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无形的影响,文章主要探讨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学习文化的转变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所谓“学习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学习”这一特定的人类文明活动形成的一种无形而又普遍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对什么是学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的理解。
1.中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的学习文化有些明显的特征。从学习的目的来讲,“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也就是说,掌握了知识,学习就达到目的了。既然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那么学习内容自然就是知识了。
从学习方式来讲,“传道、受业、解惑”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指导学习行为的准则是勤学。在过去的私塾里,要求学生背诵那些他们并不理解的文字,以求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
“尊师”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由于过于强调师道尊严,使得学生认为教师无所不知,他们的权威不容侵犯。而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听课,认真学习。
2.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重知识,轻能力。
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以识字为起点,以做文章为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虽然与以前大不相同,但也是以识字为起点,分析句子结构、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我们文化思想的体现。而这种体现也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是词汇。其实,词汇只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方面。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词汇量虽然达到了四、五千,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很差。这就反映了对“学习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偏差。不仅学生如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以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和操练为重点,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词汇、语法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
2.2教师主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因而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忙于记录教师的讲解而很少提出问题。在教师控制的课堂上,学生看似获得了很多语言输入,实际上却没有多少语言输出可言。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机会可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语言交流。尽管教师普遍会采用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提问主要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知道答案,是否理解语言信息。因而,学生提供的多是简短的回答,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有限。教师往往将自身的角色视作“传授现成的语言材料,而不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眼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权威,更是课堂的主宰。
2.3强调师道尊严,
儒家教育思想宣扬“天地君亲师”的排序,教师的地位仅次于天、地、君主、父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然而,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浓重的保守心理和盲从心态。尽管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东西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他们的脑海中。传统教育强调课堂内井然有序,老师讲课时学生认真听。甚至用“鸦雀无声”来赞扬一个班级的课堂纪律。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思辩能力、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
3.学习文化的转变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教师传业授道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获得绝不是从教师到学生的机械传递过程,它的完成有赖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努力。中国传统的学习文化,某些方面违背了学习的基本原理,当然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显然会对不断涌现的新专业知识和信息茫然不知所措。那么,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又何从谈起呢?因此,学习文化必须转变。在当前日益盛行的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日益淡化,多媒体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彰显。与“以教学者为中心”的学习文化相对,理想的学习文化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观察者。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学习内容,也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课堂上轻松的互动氛围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业的主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各层次的努力,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给学生自行选择和决定的自主权,使其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同时为那些对学习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限制教学班学生数量,避免大规模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承担辅助的角色,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应尽可能降低讲授课的比重。如果学生一味地听讲和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之间的交流无法实现,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个人因素也往往会被忽视。因此,课堂上的对话练习或者小组练习应该大力提倡。通过模拟贴近生活的对话或场景,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学生能将学到的语言知识主动地运用起来,在运用中发现知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能在运用中学到新的知识。教师只要在一旁進行组织,必要的时候进行指正。当然,归根结底,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才是改革的关键。学习者的自主性更多的是指学习者在课堂层面上参与决策权以及发言权,这样,才能使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统一起来。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该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建议。但是,有关学生意见的调查不应该等到学习结束时的评教活动才进行,教师应该定期在课堂上听取学生的建议。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共同构建课堂的一个重大前提。另外,还可与尝试让学生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意味着学生也必须为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从而能使他们在主观上更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进程。
4.结语
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不够理想,不仅要考虑师资力量问题、教材问题和四、六考试等问题,也要重视传统学习文化的无形影响。这里不是对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说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方式存在偏差。因此,为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学习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主义思潮[J],山东外语教学,2001,(4).
[2]万涛,中西文化DNA观照下的现代教育[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
[3]姚颖莹,从学习文化的转变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08,(11)(下旬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所谓“学习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学习”这一特定的人类文明活动形成的一种无形而又普遍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对什么是学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的理解。
1.中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的学习文化有些明显的特征。从学习的目的来讲,“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也就是说,掌握了知识,学习就达到目的了。既然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那么学习内容自然就是知识了。
从学习方式来讲,“传道、受业、解惑”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指导学习行为的准则是勤学。在过去的私塾里,要求学生背诵那些他们并不理解的文字,以求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
“尊师”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由于过于强调师道尊严,使得学生认为教师无所不知,他们的权威不容侵犯。而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听课,认真学习。
2.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重知识,轻能力。
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以识字为起点,以做文章为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虽然与以前大不相同,但也是以识字为起点,分析句子结构、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我们文化思想的体现。而这种体现也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是词汇。其实,词汇只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方面。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词汇量虽然达到了四、五千,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很差。这就反映了对“学习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偏差。不仅学生如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以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和操练为重点,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词汇、语法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
2.2教师主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因而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忙于记录教师的讲解而很少提出问题。在教师控制的课堂上,学生看似获得了很多语言输入,实际上却没有多少语言输出可言。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机会可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语言交流。尽管教师普遍会采用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提问主要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知道答案,是否理解语言信息。因而,学生提供的多是简短的回答,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有限。教师往往将自身的角色视作“传授现成的语言材料,而不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眼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权威,更是课堂的主宰。
2.3强调师道尊严,
儒家教育思想宣扬“天地君亲师”的排序,教师的地位仅次于天、地、君主、父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然而,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浓重的保守心理和盲从心态。尽管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东西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他们的脑海中。传统教育强调课堂内井然有序,老师讲课时学生认真听。甚至用“鸦雀无声”来赞扬一个班级的课堂纪律。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思辩能力、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
3.学习文化的转变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教师传业授道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获得绝不是从教师到学生的机械传递过程,它的完成有赖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努力。中国传统的学习文化,某些方面违背了学习的基本原理,当然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显然会对不断涌现的新专业知识和信息茫然不知所措。那么,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又何从谈起呢?因此,学习文化必须转变。在当前日益盛行的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日益淡化,多媒体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彰显。与“以教学者为中心”的学习文化相对,理想的学习文化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观察者。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学习内容,也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课堂上轻松的互动氛围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业的主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各层次的努力,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给学生自行选择和决定的自主权,使其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同时为那些对学习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限制教学班学生数量,避免大规模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承担辅助的角色,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应尽可能降低讲授课的比重。如果学生一味地听讲和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之间的交流无法实现,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个人因素也往往会被忽视。因此,课堂上的对话练习或者小组练习应该大力提倡。通过模拟贴近生活的对话或场景,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学生能将学到的语言知识主动地运用起来,在运用中发现知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能在运用中学到新的知识。教师只要在一旁進行组织,必要的时候进行指正。当然,归根结底,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才是改革的关键。学习者的自主性更多的是指学习者在课堂层面上参与决策权以及发言权,这样,才能使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统一起来。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该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建议。但是,有关学生意见的调查不应该等到学习结束时的评教活动才进行,教师应该定期在课堂上听取学生的建议。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共同构建课堂的一个重大前提。另外,还可与尝试让学生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意味着学生也必须为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从而能使他们在主观上更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进程。
4.结语
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不够理想,不仅要考虑师资力量问题、教材问题和四、六考试等问题,也要重视传统学习文化的无形影响。这里不是对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说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方式存在偏差。因此,为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学习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主义思潮[J],山东外语教学,2001,(4).
[2]万涛,中西文化DNA观照下的现代教育[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
[3]姚颖莹,从学习文化的转变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08,(11)(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