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反思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出问题
  高一新生刚刚步入高中的校园,有很多学生在初中时最喜欢上物理课,可是不多久,新生的物理学习情绪就发生了变化,“物理难”的言论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笔者认为,学生步入高中物理学习初期认为物理难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教师不能埋怨学生“笨”,而更多的应该找出学生感觉物理“难”的客观原因,查找自己教学方法和程序上的不足.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要想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学习负情绪,我们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上必须做足功夫.
  二、造成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
  “难”的客观原因分析
  初中物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通俗易懂,描述的物理现象大多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存在着一致性,现象背后的规律性浅显易得,规律的公式形式简单,包含的参量较少,物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原理简单明了,学生容易上手操作.
  高中物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与初中教材相比显得严谨而且简练,在概念的叙述上呈现出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论性强,对概念的描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文字表述、公式表述、图像表述等等,实验的编排要求学生从多个侧面和层面去观察和分析同一个物理实验现象.内容的复杂度和思维要求明显加大.高一学生阅读理解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较弱,基本上还没有综合分析和抽象概括的经历,学生自主地阅读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度不高.
  三、造成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
  “难”的主观原因分析
  1.高中物理教师缺乏对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经历了紧张的中考,让学生在漫长的假期中放松了一下步入了高中,一些学生心想这下距离高考还有很长时间,所以学生之中“继续休整”的心理油然而生,学习的紧张度明显下降,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许多.还有一些学生,怀揣着高中好好学习的心态而来,可是被高中物理的难度吓怕了,还未学习多久就感觉力不从心了,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出现了学习障碍.
  2.高中物理教师缺乏对初中物理教材的研读
  初、高中教材明显存在着差异性,教材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初中教材指导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很难改变两年来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初中教材仔细的研读,去发现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顺着学生的原有学习规律一步步地适应高中教材的学习方法.
  四、做好自然衔接的着力点
  1.研读初、高中教材,衔接知识点
  要让高一新生在学习上没有顿挫感,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初、高中知识内容和难度上衔接的坡度放缓,帮助学生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自然过渡.其实,认真研读教材后,我们会发现高中物理刚开始的内容大多数都与初中物理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教材的研读教师可以找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学段存在的差别及其内在的联系,可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和物理情景出发完成概念的导入和铺垫,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跨度和困难.
  例如,对于“速度”这个概念,仔细研读初、高中物理教材,我们会发现,初中学段对“速度”的定义描述引入的是“路程”这一概念,但是高中学段,“速度”具有矢量性,因为“路程”是标量,不能用“路程”来定义,所以在定义时用的是“位移”这个新学的概念,这是两者的区别.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衔接思维点
  考虑到初中学生在思维上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刺激其理性思维,而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思维上跨越性太大,物理模型抽象到学生难以想象.这时,需要我们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重视联系生活、多做实验、多搞课外活动及借助多媒体等来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高一的“质点”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如果直接和学生咬文嚼字,学生的理解程度必然很低.我拿生活中的“水果”这个概念和它类比,不管是苹果、梨子、西瓜等,忽略其形状、口味及体积等次要因素,得出其含有“水份”的这种天然的即熟即食型的食品抽象为“水果”.这样,学生明白了,“质点”也是在忽略其他次要因素后突出体现其“质量”而抽象出来的模型.
  又如,理想化的研究过程,如匀速运动、自由落体等;理想化的研究条件如光滑面等.
  总之,高一物理学习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对初、高中教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务必详尽到位,从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合理地设置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有效地衔接.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对物理学习畏惧的不良心理,帮助其顺利地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其他文献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事教育教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总有一些学生,老师讲过哪些题目就会哪些题目,而对于一些变形的题目则找不出思路,不知如何下手.再者,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说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触类旁通.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光说触类旁通,而不教给学生怎么去触类旁通.诚然光有口号肯定是不行的.笔者以竖直面内的球绳模型为例浅谈一下如何将基本模型拓展.  1 竖直面内的球绳模型  质量为m的小球在轻绳的拉力作用下在竖直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从“复习—引入—新课—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即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取合理的解答,并确认知识的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则可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通过平实的语言、朴素的文笔、真挚的情感、难忘的细节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动人的“爱的教育”画面,同时也用它“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快乐德育”理念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的学生不敢亲近,如果你的育人方式方法不能被学生接受,教育何乐之有呢?什么是“快乐德育”?如何让我们的德育走出“假、大、空”的误区,“快乐”起来呢?在多年
新课程标准中对“波的干涉”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什么是波的叠加,什么是波的干涉,其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个点是振动加强还是减弱,如何确定一段区域内有多少个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而对于涉及这五点内容的题目,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有关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个数的判断问题,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各个突破.  1 两列波相遇时的特点  1.1 相遇前后  满足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即f、A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引领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会自学,是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可能,是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为实现
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与考试同新课标不适应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目前的化学考试主要是运用书面考试的方式,在考试试卷中出现的多为一些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化学知识的试题,而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教材中也较多地出现公式定律,不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的科学创新、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限制.  2.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学生的解题错误中可以发现,某些思维障碍了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从而使某些物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解决.  1 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  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有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法不当、思维定势的影响、相关概念的干扰等.  1.1 感性认识不足  例1 如图1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一直是难点.很多学生遇到它都会非常的头痛,不能冷静的分析题型,解题思路不够明确.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一遇到应用题就逃避,从而数学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作为高中力学部分中相对独立的一块,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国11个考区的高考理综试题中,出现率为100%.但是由于其在高考中占的权重低.在高考后期复习中,课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