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们处于认知矛盾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一般都会产生希望探求出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结合数学学科思维性、逻辑性、系统性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强化学生逻辑思维与科学素养。从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面,探索了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营造良好氛围,鼓励质疑问难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础,也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教师的前提条件。基于以学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和蔼的神态、亲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引进游戏、实验等元素打造生动课堂,融入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这也是营造良好初中数学教学氛围的有效策略。
如: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拿出一些纸牌,展开“计算24点”的数学游戏活动。又如学习“正数与负数”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翻纸牌”游戏活动,将n张纸牌反面向上,每次翻k张,若干次后能否全部正面向上?结合数学游戏活动,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基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讲求方法和技巧,既不能显得刻板而生硬,又不能随意捏造出问题,同时还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设计原则。因此,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科学设计问题情境。以实验、生活现象、课题分析、课后活动等为依托,展开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关于“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创设课题探究问题情境,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学生基于课题研究主题,分析探索目标“需要找到让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此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合三角形的组成特点,它是由边、角组成,由此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索分析。又如基于已学的“轴对称的性质”,结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具有什么特点、性质。由问题情境创设,得出“三线合一”的知识。
三、注重课堂反思,培养质疑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问题对于人们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以质疑探寻知识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學生具有理科思维,从培养质疑习惯出发,强化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反证思维与辨证能力。
如:对于“可能性与概率”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教授了基础的理论之后,学生认识到可能性与概率具有很大联系,而具体的联系如何,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书本中常说的可能性有多大,就是概率多大。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数除以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如硬币有2面,抛出后,正面向上的概率为二分之一。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0
关键词: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营造良好氛围,鼓励质疑问难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础,也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教师的前提条件。基于以学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和蔼的神态、亲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引进游戏、实验等元素打造生动课堂,融入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这也是营造良好初中数学教学氛围的有效策略。
如: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拿出一些纸牌,展开“计算24点”的数学游戏活动。又如学习“正数与负数”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翻纸牌”游戏活动,将n张纸牌反面向上,每次翻k张,若干次后能否全部正面向上?结合数学游戏活动,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基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讲求方法和技巧,既不能显得刻板而生硬,又不能随意捏造出问题,同时还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设计原则。因此,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科学设计问题情境。以实验、生活现象、课题分析、课后活动等为依托,展开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关于“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创设课题探究问题情境,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学生基于课题研究主题,分析探索目标“需要找到让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此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合三角形的组成特点,它是由边、角组成,由此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索分析。又如基于已学的“轴对称的性质”,结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具有什么特点、性质。由问题情境创设,得出“三线合一”的知识。
三、注重课堂反思,培养质疑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问题对于人们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以质疑探寻知识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學生具有理科思维,从培养质疑习惯出发,强化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反证思维与辨证能力。
如:对于“可能性与概率”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教授了基础的理论之后,学生认识到可能性与概率具有很大联系,而具体的联系如何,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书本中常说的可能性有多大,就是概率多大。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数除以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如硬币有2面,抛出后,正面向上的概率为二分之一。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0
四、建构问题链条,完善认知网络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应该科学建构问题链条,使得问题呈现出网络状、链条状,由一个问题延伸、发散,不断拓展。问题链与建构主义思想的很好契合,能够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由一点出发,拓展自身的知识与方法网络。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知识关联性原则,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设计问题链,科学引出,有效解答,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如: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动态图形式,展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继而提出问题“已经学习过点在不断变化位置时,会在圆内、圆上与圆外,那么基于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结合以上两者的关系,能否类推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三个关系是如何判定出来的呢?”结合一点动态发散,构建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构知识网络。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策略,也应该转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摆脱以老师独尊的传统角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基础、兴趣爱好,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法,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掌握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提升数学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杨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