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小学科学教材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以活动的形式为脉络展开;二是内容有所减少,形式灵活、多样。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转移到课件上,课件完全代替教材,教材成为摆设,甚至学生整节课都不用翻开教材;二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三是教师面对教材中的资源,不知如何利用,教学效果不佳。本文旨在针对三个问题,提出四个策略,以阐明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教材。
一、导入新课
科学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内容丰富、优美,具有针对性,是导入新课的好资源。例如,在教学“白天与黑夜”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是让全班学生齐读单元导读内容中的一段文字(一边是朝霞满天,一边是繁星点点;一边是千里冰封,一方却烈日炎炎。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之后,齐读课文。二是提出问题:“谁能讲一讲,课文中描述了哪几种自然现象?”三是进一步提问:“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现象?”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生成的问题,轻松引入新课。
只有齐读教材,才能感受科学现象,充满求知欲望;才能乐于思考问题,善于寻求答案,最终顺其自然地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强化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才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利用教材,强化概念,培养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呢?例如,在教学“日食”这一内容时,概念的形成是难点。针对教材中的相关文字,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一,日食是什么?其二,观察日食发生时的图片,会有哪些发现?其三,如何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其四,如何描述日食的形成?其五,阅读教材,思考日食的概念表述,应怎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表述?其六,脱离文本,再次观察日食的图片,如何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日食的概念?
只有围绕科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强化概念,形成科学、规范的表达。具体包括三点。首先,可让学生尝试以科学、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述概念;其次,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构建概念;最后,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地表达概念。这样,通过教材,科学概念得到强化。
三、设计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因此,只有依托教材,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种子和幼苗”这一内容时,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师可引领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方案,据此,教师可设计五个环节。其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几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说,最终回答“种子的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其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一问题?其三,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种子发芽与水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思考教材中的实验是怎样设计的?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四,通过讨论与交流,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其五,设计方案的分享交流。
利用教材,学生自主设计了实验,既降低教学难度,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自主验证,才能取得科学教学的实效。
四、处理信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教材中的阅读资料恰好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良好途径。例如,在教学“地球”这一内容时,教材提供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研究地球的相关资料。据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其一,阅读教材,标出关键词语;其二,根据提问,再次阅读,找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其三,尝试用最简单的句子概括获取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处理信息的习惯。
教材是一种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以使教学更加精彩和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广东省东莞市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
(责任编辑:梁金)
一、导入新课
科学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内容丰富、优美,具有针对性,是导入新课的好资源。例如,在教学“白天与黑夜”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是让全班学生齐读单元导读内容中的一段文字(一边是朝霞满天,一边是繁星点点;一边是千里冰封,一方却烈日炎炎。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之后,齐读课文。二是提出问题:“谁能讲一讲,课文中描述了哪几种自然现象?”三是进一步提问:“为何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现象?”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生成的问题,轻松引入新课。
只有齐读教材,才能感受科学现象,充满求知欲望;才能乐于思考问题,善于寻求答案,最终顺其自然地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强化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才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利用教材,强化概念,培养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呢?例如,在教学“日食”这一内容时,概念的形成是难点。针对教材中的相关文字,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一,日食是什么?其二,观察日食发生时的图片,会有哪些发现?其三,如何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其四,如何描述日食的形成?其五,阅读教材,思考日食的概念表述,应怎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表述?其六,脱离文本,再次观察日食的图片,如何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日食的概念?
只有围绕科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强化概念,形成科学、规范的表达。具体包括三点。首先,可让学生尝试以科学、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述概念;其次,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构建概念;最后,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地表达概念。这样,通过教材,科学概念得到强化。
三、设计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因此,只有依托教材,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种子和幼苗”这一内容时,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师可引领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方案,据此,教师可设计五个环节。其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几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说,最终回答“种子的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其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一问题?其三,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种子发芽与水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思考教材中的实验是怎样设计的?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四,通过讨论与交流,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其五,设计方案的分享交流。
利用教材,学生自主设计了实验,既降低教学难度,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自主验证,才能取得科学教学的实效。
四、处理信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教材中的阅读资料恰好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良好途径。例如,在教学“地球”这一内容时,教材提供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研究地球的相关资料。据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其一,阅读教材,标出关键词语;其二,根据提问,再次阅读,找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其三,尝试用最简单的句子概括获取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处理信息的习惯。
教材是一种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以使教学更加精彩和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广东省东莞市中小学名师蔡敏胜工作室)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