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教育改革战略主题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分析了高校施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对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通过反复论证,试图找到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从而为高校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战略主题;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03-02
  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始于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使更多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经过连续十多年的扩招,我国高校教育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高校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然而,在高校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与问题也浮出水面,高校教育改革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也进入了深水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教育中长期发展的重要纲领,规划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各方面,指导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更应遵循《纲要》的精神。
  《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明确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一、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科技发展推动学科交融,单方面专业知识力有不逮。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现象已经无法通过单方面的专业知识去解释。如果没有多门专业知识的支撑,就好比是“盲人摸象”,终究只能窥一斑而无法知全貌,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各专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不同学科相互碰撞、交融,产生了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等新学科。与此对应的,高等教育各学科间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发生了迁移,不同学科之间通过相互借鉴往往可以解决单一学科无力解决的问题,由此开启了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进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交融,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在各方面进行改变以做出应对,而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素质教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2.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个人综合素质亟须提高。近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这些年轻人不但没有展现出生命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反而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教育界必须深思。
  虽然从中学时代开始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课程侧重开始发生改变,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变得难以兼顾,但是问题真正开始浮现是在大学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始逐渐形成,开始进行自我思考。如果高校教育只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不重视心理的疏导与人格的塑造,那么就很难对大学生思想加以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人文学科的不受重视,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引发极端事件。这就要求实施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1]。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2]。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3~4]。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三、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而民族基因中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吸收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精华部分强调个人品行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淡化功利心,做真正的学问。同时进行启发式教育、通识教育,激发好奇心,学会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唐睿明,王棣华.浅议高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
  [2]张营广.加强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研究——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感[J].财务管理创新,2011,(4).
  [3]王永秋.关于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探索[J].民营科技,2011,(11).
  [4]刘福才,刘复兴.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高校教育改革的两难困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开发的障碍,并以某中职院校开展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为例,通过引入行业专家授课和实验实训项目临床化,破除现阶段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进程中专业老师缺乏、设备滞后等障碍,为中职医学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明新方向。  关键词:中职;院校合作;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3-02  一、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软件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出发,在对企业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企业需求、现代教学理论和高校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应用技能为导向的软件英语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基础英语EGP教学模块与软件专业英语ESP教学模块相结合、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软件专业;英语教学;ESP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摘要:本文从培养模式、教师资源以及招生对象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现有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几点切合实际的可行性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实践和动手的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校企协同;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
摘要: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个星期都要值两次中午班,受日本“食育”启发,便尝试着把班主任工作、语文綜合实践活动和食育结合起来,组织孩子体验农村夏收劳动,做学校的“小帮厨”,六一儿童节动手包饺子活动,,让孩子们懂得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要有正常的有规律的饮食生活,要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培养孩子的快乐用餐以及对于食物的感恩。  关键词:日本食育;吃饭;感恩的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
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仪式化的状态,阻碍了教学活动地顺利进行。哲学学科因其特点在突破传统仪式化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占有优先地位。因此,从学科特点出发,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哲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哲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哲学;仪式化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93-02
摘要:学生在大量地、高品位地阅读、观察积累素材,并有意识地将所学、所读、所背的消极积累有意识地勤加运用,学会积极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从“被迫式”的写作氛围转变为“我要写”的状态,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赋到沧桑句便工”。  关键词:消极积累;积极语言;理念寓于其中;语言输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34-0
摘要: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不断上升。从营造先进校园文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方面,都逐渐凸显出内涵校园文化品牌打造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浙江省2007年以来开展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比活动的八十余项成果入手分析,探讨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从中提炼出“文化育人”的规律性启示。  关键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文化育人  中图
摘要:经过课题研究的实施,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数据表明,利用文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课题;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0-02  2012年本课题组申报了题为《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化研究与实践》的院级课题,获得了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立项。目前已经实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游戏,必然会带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文章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游戏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共同探索一条学生快乐作文之路。  关键词:游戏;快乐;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06-02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我的语文人生》中这样说道:“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
摘要:专业课的教学对于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以《动物营养学》授课为例,从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坚持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提高本科生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39-02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