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强化逻辑思维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们处于认知矛盾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一般都会产生希望探求出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结合数学学科思维性、逻辑性、系统性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强化学生逻辑思维与科学素养。从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面,探索了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营造良好氛围,鼓励质疑问难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础,也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教师的前提条件。基于以学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和蔼的神态、亲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引进游戏、实验等元素打造生动课堂,融入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这也是营造良好初中数学教学氛围的有效策略。
  如: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拿出一些纸牌,展开“计算24点”的数学游戏活动。又如学习“正数与负数”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翻纸牌”游戏活动,将n张纸牌反面向上,每次翻k张,若干次后能否全部正面向上?结合数学游戏活动,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基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讲求方法和技巧,既不能显得刻板而生硬,又不能随意捏造出问题,同时还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设计原则。因此,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科学设计问题情境。以实验、生活现象、课题分析、课后活动等为依托,展开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关于“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创设课题探究问题情境,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学生基于课题研究主题,分析探索目标“需要找到让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此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合三角形的组成特点,它是由边、角组成,由此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索分析。又如基于已学的“轴对称的性质”,结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具有什么特点、性质。由问题情境创设,得出“三线合一”的知识。
  三、注重课堂反思,培养质疑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问题对于人们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以质疑探寻知识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學生具有理科思维,从培养质疑习惯出发,强化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反证思维与辨证能力。
  如:对于“可能性与概率”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教授了基础的理论之后,学生认识到可能性与概率具有很大联系,而具体的联系如何,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书本中常说的可能性有多大,就是概率多大。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数除以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如硬币有2面,抛出后,正面向上的概率为二分之一。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0  四、建构问题链条,完善认知网络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应该科学建构问题链条,使得问题呈现出网络状、链条状,由一个问题延伸、发散,不断拓展。问题链与建构主义思想的很好契合,能够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由一点出发,拓展自身的知识与方法网络。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知识关联性原则,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设计问题链,科学引出,有效解答,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如: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动态图形式,展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继而提出问题“已经学习过点在不断变化位置时,会在圆内、圆上与圆外,那么基于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结合以上两者的关系,能否类推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三个关系是如何判定出来的呢?”结合一点动态发散,构建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构知识网络。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策略,也应该转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摆脱以老师独尊的传统角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基础、兴趣爱好,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法,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掌握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提升数学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杨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
  编辑 段丽君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视写作为拦路虎,不会写、害怕写。为了消除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教师首先应让孩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通过细致观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滋润文字。其次应通过广泛阅读,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写作素材及写作方法,为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孩子们创设“微信互动”这个说真话、表真情的平台,点燃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最后教师在作
摘 要:幼儿园的课程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主要包括入园活动、户外体育锻炼活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午餐午睡活动、离园活动等内容。但是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等式:“90%×90%×90%×90%×90%×90%=?”从数学上计算,结果是53%。每个环节“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是53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如何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进行有效监控,提高保教质量呢?主要从“观、研、
摘 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调控好教学节奏,采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如何调控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分析,以期引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调节控制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取得既定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学反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有目
近几年来,随着山区学生数量的日益减少,如何有效地展开小班化教学,是我们身处山区的每一位教师所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也一直是困扰着我们每个教师的问题。众所周知,一个班里面如果学生非常少,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例如,课堂教学中气氛显得不活跃;由于人数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互之间对比和竞争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没有危机感,这样在整个集体内部就会缺乏一种能鞭策每个个体前进的动力;由于学生少,从学生
笔者所在的新塘小学坐落在新塘螺山脚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塘人民凭着吃苦耐劳和“四千”精神(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凭着“一根扁担,一张嘴,一副脚板加布袋”穿街走巷收购羽毛或卖鸡毛掸帚。这样的生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吆喝艺术”,及独具地方韵味的“顺口溜”“歇后语”。  今天,新塘人民又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企业界,打造出新塘羽绒业的世界霸主地位,又形成了独具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学校根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科学。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华丽感人的语言文字,没有欢快动听的美丽音符,也没有科学实验的生成现象,更没有五彩缤纷的绘画世界,它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有时候,就一道计算题,也要研究一节课。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上数学课,把学习数学当做一种乐趣呢。我仅从自己的教学工作实例中和大家分享。  一、把数学生活化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从学生
摘 要:识字教学是平日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高年级学生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说,他们反映比较慢,接受知识的速读要慢于普通的学生,所以在开展针对智障学生的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来实施。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针对高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开展听读游戏识字教学:划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实施个性施教;多样开展,实现寓教于乐;评价改革,实施人文关怀。  关键词:高
摘 要:作为一种西方幼儿教育模式,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方法以及涉及的相关内容,都应当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特点进行适当变通。采取适当方式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发展,从而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最终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对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教育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大量使用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已
摘 要:问题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只有发现问题,人们才会去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打好数学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课堂提问就是其中的一种,而数学也是一门充满问题的学科,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提问,也是数学老师需要去研究的一门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教学;数学成绩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提问
摘 要:小学语文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让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衔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本好比一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他还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笔者认为,要做到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注重方法和策略。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