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4-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点不假。学生时代,对历史地理很感兴趣,加上喜欢的老师上课,历史地理成绩当是好上加好。教学生学会兴趣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变被动为主动。那是最好不过的方法,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甚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不好学,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生活》的欲望和兴趣。那如何加强《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课的趣味性?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他们常凭直观去思考问题,上课讲的生动,他们就喜欢,有兴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趣味教学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和应用。
首先,以趣引题,定好基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开头,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拔动思维,为新课定下基调。在上“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这框的第二个知识点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时,先讲了一个“一举三得”的故事,平时学生只知“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听到“一举三得”学生感到意外。在调动学生口味之时,讲了这个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项工程有三大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量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难题,负责这项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解决了一难;二是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用船运进大量的建筑材料,解了二难;三是工程完工后把碎砖土块等垃圾填入沟中,修复原来的大街,解了三难。这个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大优化,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如此高效,学生自然乐学。在《文化与生活》中,讲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但在我国文化市场上存在缺乏创新的现象。
其次,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在讲“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我讲了大家熟知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类似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生产大队时,当时也有人把要到开花结穗时候的水稻移栽在一起,有人形容水稻成熟时小娃娃可在上面躺着睡觉且不会落下来,这是粮食大丰收的措施,结果也是一样,不仅没丰收,而且大大减少,使当时的粮食更加紧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和上例为戒,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文化与生活》中,有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主妇招待她美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下一道菜。结果,这位亚洲学生竟撑得摔倒在地上。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辱女主人的。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受各国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影响,其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别。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持久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深受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最后,以趣明理,耐人寻味。
哲学课可以使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俗语等渗透思想教育。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运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经典名言。三国时期,刘备教导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它小善积累多了,最终可以变成大善良,像当代的雷锋。而小恶积累多了,也会发生质的突破,变成大恶,像那些小时偷瓜,长大偷牛,最终而受牢狱之灾。因此,要多积累善的方面,积极的方面,促进其发生质的变化,而对恶的,消极的方面,要将之规定在量变的层面上,及时改正,不要让其发生质的变化。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丝毫之恶,非唯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 还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也是一个道理。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既要树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听好每一节课,用好每一分钟,相信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长期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一代圣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者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助趣味教学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趣味事例进行教学,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仅喜欢听文化、哲学课,进而喜欢你这位老师,师生关系融洽,兴趣也来了,你不用费更大的劲,且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点不假。学生时代,对历史地理很感兴趣,加上喜欢的老师上课,历史地理成绩当是好上加好。教学生学会兴趣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变被动为主动。那是最好不过的方法,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甚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不好学,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生活》的欲望和兴趣。那如何加强《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课的趣味性?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他们常凭直观去思考问题,上课讲的生动,他们就喜欢,有兴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趣味教学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和应用。
首先,以趣引题,定好基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开头,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拔动思维,为新课定下基调。在上“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这框的第二个知识点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时,先讲了一个“一举三得”的故事,平时学生只知“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听到“一举三得”学生感到意外。在调动学生口味之时,讲了这个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项工程有三大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量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难题,负责这项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解决了一难;二是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用船运进大量的建筑材料,解了二难;三是工程完工后把碎砖土块等垃圾填入沟中,修复原来的大街,解了三难。这个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大优化,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如此高效,学生自然乐学。在《文化与生活》中,讲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但在我国文化市场上存在缺乏创新的现象。
其次,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在讲“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我讲了大家熟知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类似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生产大队时,当时也有人把要到开花结穗时候的水稻移栽在一起,有人形容水稻成熟时小娃娃可在上面躺着睡觉且不会落下来,这是粮食大丰收的措施,结果也是一样,不仅没丰收,而且大大减少,使当时的粮食更加紧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和上例为戒,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文化与生活》中,有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主妇招待她美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下一道菜。结果,这位亚洲学生竟撑得摔倒在地上。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辱女主人的。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受各国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影响,其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别。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持久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深受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最后,以趣明理,耐人寻味。
哲学课可以使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俗语等渗透思想教育。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运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经典名言。三国时期,刘备教导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它小善积累多了,最终可以变成大善良,像当代的雷锋。而小恶积累多了,也会发生质的突破,变成大恶,像那些小时偷瓜,长大偷牛,最终而受牢狱之灾。因此,要多积累善的方面,积极的方面,促进其发生质的变化,而对恶的,消极的方面,要将之规定在量变的层面上,及时改正,不要让其发生质的变化。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丝毫之恶,非唯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 还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也是一个道理。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既要树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听好每一节课,用好每一分钟,相信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长期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一代圣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者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助趣味教学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趣味事例进行教学,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仅喜欢听文化、哲学课,进而喜欢你这位老师,师生关系融洽,兴趣也来了,你不用费更大的劲,且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