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插图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获得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情感、审美理念等方面的享受和熏陶。
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赶海》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地方?人们在这里干什么?孩子们在忙些什么?他们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习课文内容上来,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型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的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用来总结全文,揭示课文中心思想。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概括诗的意思,从图中诗人的惆怅神情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的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地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金子》一文的插图,从冲刷平整的土地,可以联想到彼得弗雷特是如何得到启发的;从彼得弗雷特的穿着及动作,可以联想到他是怎样精心培育花苗的;从开满鲜花的土地,可以联想到彼得弗雷特为何会不无骄傲地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从而体会全文的含义。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认真反复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通过对插图自身的美的感受,儿童的感觉敏锐度和辨别力加速提高,形成一定的审美认知,使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对插图里自然美景的欣赏,儿童可以从亲身感受中产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向往未来,追求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插图里人际关系的体验,儿童可以增进愉悦的情感,在欢快的活动中增加与人交往或自我表现的机会,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和亲密合作,学会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插图里道德美的判断,儿童可以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可以形成善良诚实的品质、乐观开朗的性格、坚忍顽强的意志。
通过对插图中美的感知、欣赏、体验、判断,儿童会产生强烈的用语言表现美的形象、创作美的境界的意愿,从而发展语言,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插图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获得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情感、审美理念等方面的享受和熏陶。
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赶海》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地方?人们在这里干什么?孩子们在忙些什么?他们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习课文内容上来,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型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的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用来总结全文,揭示课文中心思想。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概括诗的意思,从图中诗人的惆怅神情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的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地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金子》一文的插图,从冲刷平整的土地,可以联想到彼得弗雷特是如何得到启发的;从彼得弗雷特的穿着及动作,可以联想到他是怎样精心培育花苗的;从开满鲜花的土地,可以联想到彼得弗雷特为何会不无骄傲地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从而体会全文的含义。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认真反复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通过对插图自身的美的感受,儿童的感觉敏锐度和辨别力加速提高,形成一定的审美认知,使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对插图里自然美景的欣赏,儿童可以从亲身感受中产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向往未来,追求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插图里人际关系的体验,儿童可以增进愉悦的情感,在欢快的活动中增加与人交往或自我表现的机会,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和亲密合作,学会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插图里道德美的判断,儿童可以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可以形成善良诚实的品质、乐观开朗的性格、坚忍顽强的意志。
通过对插图中美的感知、欣赏、体验、判断,儿童会产生强烈的用语言表现美的形象、创作美的境界的意愿,从而发展语言,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