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2015年下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将贯彻落实《标准》纳入项目管理计划。本文针对《标准》的贯彻落实,从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提升了研究方案,为高校贯彻落实《标准》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实施方案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 (以下简称为 《标准》),为高校辅导员界定了职业内涵、职业等级、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标准,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2015年在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又将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纳入项目管理计划。那么,高校如何贯彻落实《标准》,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是当前各个高校普遍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标准》的落实,提出研究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标准》为依据,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为目标,明确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把握好准入标准,保证辅导员数量和质量;按照等级标准,调整辅导员比例结构;按照职业功能,开展系统化培养培训;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实施有效考评;出台激励措施,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最终构建以“准入—培训—考核—发展”的动态机制与“组织—制度—环境—载体”静态机制相融合的“动静结合,内外联动”培养模式。
二、工作目标
利用三年的时间,创造良好的辅导员工作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辅导员达到规定数量,结构合理,职责清晰,角色定位准确,职业认同感强,基本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调查研究能力,实现“政治强、 业务精、 纪律严、 作风正”的培养目标,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三、工作原则
(1)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辅导员职业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和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发展变化中应运而生的,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明确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找准定位,使辅导员管理机制与大学生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建设目标相适应,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2)以“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建设为主线。准入机制决定着辅导员队伍的基本人员构成,形成了职业标准,是辅导员时刻进行自我对照的准则;培养机制以比较温和的方式提供辅导员成长必须的“养料”,支持辅导员的进步;考核机制对辅导员提出了工作要求并对其工作进行检验,并为优秀辅导员提供更好的支持;发展机制为辅导员提供职业内部发展和职业外部流动的路径。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是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各结构要素的参考,是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因此,必须以此为核心,帮助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促使他们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工作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辅导员制度体制主要包括准入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保障制度等,用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推进校内资源、校际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积极联动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格局。
(5)以“三结合”为工作准则。即坚持“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培训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组织进行全员、全方位、全程教育、引导与服务,切实帮助辅导员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完成自我提升与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严把准入标准,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1)制定《辅导员招聘管理办法》,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完善选聘制度、选聘标准、选聘人员和选聘程序,确保辅导员入职资格符合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资格等要求。同时按照1:200的要求,配备专职辅导员。
(2)逐步优化辅导员结构。调整年龄结构,出台辅导员退出机制,实现老中青比例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要达到50%以上;调整学历结构,硕士学位辅导员要达到到60%以上;调整职称结构,輔导员系列高级职称达到30%以上,中级职称稳定在60%左右;调整专兼职结构,坚持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专兼职辅导员比例合理;
(3)堅持开展岗前培训。对拟聘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辅导员职业的现实要求、典型工作案例解读、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及内容等,缩短工作磨合期。
(二)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开展系统化培养培训
(1)课程体系建设。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辅导员培训教学大纲》,加强辅导员培训教材、课件、网络课程建设,把辅导员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计划之中,构建以“专业知识提升+实践经验积累+素质能力提升”为三条主线且互相融合的“分阶递进、分层培养、分块选修”的课程体系。根据《标准》设计“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法律法规模块、职业素质模块”20-25门培训课程;建立辅导员培训的短、中、长期培养计划,实现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内部培养与外部聘任相结合的模式,针对辅导员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及知识储备需求,选拔培养一支专家型培训师资队伍,建立辅导员培训专家团队,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确保辅导员培训实现“拓展知识、拓展视野、拓展能力”的目标。
(3)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制定《辅导员培训管理制度》,转变辅导员"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观念,积极提高辅导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辅导员培训奖惩制度,形成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中考评和培训后质量追踪,衡量培训效果。 (三) 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根据《标准》确定的九项工作职责,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目标进行分解,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确定合格、良好、优秀辅导员标准。
(2)制定《辅导员年度考核办法》。改变把輔导员作为一般行政人员通常从“德能勤绩” 方面的模式化考评,要借鉴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设置,把常规工作、阶段性工作、重点工作和突发工作的质与量等进行统筹考虑,将学生评价、同事评价、 主管领导评价、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等相互结合,合理设计评价项目的内容、权重及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乃至岗位调整等挂钩。
(四)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
1.稳步提高辅导员的薪酬水平。充分重视辅导员的薪酬待遇,稳步提高班主任费、岗位津贴、责任津贴、值班费、电话费等待遇,给予辅导员的劳动以充分的尊重
2.提高辅导员非经济性薪酬
(1)加强辅导员对学校的参与管理机会。充分肯定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给予辅导员为学校发展和改革献言献策的机会,让辅导员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提富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认同感,满足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为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良好办公条件、配备完善的办公设备,同时为辅导员参与培训、科研、学位深造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重视辅导员组织文化的建设,在工作上支持辅导员、生活上关也辅导员,人格上尊重辅导员、政治上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公正、公平、互助、互信的工作环境,增加辅导员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自身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构建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职业发展路径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 24 号令),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既可以从管理岗位向上发展,同时也可以从专业技术职务向上发展。学校建立辅导员按工作年限晋升职级机制,确保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同时逐步实现辅导员职称评聘单独序列、单独指标、单独评价体系。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处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具体负责计划安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各系党总支书记协同组织实施。
(2)制度保障。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我院关于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培训计划、激励考核方案以及辅导员职业发展计划。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3)经费保障。为确保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开展,学院投入一定经费,确保辅导员培养培训、考核激励等各项机制运行能够顺利开展。
(4)宣传保障。要充分利用学院简报、网站等方式广泛辅导员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及时总结项目实施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报送信息。要把督促检查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加大督查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好经验。发现工作不力的,要明确指出,及时纠正,确保各项内容落到实處。
作者简介:
王艳东,女,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副教授 ,硕士,辽宁省辽阳市,1973.11,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教育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实施方案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 (以下简称为 《标准》),为高校辅导员界定了职业内涵、职业等级、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标准,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2015年在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又将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纳入项目管理计划。那么,高校如何贯彻落实《标准》,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是当前各个高校普遍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标准》的落实,提出研究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标准》为依据,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为目标,明确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把握好准入标准,保证辅导员数量和质量;按照等级标准,调整辅导员比例结构;按照职业功能,开展系统化培养培训;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实施有效考评;出台激励措施,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最终构建以“准入—培训—考核—发展”的动态机制与“组织—制度—环境—载体”静态机制相融合的“动静结合,内外联动”培养模式。
二、工作目标
利用三年的时间,创造良好的辅导员工作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辅导员达到规定数量,结构合理,职责清晰,角色定位准确,职业认同感强,基本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调查研究能力,实现“政治强、 业务精、 纪律严、 作风正”的培养目标,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三、工作原则
(1)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辅导员职业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和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发展变化中应运而生的,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明确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找准定位,使辅导员管理机制与大学生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建设目标相适应,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2)以“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建设为主线。准入机制决定着辅导员队伍的基本人员构成,形成了职业标准,是辅导员时刻进行自我对照的准则;培养机制以比较温和的方式提供辅导员成长必须的“养料”,支持辅导员的进步;考核机制对辅导员提出了工作要求并对其工作进行检验,并为优秀辅导员提供更好的支持;发展机制为辅导员提供职业内部发展和职业外部流动的路径。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是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各结构要素的参考,是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因此,必须以此为核心,帮助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促使他们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工作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辅导员制度体制主要包括准入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保障制度等,用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推进校内资源、校际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积极联动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格局。
(5)以“三结合”为工作准则。即坚持“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培训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组织进行全员、全方位、全程教育、引导与服务,切实帮助辅导员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完成自我提升与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严把准入标准,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1)制定《辅导员招聘管理办法》,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完善选聘制度、选聘标准、选聘人员和选聘程序,确保辅导员入职资格符合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资格等要求。同时按照1:200的要求,配备专职辅导员。
(2)逐步优化辅导员结构。调整年龄结构,出台辅导员退出机制,实现老中青比例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要达到50%以上;调整学历结构,硕士学位辅导员要达到到60%以上;调整职称结构,輔导员系列高级职称达到30%以上,中级职称稳定在60%左右;调整专兼职结构,坚持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专兼职辅导员比例合理;
(3)堅持开展岗前培训。对拟聘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辅导员职业的现实要求、典型工作案例解读、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及内容等,缩短工作磨合期。
(二)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开展系统化培养培训
(1)课程体系建设。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辅导员培训教学大纲》,加强辅导员培训教材、课件、网络课程建设,把辅导员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计划之中,构建以“专业知识提升+实践经验积累+素质能力提升”为三条主线且互相融合的“分阶递进、分层培养、分块选修”的课程体系。根据《标准》设计“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法律法规模块、职业素质模块”20-25门培训课程;建立辅导员培训的短、中、长期培养计划,实现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内部培养与外部聘任相结合的模式,针对辅导员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及知识储备需求,选拔培养一支专家型培训师资队伍,建立辅导员培训专家团队,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确保辅导员培训实现“拓展知识、拓展视野、拓展能力”的目标。
(3)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制定《辅导员培训管理制度》,转变辅导员"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观念,积极提高辅导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辅导员培训奖惩制度,形成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中考评和培训后质量追踪,衡量培训效果。 (三) 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根据《标准》确定的九项工作职责,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目标进行分解,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确定合格、良好、优秀辅导员标准。
(2)制定《辅导员年度考核办法》。改变把輔导员作为一般行政人员通常从“德能勤绩” 方面的模式化考评,要借鉴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设置,把常规工作、阶段性工作、重点工作和突发工作的质与量等进行统筹考虑,将学生评价、同事评价、 主管领导评价、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等相互结合,合理设计评价项目的内容、权重及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乃至岗位调整等挂钩。
(四)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
1.稳步提高辅导员的薪酬水平。充分重视辅导员的薪酬待遇,稳步提高班主任费、岗位津贴、责任津贴、值班费、电话费等待遇,给予辅导员的劳动以充分的尊重
2.提高辅导员非经济性薪酬
(1)加强辅导员对学校的参与管理机会。充分肯定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给予辅导员为学校发展和改革献言献策的机会,让辅导员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提富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认同感,满足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为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良好办公条件、配备完善的办公设备,同时为辅导员参与培训、科研、学位深造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重视辅导员组织文化的建设,在工作上支持辅导员、生活上关也辅导员,人格上尊重辅导员、政治上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公正、公平、互助、互信的工作环境,增加辅导员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自身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构建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职业发展路径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 24 号令),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既可以从管理岗位向上发展,同时也可以从专业技术职务向上发展。学校建立辅导员按工作年限晋升职级机制,确保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同时逐步实现辅导员职称评聘单独序列、单独指标、单独评价体系。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处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具体负责计划安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各系党总支书记协同组织实施。
(2)制度保障。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我院关于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培训计划、激励考核方案以及辅导员职业发展计划。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3)经费保障。为确保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开展,学院投入一定经费,确保辅导员培养培训、考核激励等各项机制运行能够顺利开展。
(4)宣传保障。要充分利用学院简报、网站等方式广泛辅导员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及时总结项目实施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报送信息。要把督促检查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加大督查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好经验。发现工作不力的,要明确指出,及时纠正,确保各项内容落到实處。
作者简介:
王艳东,女,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副教授 ,硕士,辽宁省辽阳市,1973.11,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