲜花的地方就会有什么呢?面对百花齐放你想到什么呢?如果我就是栽花人,此时此刻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此问一出,产生了“一石激浪”效应:鲜花会招来了蜜蜂、蝴蝶,引来了游客;让人想起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争做送花人,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之感……这岂不是“智情合开”的并蒂之花吗?
三、由“动”生情,发挥“自主发展”的作用
小学生不仅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而且具有“求新、求异、求动”性格特征,他们善于从活泼好动中开发智力,收获情感和体验,正所谓“儿童的智慧来自他们的手指尖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各类开放性活动,以促使学生在自主化学习中怡情、内化和迁移。以《负荆请罪》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在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情节的基础上,自改话剧,自制道具,自我搭配,自行组织,以小组为单元,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活动,并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产生了“最佳创作小组”“最佳表演小组”和“最佳表演个人”等多个奖项。如此而为,既深化了文本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意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全面参与、自觉行动、主动投入,自始至终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充满着高涨的活动热情。至于教师,则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四、由“画”激情,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
众所周知,儿童时代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尚欠,而且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激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力量。比如多媒体技术手段,它具有超强的表现力,能够以“化抽象为形象”“动静自如”的优势功能,把语言文字以图画像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学为例。对于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几大著名战役,如果教师用口语进行描述,无论如何,效果只能是浅尝辄止。正因为如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演绎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相关影视精彩片段,为小学生提供了精彩无限的“视听盛宴”。红军战士“忍饑挨饿却英勇杀敌”“冒着敌人炮火冲锋向前”“单衣赤脚行走茫茫雪山”等革命者行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震撼和骄傲的呢?面对这些画面,学生们真的被感动了,纷纷发出阵阵惊讶和赞叹声。
总之,“以情育人”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而“以情激情”既是教学艺术的深刻反映,又是考量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应大力倡行情感教学活动,并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