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乎?恶乎?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a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关键词]意象 莲 菊 牡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6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志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能力,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般的高洁,对于牡丹和菊花,作者分别认为是“花之富贵者也”和“花之隐逸者也”。从指代的对象来看,莲是君子,牡丹是富贵者,菊是隐逸者,那么,周敦颐对这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先说“莲”。毫无疑问,周敦颐是“莲”的忠实拥趸,他是爱“莲”的。他认为“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莲”的“通”、“直”、“香”、“清”、“净”,在他心目中不仅仅是君子的象征,更是他为之践行毕生的行为准则。《宋史·周敦颐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这段文字记载了周敦颐四件事,一是传播自己的学识,为知州李初平讲学;二是调任南昌知县,让百姓欢欣,黠吏害怕;三是以自己的正直泰然,让虔州知州赵抃消除成见;四是亲劳勤政,泽及万民。这四件事,充分表现了一个馨香、清廉、正直、通达、洁净的君子形象。历史上,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周敦颐不仅爱莲,本人也是莲不慕荣利、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对“莲”,周敦颐用了一个“独”字,“予独爱莲”,这里的“独”强调的是少,而不能理解为唯一,既表明同时代有莲之高洁傲岸品性之人实在是太少了,正因如此,在文末,他发出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般的感慨,“同予者何人”既有对志同道合者稀少的叹息,又传递出他痴爱“莲”而始终不渝的坚贞。
  再说“菊”。周敦颐对“菊”是什么态度呢?自古以来,人们和菊花就有着不解之缘。一是节日文化,“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阳”;二是饮食文化,药食同源,功用非凡;三是文学意蕴,托花抒情,“深秋有佳色,菊诗有佳篇”,周敦颐写“晋陶渊明独爱菊”其实是取菊之文学意蕴,他把“菊”的形象和东晋的陶渊明联系起来。
  陶渊明和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大相径庭,虽然两个人都为过官,并且都志趣高洁傲岸,但还是有着很多不同之处,陶渊明曾经也做过官,但他有着洒脱大方的性格气质、毫不拘谨的生活情趣及淡泊明志的价值取向。尽管少年时心怀高尚,最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丝毫没有犹豫,和家人乘船离开彭泽,结束了十三年仕途,回到田园,咏唱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赏菊的诗句来,过起了悠然而清贫、诗意而洒脱的田园生活,但本质上,这是一种消极遁世的价值取向,在官场之上,陶渊明虽高洁自爱、不谄不媚,但他缺少周敦颐“通达”、“通明”而高洁自信、勇于担当、积极应对的气概。所以,“独爱菊”、“独爱莲”中的两个“独”,明确表明了周敦颐对菊的态度,那就是理解“菊”但不认同“菊”。他认为,一个人固然要有“菊”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的志趣,但同样还要有“莲”“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入世情怀。
  最后再说“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诗人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了世人对牡丹的追捧。周敦颐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见,在当时牡丹的形象是大众化的,那么,他对牡丹是什么态度呢?回到《爱莲说》里,周敦颐列举了“莲”、“菊”、“牡丹”三个意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用“菊”和“牡丹”,烘托“莲”“洁身自爱、自然不媚”的君子形象,可见他对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的现象,是不赞同甚至是鄙夷厌恶的。
  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要:复习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以巩固、归纳,使之系统化。复习能够使学生弥补和纠正错误与缺陷,并且对知识的了解更深刻、更全面。如何搞好初中物理復习成了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结合实际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探究中考物理复习课开展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对后续学生的中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理;中考;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摘 要]传统篇目《渔父》看似简单,实则作为原典型文章,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同是渔夫,但中方的“渔父”形象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家思维,而《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圣地亚哥却可以用儒家思维来理解,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儒道之别,分别汲取精神的养分。  [关键词]渔父 圣地亚哥 道家 儒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09  名
[摘 要]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倡一切以学生为本。以《斑羚飞渡》为例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设计,以尝试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斑羚飞渡 体验式设计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30  【教学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更容易从文学名著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选择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提供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名著阅读指导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读的书很少。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提供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以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突出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对历史课程来说,除了师生共用的教材之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和家庭等资源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服务。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能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论从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必須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  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去,克服当前
[摘要]目标即过程,分过程集合为总过程,分目标集合为总目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分目标(即分过程)可分解为:提取信息、放大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各个阶段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手段都应随阶段应变。  [关键词]提取整理运用信息历史教学过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2  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标把“过程”归入“目标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教师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更谈不上学生创造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探究中积累知识,提高英语综合素质,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那么,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地理新课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受教师教学方式改变的影响。传统授课中,教师多使用PPT课件,课件图文并茂,但缺少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即缺乏交互性。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交互式电子白板相当于一个投影幕,当投影机照到白板上时,由于白板内部的特殊构造(电磁感应原理),此时白板就相当于电脑的显示屏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并注重示范引导学生准确表达,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 倾听 表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02  在学校开展的历史组教研活动中,笔者对张老师执教的《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的某个教学片段印象深刻,感悟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