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满·别·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预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流程]
  课前放送别音乐。
  一、词语再读,链接古诗
  1 朗读词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黄鹤楼送别》,今天我们再来读读(贴题,学生读题)。对这些词语还有印象吗?谁来读读?
  (出示词语)烟雾迷蒙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2 谁能用这4个词语(去掉“誉满天下”、“永世不绝”两词)简要说说课文的内容。
  3 李白吟出的脍炙人口的名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提问:诗题中“之”是什么意思?这首诗的意思呢?
  二、潜心品读,体验情感
  1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一说?(依依惜别)
  2 课文的二、三、四小节分别给我们展示了他俩依依惜别的三个画面,我们暂且叫它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这三个画面中,特别是哪些词句让你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惜别之情?让我们拿起笔,静静地读文,圈画出你觉得关键的词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指点。
  已找到关键词句的同学读读课文,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 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画面一:默默无语
  教师描述: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在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吟诗作赋的黄鹤楼上,对即将分别的友人默默无语,此时——
  (出示语段一)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他们惜别的深情?
  指导读好“藏在心底”、“依依惜别”。
  画面二:深情道别
  不愿触动惜别之情啊!但分别的时刻终要到来,该说的话还是要说。我们来读读他们的深情道别——
  (出示语段二)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体会惜别之情。
  这段文字中,哪儿最让你感觉到李白的依依惜别?
   真是“多情自古伤别离”,读好这一句。评读。
  ②领会敬仰之意。
  李白担心今后可能无缘见面的孟浩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课文内容和你查阅的有关资料说说。
  学生交流。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语段三)孟浩然接过酒杯……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友谊深厚、不忍分别?
  (2)孟浩然的确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谁来像孟浩然一样来宽慰宽慰李白?
  (3)指名分角色读。(提示语不必读,做出动作就行)
  画面三:久久凝视
  两人就这样说着,谈着,真是“道不尽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俩离开黄鹤楼,来到分别的地点——江边。我们看这个画面。
  (出示语段四)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①哪些词句让我们体会到李白的一片深情?(抓住“伫立”、“凝视”等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②朋友将要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让我们也随着李白一起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学生看送别画面,听配乐朗读。
  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你们说,此时此刻,这流向天边的仅仅是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吗?你感觉还有什么也会怎么样地流向天边呢?
  (屏幕出示:_______________地流向天边。)
  (学生继续听音乐,思考。)
  学生交流。
  [第一空格:浓浓的友情;无尽的思念;美好的祝福;深深的牵挂;相见的期盼;无限的憧憬;离情别绪、失落惆怅;幸福的回忆……第二空格:滚滚地、滔滔不绝地、汹涌澎湃地(此三词加上像江水一样);绵绵地、潺潺地、悠悠地、无尽地、无止无境地、接连不断地、源源不断地……]
  4 刚才我们细细地品读了这三个画面。现在我们来试着给它们取名儿,怎样把名儿取得好一点呢?友情提示:①根据画面内容取名,想好后可以把名写在每节的开头处;②字数不要太多,每个画面的名儿字数最好相等,这样才整齐;③要努力使自己取的名儿显示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生读、思、写。教师巡视、指点,指名三个写得快、好的同学把名字写到黑板上。(如:“默默无语、深情道别、久久凝视;望、话、送;赏景、话别、目送……”)其余用红笔打上五角星。
  交流。
  5 刚才我们给三个画面取了名儿,大家有没有发现,三个画面中,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是隐藏在心底的,接着是流露在言语中的,最后是饱含在目光中的。诗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吟出了千古传诵的名诗。指名三个学生配乐诵读。
  读到这儿,我想问问你们:江上明明是沙鸥点点,也会有很多船只来往,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三、拓展阅读,增加积累
  1 今天我们结合课文情境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其实,唐诗浩如烟海,其中的送别诗写得尤为感人。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背背(读读)看。(随机点击课件书签《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2 不知不觉,一堂课就结束了。老师就要跟大家分别了,老师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放在你们的抽屉里,拿回去在你们的课外书里。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回去把送别诗好好读读,最好能背下来。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依据课标提出的:要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本预设着重围绕“假如我会变”,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大胆想象,有创意地表达,展示他们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教学目标】  1.能大胆想象编写出“我会变”的故事,内容具体,怎么想就怎么写,表达出自己的心愿、志趣和梦想。  2.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能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力求想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聊“别称”入课  小朋友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祖国母亲也有自己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你知道,祖国母亲还有其他的名字吗?  (学生准备汇报课前收集资料)  生:神州。(神州大地)  生:华夏。(华夏民族)
书名: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研究  作者:郝晓辑  出版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18060177  定价:48元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具体功能。其中,综合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文学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主持课题“农村县城高中本色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H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长期以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在习作指导中融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写,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修订本)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习作2”是要求学生写一次比赛活动的作文。课本通过一篇《决赛》的例文与“写作指导”对学
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可以算作最早出现的一部系统论述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也是20世纪前30年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概要》的正文包括6篇23章,内容涉及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概要》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有着诸多启示,本文拟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了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性地对课内课外的文本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变得热闹、丰富、活泼、多元起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们不再照本宣科,出现了“用教材教”的新气象。诸多“用教材教”的设计频频亮相于课堂,令人目不暇接。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令人欣喜,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对各种“用教材教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4》安排的作文训练是:“观察一种你喜爱的植物,重点观察植物的干、枝、叶、花及其颜色。观察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然后,写成一个片段。重点写这种植物的形状、颜色,以及为什么喜欢它。要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这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点:1.通过细致观察,抓住植物形状、颜色的特点写具体;2.写出为什么喜欢它;3.按照一定的
【关键词】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群,教学活动化,活动语文化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颁布以来,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部分省市正式使用后,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在理念构建层面确实彰显了革故鼎新之态,但由于广大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加之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没有准确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本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的情怀。    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理念,根据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文包诗),本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发现、质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