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颈鹿与小鸟》是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的第一课,这堂课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已知多个条件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与问题有关的条件。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堂实录
片段一:理解数学信息,感悟内在逻辑
教师问:“冬天到了,小鸟要飞去南方过冬,好朋友长颈鹿正忙着给小鸟建房子。你们从中找到了哪些数学条件?”
学生回答:“造一间房子需要7块小木板,一共有42只小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
教师说:“再给你们1分钟,读一读这些数学信息,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教师一边说,一边演示PPT)为方便描述,我把‘一共有42只小鸟’记作①号条件,‘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记作②号条件,‘造一间房子需要7块小木板’记作③号条件。”
设计意图:主题图的文字内容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收集和整理条件是很有必要的,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分析问题的重要一步。
片段二:探索数学问题,力求建构模型
教师问:“要解决‘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这个问题,你们会选择哪些条件?”
学生1回答:“我会选择①号条件和②号条件。”
教师说:“你们同意吗?”
全班学生回答:“同意。”
教师问:“你们为什么偏偏选这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因为这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
教师说:“为什么不选③号条件?”
学生回答:“③号条件和问题没有直接关系。”
教师说:“看来它是多余条件,我们把它隐藏起来。接下来,谁能告诉我‘一共有42只小鸟’是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小鸟的总只数。”
教师说:“‘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一间房子所住小鸟的只数。”
教师说:“问题是求准备几间房子,你们会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回答:“除法。”
教师说:“为什么?”
学生1回答:“要求准备几间房子,就是求42里面有多少个6,所以用除法。”
教师说:“这个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齐声回答:“总只数除以一间房子小鸟的只数等于几间房子。”
教师说:“算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42÷6=7(间)。”
小结:我们从这么多的条件中找到了相关的两个条件,数量关系是总只数除以一间房子小鸟的只数等于几间房子,算式是42÷6=7(间)。
设计意图:这是教科书第一次呈现多余的信息,为了让学生建立系统、规范的思维模式,所以笔者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看问题——思考——梳理——解决,意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不应仅停留在解决某类问题、获得某类知识上,而应基于解题经历和形成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上,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节课上,生动活泼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现实基础。二年级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在面临复杂问题情境时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包含的数学条件和数量关系。如何有效利用这节课的素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收集和理解条件
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收集三条数学信息,并分析所有条件。学生汇报——独立理解——多媒体动画演示,三个环节让学生真正明白了每个条件背后的含义,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学生收集和处理条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发挥组织和引导教学活动的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条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
一、课堂实录
片段一:理解数学信息,感悟内在逻辑
教师问:“冬天到了,小鸟要飞去南方过冬,好朋友长颈鹿正忙着给小鸟建房子。你们从中找到了哪些数学条件?”
学生回答:“造一间房子需要7块小木板,一共有42只小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
教师说:“再给你们1分钟,读一读这些数学信息,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教师一边说,一边演示PPT)为方便描述,我把‘一共有42只小鸟’记作①号条件,‘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记作②号条件,‘造一间房子需要7块小木板’记作③号条件。”
设计意图:主题图的文字内容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收集和整理条件是很有必要的,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分析问题的重要一步。
片段二:探索数学问题,力求建构模型
教师问:“要解决‘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这个问题,你们会选择哪些条件?”
学生1回答:“我会选择①号条件和②号条件。”
教师说:“你们同意吗?”
全班学生回答:“同意。”
教师问:“你们为什么偏偏选这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因为这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
教师说:“为什么不选③号条件?”
学生回答:“③号条件和问题没有直接关系。”
教师说:“看来它是多余条件,我们把它隐藏起来。接下来,谁能告诉我‘一共有42只小鸟’是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小鸟的总只数。”
教师说:“‘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一间房子所住小鸟的只数。”
教师说:“问题是求准备几间房子,你们会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回答:“除法。”
教师说:“为什么?”
学生1回答:“要求准备几间房子,就是求42里面有多少个6,所以用除法。”
教师说:“这个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齐声回答:“总只数除以一间房子小鸟的只数等于几间房子。”
教师说:“算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42÷6=7(间)。”
小结:我们从这么多的条件中找到了相关的两个条件,数量关系是总只数除以一间房子小鸟的只数等于几间房子,算式是42÷6=7(间)。
设计意图:这是教科书第一次呈现多余的信息,为了让学生建立系统、规范的思维模式,所以笔者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看问题——思考——梳理——解决,意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不应仅停留在解决某类问题、获得某类知识上,而应基于解题经历和形成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上,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节课上,生动活泼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现实基础。二年级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在面临复杂问题情境时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包含的数学条件和数量关系。如何有效利用这节课的素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收集和理解条件
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收集三条数学信息,并分析所有条件。学生汇报——独立理解——多媒体动画演示,三个环节让学生真正明白了每个条件背后的含义,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学生收集和处理条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发挥组织和引导教学活动的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条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