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重要的方法是利用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亲历地理学习过程,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鲜活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有价值的。课程改革让我在不断研究和学习中,已较好的领会并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都能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好素材,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赋予课堂更多的生活性、人文性和开放性……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发展得到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尽情展现各自的魅力。下面,请走进我的课改课堂,去领略那迷人的“生活风景”吧!
一、 让课堂充满“动感”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知识,用不同的思维诠释发现,用不同的方式体验情感。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操作、动情释放情感,课堂会因充满“动感”而精彩。
片段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观察等高线,理解含义
分组实验: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八人的小组,每组准备好模型、直尺、水盆、水
在放好山体模型和直尺的盆中依次加水,观察每次水面淹没到的模型上的等高线,思考各等高线高度处处相等吗?根据你的实验,给等高线下一个定义?
我们的定义是————。
(板书):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这条线就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于是学生理解知识,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并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观察教师投影“山地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山地的形态。
体验“手形”上的“五指山”。
师:同学们,请伸出左手,五指并拢,中间略微隆起,然后将手扣在桌面上。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难道不是一座“五指山”吗!总结:山顶―手背上隆起的关节处;山脊―手指背;山谷―手指缝;鞍部―手背关节之间的部位;陡崖―手的左右两侧。师:假如将水洒在“五指山”上,请同学们思考,在山地的哪个部位容易集水发育成河流呢?
探究应用
角色体验:了解我们的家乡。
情境:小红日记摘录:我们的家乡天竺山属于山青水秀的低山丘陵地区。这里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村庄多沿山麓和小河边分布。目前家乡已修几个水库和多条公路……
课件展示“家乡的等高线地形图”
活用地理,探究问题:
1、村庄多沿山麓和小河边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A村到B村的公路,小红在图上画了两条线路。假如你是修建这条公路和工程专家,你会选择哪条线路?说出理由让大家信服。
(学生合作讨论,自由发言)
意图:“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是非常有用而又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对如何化深奥为浅显、突破难点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安排:从动手做实验、观察得出等高线定义开始到观察直观形象的“山地模型”,直到用手演示“五指山”,进一步结合“山地模型”及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探究山地各个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最后,通过设计有趣的生活情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让地理回归生活
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世界。因此,要非常重视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多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或针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地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体验有机融合。
片段2:地球仪和经纬网的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一艘正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
师:同学们,假设我们的教室是一艘满载我们这群旅客,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大轮船,但不幸发生了,我们的船抛锚了,怎么也修不好。如果你是船长,你这时该怎么办?
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穿救生衣跳海,有的说修理,有的说求救,有的说打电话……,这时可随机应变,抓住机会追问说打电话的学生。
师:“打电话给谁?我们现在就来模拟打电话。”
生:随机让两位同学做打电话的模拟表演。
意图: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信息,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地球仪和经仪网”的抽象知识,通过倍感亲切的生活情景,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
三、精彩源于“过程”
地理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把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材料提供给学生,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创新思维,体验和亲历地理学习和思维建构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知识强烈的求知兴趣。
片段3:世界三大宗教
说一说我印象中的宗教。
(播放视频:电视剧《西游记》片段)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师徒4人不畏艰险,历经磨难,最后终于取回了真经。在这部电视剧里提到了一种重要的宗教―佛教,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除了这种宗教外,你们对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了解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看到的或了解到的宗教活动、现象、习俗等。
生1:我在庙里看见过和尚,他们穿着僧袍、敲着“木鱼”,在神像前念念有词。
生2:我的爷爷信佛,经常拜菩萨,还不吃肉,只吃素菜。(让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充分发言,现身说法,吸引全班同学,对宗教形成初步了解)
比一比三大宗教的概况。(视频展示:世界宗教分布图和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填表,使学生了解三大宗教的特点。
问题讨论:科学发达的现代世界,为什么还有人信仰宗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宗教有教人为善的进步方面。我们不能反对人们对善良的追求,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们要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看一看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播放视频:“南岳宗教旅游”)
师:到南岳去进行宗教旅游的人很多,对此现象同学们有何感悟?
生:南岳是佛教圣地,信佛的人多!(播放视频:“巴以冲突”新闻报道)
师:看了录像,同学们知道“巴以”民族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吗?
生: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
师:“巴以”两国的居民因信奉不同的宗教,引发了深刻的民族矛盾,是导致两国之间冲突和战争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宗教并不神秘,宗教活动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许多要素,使自身更加完善,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使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但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宗教,哪些是邪教,哪些是打着宗教幌子的迷信活动。我们要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崇尚科学。
意图:这堂课学生非常喜欢,内容显得很精彩,仔细想来,精彩源于“过程”。宏观上讲,教学过程设计以“生活中的地理”为主线,因环环相扣的美感而精彩,又因“生活”让知识恢复了鲜活的状态,课堂上充满学生生动地学习的气息而精彩。微观上讲,因老师巧妙使用教学技艺,促使学生体验和亲历地理学习“过程”而精彩。
四、“触摸”真实的地理
将地理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或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生活情境中“触摸“地理,感受到地理的真实。同时,使枯燥、抽象的地理知识变迁生动、有趣、易懂,学生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片段4: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联系生活(播放视频:厦门古民居景观图片)
师:为什么会建成这样呢?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生:我们这里降水多,陡的屋顶便于雨水流泻,房子不会漏水。门窗大便于通风,因为我们这里的夏天潮湿而又炎热。
师:这说明气候对聚落民居建筑的影响很大。
拓展与探究(播放视频:中国和世界各地典型的民居景观图片)
分组探究:民居的建筑特色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迁移前面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思考,获得答案)。
(l)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2)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学生发言,交流学习成果)
我当设计师(播放视频:热带雨林地区和热带沙漠地区的景观)
师:同学们,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是千差万别的,聪明的人类也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民居,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请同学们根据图示地区的自然特征设计相应的民居……第1组的同学,假如你们走进的是茫茫的热带雨林,建什么样的房屋住起来既安全又舒适呢?第2组的同学,你们将要在这热带沙漠的绿洲居住,要接受酷热气候和风沙的挑战,房屋应该怎样设计呢?(展示学生作品)
意图: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与非常活跃,教学活动从研究学生熟悉的家乡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入手,学生感觉很亲近、地理很真实!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要求学生迁移知识和方法,探讨世界各地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领略地理知识的“有用性”!紧接着,设计有趣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体验当“民居设计师”的乐趣,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豪无疑问,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地理概念、深奥的地理规律、难懂的地理原理……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并在愉快的心境中体验成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一、 让课堂充满“动感”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知识,用不同的思维诠释发现,用不同的方式体验情感。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操作、动情释放情感,课堂会因充满“动感”而精彩。
片段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观察等高线,理解含义
分组实验: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八人的小组,每组准备好模型、直尺、水盆、水
在放好山体模型和直尺的盆中依次加水,观察每次水面淹没到的模型上的等高线,思考各等高线高度处处相等吗?根据你的实验,给等高线下一个定义?
我们的定义是————。
(板书):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这条线就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于是学生理解知识,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并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观察教师投影“山地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山地的形态。
体验“手形”上的“五指山”。
师:同学们,请伸出左手,五指并拢,中间略微隆起,然后将手扣在桌面上。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难道不是一座“五指山”吗!总结:山顶―手背上隆起的关节处;山脊―手指背;山谷―手指缝;鞍部―手背关节之间的部位;陡崖―手的左右两侧。师:假如将水洒在“五指山”上,请同学们思考,在山地的哪个部位容易集水发育成河流呢?
探究应用
角色体验:了解我们的家乡。
情境:小红日记摘录:我们的家乡天竺山属于山青水秀的低山丘陵地区。这里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村庄多沿山麓和小河边分布。目前家乡已修几个水库和多条公路……
课件展示“家乡的等高线地形图”
活用地理,探究问题:
1、村庄多沿山麓和小河边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A村到B村的公路,小红在图上画了两条线路。假如你是修建这条公路和工程专家,你会选择哪条线路?说出理由让大家信服。
(学生合作讨论,自由发言)
意图:“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是非常有用而又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对如何化深奥为浅显、突破难点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安排:从动手做实验、观察得出等高线定义开始到观察直观形象的“山地模型”,直到用手演示“五指山”,进一步结合“山地模型”及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探究山地各个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最后,通过设计有趣的生活情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让地理回归生活
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世界。因此,要非常重视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多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或针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地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体验有机融合。
片段2:地球仪和经纬网的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一艘正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
师:同学们,假设我们的教室是一艘满载我们这群旅客,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大轮船,但不幸发生了,我们的船抛锚了,怎么也修不好。如果你是船长,你这时该怎么办?
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穿救生衣跳海,有的说修理,有的说求救,有的说打电话……,这时可随机应变,抓住机会追问说打电话的学生。
师:“打电话给谁?我们现在就来模拟打电话。”
生:随机让两位同学做打电话的模拟表演。
意图: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信息,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地球仪和经仪网”的抽象知识,通过倍感亲切的生活情景,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
三、精彩源于“过程”
地理课堂上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把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材料提供给学生,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创新思维,体验和亲历地理学习和思维建构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知识强烈的求知兴趣。
片段3:世界三大宗教
说一说我印象中的宗教。
(播放视频:电视剧《西游记》片段)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师徒4人不畏艰险,历经磨难,最后终于取回了真经。在这部电视剧里提到了一种重要的宗教―佛教,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除了这种宗教外,你们对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了解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看到的或了解到的宗教活动、现象、习俗等。
生1:我在庙里看见过和尚,他们穿着僧袍、敲着“木鱼”,在神像前念念有词。
生2:我的爷爷信佛,经常拜菩萨,还不吃肉,只吃素菜。(让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充分发言,现身说法,吸引全班同学,对宗教形成初步了解)
比一比三大宗教的概况。(视频展示:世界宗教分布图和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填表,使学生了解三大宗教的特点。
问题讨论:科学发达的现代世界,为什么还有人信仰宗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宗教有教人为善的进步方面。我们不能反对人们对善良的追求,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们要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看一看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播放视频:“南岳宗教旅游”)
师:到南岳去进行宗教旅游的人很多,对此现象同学们有何感悟?
生:南岳是佛教圣地,信佛的人多!(播放视频:“巴以冲突”新闻报道)
师:看了录像,同学们知道“巴以”民族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吗?
生: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
师:“巴以”两国的居民因信奉不同的宗教,引发了深刻的民族矛盾,是导致两国之间冲突和战争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宗教并不神秘,宗教活动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许多要素,使自身更加完善,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使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但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宗教,哪些是邪教,哪些是打着宗教幌子的迷信活动。我们要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崇尚科学。
意图:这堂课学生非常喜欢,内容显得很精彩,仔细想来,精彩源于“过程”。宏观上讲,教学过程设计以“生活中的地理”为主线,因环环相扣的美感而精彩,又因“生活”让知识恢复了鲜活的状态,课堂上充满学生生动地学习的气息而精彩。微观上讲,因老师巧妙使用教学技艺,促使学生体验和亲历地理学习“过程”而精彩。
四、“触摸”真实的地理
将地理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或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生活情境中“触摸“地理,感受到地理的真实。同时,使枯燥、抽象的地理知识变迁生动、有趣、易懂,学生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片段4: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联系生活(播放视频:厦门古民居景观图片)
师:为什么会建成这样呢?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生:我们这里降水多,陡的屋顶便于雨水流泻,房子不会漏水。门窗大便于通风,因为我们这里的夏天潮湿而又炎热。
师:这说明气候对聚落民居建筑的影响很大。
拓展与探究(播放视频:中国和世界各地典型的民居景观图片)
分组探究:民居的建筑特色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迁移前面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思考,获得答案)。
(l)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2)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学生发言,交流学习成果)
我当设计师(播放视频:热带雨林地区和热带沙漠地区的景观)
师:同学们,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是千差万别的,聪明的人类也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民居,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请同学们根据图示地区的自然特征设计相应的民居……第1组的同学,假如你们走进的是茫茫的热带雨林,建什么样的房屋住起来既安全又舒适呢?第2组的同学,你们将要在这热带沙漠的绿洲居住,要接受酷热气候和风沙的挑战,房屋应该怎样设计呢?(展示学生作品)
意图: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与非常活跃,教学活动从研究学生熟悉的家乡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入手,学生感觉很亲近、地理很真实!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要求学生迁移知识和方法,探讨世界各地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领略地理知识的“有用性”!紧接着,设计有趣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体验当“民居设计师”的乐趣,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豪无疑问,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地理概念、深奥的地理规律、难懂的地理原理……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并在愉快的心境中体验成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