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农村作为最深厚的基础、最大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就要实现乡村的振兴。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迅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取得显着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问题,如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农村垃圾、污水问题难以解决等。本文主要通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厕所革命”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农村厕所革命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厕所革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厕所技术
厕所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设施,同时还能展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厕所革命”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这一举措。“厕所革命”的意识首次在中国崭露头角是在1993年,由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提出进行“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自此将厕所问题放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面。而“厕所革命”的全面启动则是在2015年,其发展改革也由公厕、城市、旅游景点不断扩展到商用厕所、农村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厕所革命”也有其独特的目标与历史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就为农村“厕所革命”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它不应该仅限于厕所本身,不仅要求卫生便捷的厕所,更应该关系到整个卫生系统,包括污染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资源化等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厕所革命”是对既有的农村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同时它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厕所革命”的必要性
(一)“厕所革命”是对公民享受清洁厕所权利的保障
农村“厕所革命”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每个人都有权利使用清洁卫生的厕所,这不仅仅是维护了个人的隐私和尊严,更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一种标志。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明确规定要保障公众健康,厕所革命的提出就是对于农村居民的如厕环境改变的实质要求,切实改善农村居民如厕条件,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厕所革命”的提出是对于公民身体健康的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民家里仍存在着露天的旱厕,同时家畜的圈养管理也十分宽松,这就造成了粪便外露,而这一现象就是人畜患病增加的根本原因。粪便、污水之中含有众多的细菌与病原体,粪便、污水污染农村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夏季炎热,蚊虫大量滋生,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农村“厕所革命”的提出,不仅仅要求改厕,更要求健全厕所的卫生系统,有利于减少疾病传播和人体健康的保障,是防治慢性病发生和传染的治本之策。
(二)厕所革命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要求
近年来,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乡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的质量相比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一些乡村旅游业和乡村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 虽然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为主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例如《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第二十三条指出扩“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样少量的原则性条文,但是如何具体保护农村农业环境仍未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详细规定。 保护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首先应该从防止污染、保护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化肥污染; 地膜污染以及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厕所革命正是在这一状态下应运而生,对于厕所粪污污染的治理需要从改善厕所环境开始,例如联合国早在2000年提出了“生态厕所”的概念,生态厕所是不仅仅要求无臭、卫生的如厕条件,更要求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避免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目前,我国所提出的“厕所革命”就类似于要建设符合国际上“生态厕所”的要求的厕所。 厕所革命的发展,正是维护生态环境,遵守《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保护农村農业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回应。
(三)厕所革命是乡村旅游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习惯了城市的雾霾等污染的天气质量与快节奏的生活,近年来反而更多人开始享受乡村旅游, 同时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如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等政策的帮扶下,乡村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在周末、节假日选择去乡村旅游,但很多人到农村旅游,农村厕所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及时打扫导致厕所卫生脏、乱、厕所设施不完善导致异味严重等问题,成为广大游客困扰不已的问题。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水平,厕所革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不仅要求改变传统的旱厕模式, 更要求完善的厕所设备和厕所管理制度。只有完善了厕所设施与厕所管理制度,解决“厕所难”的问题,才能够营造更加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才能为乡村旅游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改厕是一种旅游投资,厕所完善了,环境就会更加优美,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农家乐”、“度假村”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厕所革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进行“厕所革命”的意识薄弱
农村“厕所革命”的推进具有一定的难度,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厕所设施的不完善、厕所技术革新慢,但是农村“厕所革命”最难之处在于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的如厕方式与如厕观念。中国自古代以来就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宏观政策使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料的滋养,而肥料的来源又主要依靠于堆肥、收集的人畜粪便,于是便有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粪便臭,哪有五谷香”的观念,正是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农村居民并不愿意在厕所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未能形成干净卫生的如厕行为意识。[1]因此,农村“厕所革命”的推进,首先是对农民传统观念的革命。 (二)全国农村厕所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自2015年“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不同的农村地区之间厕所建设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传统上采取的是“旱厕”的形式,粪便池外露,异味严重,蚊虫肆虐。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少的农民盖了一栋栋的二层小洋房,也将厕所由室外逐渐转变为室内,但是这也只是解决了传统旱厕异味重、离家远的问题,并没有达到“生态厕所”的实质要。农村的地下管网设施的不配套,导致粪便的收集、处理成为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和儿童的巨大压力,储存在粪池的粪便、污水没法及时通过地下管网得到处理,就需要不定期的进行清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新的负担。[2]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的不同农村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在全国各地区厕所的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仍然处于不相适应的状况。
(三)厕所建设重视投资管理宽松的现象比较普遍
厕所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必备设施,同时,厕所建设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表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厕所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设施,厕所建设自然不是一个小问题,国家也高度重视厕所建设,2017年11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提出,将“厕所革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 但是,目前我国厕所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比较严重,随着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的打造,政府也开始投入资金建设乡村公共厕所, 但是公共厕所数量虽然在增多,关于公共厕所的管理却并没有跟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便是农村整体污水管网的短缺,粪便如何清理,如何排放这些都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有的农户自己花钱建造了粪便处理的地下管网,但是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和乡村基础地下管网设施的缺失,最终也是直接排入了河流,而这一现象极易对农村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一个二次污染。因此对于我们看不见的粪污的处理正是厕所革命要求改进的。
三、我国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的建议
目前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的首要问题便是粪污的处理问题。 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厕所革命”主要有3项具体任务:一是通过宣传教育科学的推进农村厕所的改造。我国地域宽阔,不同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独特的资源与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的改造厕所,让农民群众更普遍的接受“厕所革命”。 二是鼓励研发生态厕所技术,借鉴并开创性的生产出既节水卫生同时保护环境的厕所技术。三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完善农村厕所排污粪污处理设施。
(一)因地制宜推进我国农村厕所的改造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造成我国南北气候不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衡,南多北少,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使用冲水式厕所,对于水资源的要求比较高,那么我国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就应该充分考虑地形、气候、资源的分布因地制宜的进行农村厕所改造,要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民群众能够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把贮粪池不渗不漏作为基本要求,鼓励厕所入户进院,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动厕所入室。重点对严寒、缺水等特殊条件下的改厕模式开展技术攻关。只有针对不同的卫生、环境条件, 制定出适宜的农村卫生厕所技术, 才能将农村“厕所革命”深入的开展下去。[3]
(二)重点研发环境友好、节水卫生、便于管理的生态厕所技术
除了传统的厕所技术,还可以积极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与国际接轨,研发环境友好、节水卫生、便于管理的生态厕所技术。我国目前仍然大部分使用冲水式厕所,但是这种模式一方面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时间久远,设施的老化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极易造成厕所卫生状况恶化。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种“生态厕所”,在厕所屋顶设置雨水的收集装置,在通过技术将搜集的雨水引入到厕所的排水系统之中,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例如日本将厕所的洗手用水通过技术收集起来供厕所冲水。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厕所排污粪污处理设施。
农村“厕所革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政策的制定、政府資金的投入、农户的积极响应等,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够充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这之中,政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居民为了实现更好的生活,积极改厕,实现厕所入院、厕所入室,解决了厕所卫生状况问题,但是“厕所革命”更要求实现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这就需要政府完善粪便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厕所分为供人使用的地上厕屋部分和用于粪污处理的地下部分。从厕所的公共和私人属性角度理解,地上的厕屋属于私有设施,其影响仅限于使用者个人;对而粪便污水处理与否或处理效果好坏对于周围居民和公共环境会产生影响,因此地下粪污处理部分属于公共设施,因此,为了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政府应当加大厕所设施建设及资金补助力度,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完善地下管网设施,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建立粪便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的模式。
综上所述,农村“厕所革命”是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伟大工程,同时也是对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如厕意识的一场重大变革。我们要加大文明如厕、科学改厕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群众、政府和社会各界意识到厕所与文明、卫生、生态环保和健康的关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形成良好的如厕卫生文明行为的同时,明确政府的职责,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厕所以及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科学、深入、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霞[1], 张奎卫[1], 胡军[1]. 农村改厕工作的困难和对策探讨[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3).
[2]赵海燕, 卢愿清, 张春娟. 我国农村改厕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12):1534-1535.
[3]侯克宁, 王卫东. 乡村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厕所改革问题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8):98-100.
关键词:厕所革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厕所技术
厕所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设施,同时还能展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厕所革命”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这一举措。“厕所革命”的意识首次在中国崭露头角是在1993年,由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提出进行“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自此将厕所问题放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面。而“厕所革命”的全面启动则是在2015年,其发展改革也由公厕、城市、旅游景点不断扩展到商用厕所、农村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厕所革命”也有其独特的目标与历史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就为农村“厕所革命”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它不应该仅限于厕所本身,不仅要求卫生便捷的厕所,更应该关系到整个卫生系统,包括污染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资源化等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厕所革命”是对既有的农村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同时它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厕所革命”的必要性
(一)“厕所革命”是对公民享受清洁厕所权利的保障
农村“厕所革命”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每个人都有权利使用清洁卫生的厕所,这不仅仅是维护了个人的隐私和尊严,更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一种标志。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明确规定要保障公众健康,厕所革命的提出就是对于农村居民的如厕环境改变的实质要求,切实改善农村居民如厕条件,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厕所革命”的提出是对于公民身体健康的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民家里仍存在着露天的旱厕,同时家畜的圈养管理也十分宽松,这就造成了粪便外露,而这一现象就是人畜患病增加的根本原因。粪便、污水之中含有众多的细菌与病原体,粪便、污水污染农村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夏季炎热,蚊虫大量滋生,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农村“厕所革命”的提出,不仅仅要求改厕,更要求健全厕所的卫生系统,有利于减少疾病传播和人体健康的保障,是防治慢性病发生和传染的治本之策。
(二)厕所革命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要求
近年来,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乡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的质量相比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一些乡村旅游业和乡村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 虽然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为主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例如《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第二十三条指出扩“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样少量的原则性条文,但是如何具体保护农村农业环境仍未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详细规定。 保护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首先应该从防止污染、保护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化肥污染; 地膜污染以及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厕所革命正是在这一状态下应运而生,对于厕所粪污污染的治理需要从改善厕所环境开始,例如联合国早在2000年提出了“生态厕所”的概念,生态厕所是不仅仅要求无臭、卫生的如厕条件,更要求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避免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目前,我国所提出的“厕所革命”就类似于要建设符合国际上“生态厕所”的要求的厕所。 厕所革命的发展,正是维护生态环境,遵守《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保护农村農业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回应。
(三)厕所革命是乡村旅游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习惯了城市的雾霾等污染的天气质量与快节奏的生活,近年来反而更多人开始享受乡村旅游, 同时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如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等政策的帮扶下,乡村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在周末、节假日选择去乡村旅游,但很多人到农村旅游,农村厕所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及时打扫导致厕所卫生脏、乱、厕所设施不完善导致异味严重等问题,成为广大游客困扰不已的问题。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水平,厕所革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不仅要求改变传统的旱厕模式, 更要求完善的厕所设备和厕所管理制度。只有完善了厕所设施与厕所管理制度,解决“厕所难”的问题,才能够营造更加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才能为乡村旅游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改厕是一种旅游投资,厕所完善了,环境就会更加优美,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农家乐”、“度假村”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厕所革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进行“厕所革命”的意识薄弱
农村“厕所革命”的推进具有一定的难度,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厕所设施的不完善、厕所技术革新慢,但是农村“厕所革命”最难之处在于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的如厕方式与如厕观念。中国自古代以来就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宏观政策使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料的滋养,而肥料的来源又主要依靠于堆肥、收集的人畜粪便,于是便有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粪便臭,哪有五谷香”的观念,正是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农村居民并不愿意在厕所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未能形成干净卫生的如厕行为意识。[1]因此,农村“厕所革命”的推进,首先是对农民传统观念的革命。 (二)全国农村厕所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自2015年“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不同的农村地区之间厕所建设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传统上采取的是“旱厕”的形式,粪便池外露,异味严重,蚊虫肆虐。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少的农民盖了一栋栋的二层小洋房,也将厕所由室外逐渐转变为室内,但是这也只是解决了传统旱厕异味重、离家远的问题,并没有达到“生态厕所”的实质要。农村的地下管网设施的不配套,导致粪便的收集、处理成为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和儿童的巨大压力,储存在粪池的粪便、污水没法及时通过地下管网得到处理,就需要不定期的进行清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新的负担。[2]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的不同农村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在全国各地区厕所的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仍然处于不相适应的状况。
(三)厕所建设重视投资管理宽松的现象比较普遍
厕所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必备设施,同时,厕所建设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表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厕所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设施,厕所建设自然不是一个小问题,国家也高度重视厕所建设,2017年11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提出,将“厕所革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 但是,目前我国厕所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比较严重,随着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的打造,政府也开始投入资金建设乡村公共厕所, 但是公共厕所数量虽然在增多,关于公共厕所的管理却并没有跟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便是农村整体污水管网的短缺,粪便如何清理,如何排放这些都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有的农户自己花钱建造了粪便处理的地下管网,但是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和乡村基础地下管网设施的缺失,最终也是直接排入了河流,而这一现象极易对农村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一个二次污染。因此对于我们看不见的粪污的处理正是厕所革命要求改进的。
三、我国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的建议
目前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的首要问题便是粪污的处理问题。 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厕所革命”主要有3项具体任务:一是通过宣传教育科学的推进农村厕所的改造。我国地域宽阔,不同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独特的资源与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的改造厕所,让农民群众更普遍的接受“厕所革命”。 二是鼓励研发生态厕所技术,借鉴并开创性的生产出既节水卫生同时保护环境的厕所技术。三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完善农村厕所排污粪污处理设施。
(一)因地制宜推进我国农村厕所的改造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造成我国南北气候不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衡,南多北少,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使用冲水式厕所,对于水资源的要求比较高,那么我国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就应该充分考虑地形、气候、资源的分布因地制宜的进行农村厕所改造,要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民群众能够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把贮粪池不渗不漏作为基本要求,鼓励厕所入户进院,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动厕所入室。重点对严寒、缺水等特殊条件下的改厕模式开展技术攻关。只有针对不同的卫生、环境条件, 制定出适宜的农村卫生厕所技术, 才能将农村“厕所革命”深入的开展下去。[3]
(二)重点研发环境友好、节水卫生、便于管理的生态厕所技术
除了传统的厕所技术,还可以积极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与国际接轨,研发环境友好、节水卫生、便于管理的生态厕所技术。我国目前仍然大部分使用冲水式厕所,但是这种模式一方面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时间久远,设施的老化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极易造成厕所卫生状况恶化。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种“生态厕所”,在厕所屋顶设置雨水的收集装置,在通过技术将搜集的雨水引入到厕所的排水系统之中,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例如日本将厕所的洗手用水通过技术收集起来供厕所冲水。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厕所排污粪污处理设施。
农村“厕所革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政策的制定、政府資金的投入、农户的积极响应等,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够充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这之中,政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居民为了实现更好的生活,积极改厕,实现厕所入院、厕所入室,解决了厕所卫生状况问题,但是“厕所革命”更要求实现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这就需要政府完善粪便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厕所分为供人使用的地上厕屋部分和用于粪污处理的地下部分。从厕所的公共和私人属性角度理解,地上的厕屋属于私有设施,其影响仅限于使用者个人;对而粪便污水处理与否或处理效果好坏对于周围居民和公共环境会产生影响,因此地下粪污处理部分属于公共设施,因此,为了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政府应当加大厕所设施建设及资金补助力度,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完善地下管网设施,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建立粪便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的模式。
综上所述,农村“厕所革命”是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伟大工程,同时也是对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如厕意识的一场重大变革。我们要加大文明如厕、科学改厕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群众、政府和社会各界意识到厕所与文明、卫生、生态环保和健康的关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形成良好的如厕卫生文明行为的同时,明确政府的职责,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厕所以及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科学、深入、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霞[1], 张奎卫[1], 胡军[1]. 农村改厕工作的困难和对策探讨[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3).
[2]赵海燕, 卢愿清, 张春娟. 我国农村改厕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12):1534-1535.
[3]侯克宁, 王卫东. 乡村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厕所改革问题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