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释了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与特征,结合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理工类院校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实践途径。
【关键词】创新型 复合外语人才 培养途径 理工科英语专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才是英语创新人才? 该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呢?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迁:技能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虽然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学科单一、英语应用能力弱、适应能力较差等不良后果。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除了要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一门其它专业。这种培养模式叫做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需要有一批更为尖端的外语人才,去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因此,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对以前培养目标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对以前目标的否定。
二、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文秋芳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3个部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求新,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求异,即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所需要的创新型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必须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和探索性等多向型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组织、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根据这一内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解决学生乐于创新的问题,其核心是提高学生不断追求创新的自觉性。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解决学生敢于创新的问题,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和改革创新的信念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解决学生能够创新的问题,它属于创新本性的外显行为。
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不是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技能和相关的外语专业文化知识,然后应该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力才能,特别是思维力,发展自我能力、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又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素质的培养,重在于造就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
三、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工科课程,对当今科技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其次,这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在英语专业授课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以上的因素,就会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工科的英语专业应当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人们对英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评价是语言流利、头脑空洞,这对培养怎样的英语人才和实际培养出什么人才提出了很大的质疑。我们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一台翻译机器。语言始终是一个外壳,语言再流利,没有内容和内涵,仍然是无法交际的。所以,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应当在培养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其次,工科院校在开设英语专业的过程中,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上应当有所创新。受传统的培养“知识接受型”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长期习惯采用知识授课型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还误以为学生获得书本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等等,从而造成学生思想僵化,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发展技能和创造性。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应改变陈旧的授课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作为现阶段改进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以最终使学生获得索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大学外语教师来说,就是不但要担负起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务,而且要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实践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不仅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专业发展方向基础上的课程优化设置,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内容的处理以及由此所致的知识传递是否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对英语教师来说,能否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是创新素质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就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构建英语专业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再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实际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培养学生组织协作的能力。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Schmucks曾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多种不同的协作方式,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先让整个班级进行沟通交流,再依据话题或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者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再进行全班范围的学习交流。在建构社会知识、把个体意义转变为集体意义并对某个问题达成共识时,协作小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协作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协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
2.建立创新实践模式。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学向实践的转移,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鼓励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力求在知识传授中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英语专业的实践包括学生的研究型实践,如撰写课程论文,或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展示成果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或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展现出来。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给学生以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进行交流与协商,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其成果。通过展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展示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展示时可以准备适当的发言提纲、录音材料、PPT课件等。
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研究性的反思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提升学习效果。它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把他们的原有知识与所学的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和策略。反思活动进行得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学习者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也因此得到全面提升,教学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在新时期要更加重视英语人才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成为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与21世纪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呈多元化态势,以往那种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英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呼喊见识多、适应性强、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
*本文是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培养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成为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创新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2041035-01及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多元智能型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20122045。
【关键词】创新型 复合外语人才 培养途径 理工科英语专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才是英语创新人才? 该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呢?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迁:技能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虽然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学科单一、英语应用能力弱、适应能力较差等不良后果。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除了要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一门其它专业。这种培养模式叫做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需要有一批更为尖端的外语人才,去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因此,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对以前培养目标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对以前目标的否定。
二、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文秋芳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3个部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求新,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求异,即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所需要的创新型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必须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和探索性等多向型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组织、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根据这一内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解决学生乐于创新的问题,其核心是提高学生不断追求创新的自觉性。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解决学生敢于创新的问题,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和改革创新的信念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解决学生能够创新的问题,它属于创新本性的外显行为。
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不是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技能和相关的外语专业文化知识,然后应该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力才能,特别是思维力,发展自我能力、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又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素质的培养,重在于造就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
三、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工科课程,对当今科技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其次,这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在英语专业授课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以上的因素,就会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工科的英语专业应当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人们对英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评价是语言流利、头脑空洞,这对培养怎样的英语人才和实际培养出什么人才提出了很大的质疑。我们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一台翻译机器。语言始终是一个外壳,语言再流利,没有内容和内涵,仍然是无法交际的。所以,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应当在培养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其次,工科院校在开设英语专业的过程中,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上应当有所创新。受传统的培养“知识接受型”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长期习惯采用知识授课型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还误以为学生获得书本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等等,从而造成学生思想僵化,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发展技能和创造性。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应改变陈旧的授课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作为现阶段改进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以最终使学生获得索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大学外语教师来说,就是不但要担负起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务,而且要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实践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不仅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专业发展方向基础上的课程优化设置,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内容的处理以及由此所致的知识传递是否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对英语教师来说,能否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是创新素质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就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构建英语专业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再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实际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培养学生组织协作的能力。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Schmucks曾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多种不同的协作方式,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先让整个班级进行沟通交流,再依据话题或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者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再进行全班范围的学习交流。在建构社会知识、把个体意义转变为集体意义并对某个问题达成共识时,协作小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协作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协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
2.建立创新实践模式。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学向实践的转移,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鼓励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力求在知识传授中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英语专业的实践包括学生的研究型实践,如撰写课程论文,或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展示成果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或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展现出来。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给学生以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进行交流与协商,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其成果。通过展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展示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展示时可以准备适当的发言提纲、录音材料、PPT课件等。
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研究性的反思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提升学习效果。它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把他们的原有知识与所学的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和策略。反思活动进行得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学习者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也因此得到全面提升,教学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在新时期要更加重视英语人才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成为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与21世纪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呈多元化态势,以往那种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英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呼喊见识多、适应性强、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
*本文是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培养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成为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创新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2041035-01及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多元智能型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2012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