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要谈音乐的妙处,相信很多人会如数家珍地说出许多,音乐可以给人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激发,情操上的熏陶和哲理上的启迪。在此我就不过多阐述,今天我要说的是怎样把音乐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让音乐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沉闷,而变得生动精彩起来。
一、用音乐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部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课堂导入得好,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心,又能巧妙地进入到教学的内容之中。那么,在与课文主题契合的前提下使用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音乐在导入新课时有两重功效:一是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创设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播放适当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文章的主题含意。一段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往往能达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的效果。
1.抛砖引玉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名著阅读复习课时,我先播放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听着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学生个个斗志昂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争做英雄好汉,我所设置的名著阅读试题也被学生一扫而光。
2.创设氛围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还可以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雄浑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那段充满英雄色彩的历史,《杨修之死》这节课学生随着主人公杨修的命运,学生心情跟着跌宕起伏,兴味盎然,学习状态非常好。
二、用音乐阐释课文
音乐阐释用得好,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因此,把音乐运用到课堂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1.用音乐阐释文章主题,可以使主题变得深刻隽永
如在分析《背影》主题思想时,一首满文军的《懂你》悄然响起:“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为之动容,教室一片静默,有几个学生潸然泪下,歌声中学生也很容易就读懂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爱。
2.用音乐阐释课文,可以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了“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三、用音乐结课点题
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来结课点题,便可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
1.重申主题,画龙点睛
我在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课前课后听《命运交响曲》,欣赏激昂的旋律,感知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同时学生也会对《命运交响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文章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不退缩的精神。我想这恐怕也是编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让学生懂得的东西吧!
2.水到渠成,自然结篇
课末通过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完《端午的鸭蛋》一课后,让学生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优美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使学生沉浸其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热爱、赞美的感情,从而激发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3.推波助澜,巧留余韵
优美散文《散步》讲解完毕之后,我播放了一首经过春晚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弟弟有啥我有啥……”,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而这些正是我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言已尽而意犹在,令人念念不忘。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让音乐和语文巧结情缘,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也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素质、情感素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语文课更有活力,变得生动精彩。
作者单位:郑州市六十一中
一、用音乐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部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课堂导入得好,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心,又能巧妙地进入到教学的内容之中。那么,在与课文主题契合的前提下使用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音乐在导入新课时有两重功效:一是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创设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播放适当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文章的主题含意。一段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往往能达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的效果。
1.抛砖引玉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名著阅读复习课时,我先播放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听着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学生个个斗志昂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争做英雄好汉,我所设置的名著阅读试题也被学生一扫而光。
2.创设氛围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还可以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雄浑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那段充满英雄色彩的历史,《杨修之死》这节课学生随着主人公杨修的命运,学生心情跟着跌宕起伏,兴味盎然,学习状态非常好。
二、用音乐阐释课文
音乐阐释用得好,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因此,把音乐运用到课堂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1.用音乐阐释文章主题,可以使主题变得深刻隽永
如在分析《背影》主题思想时,一首满文军的《懂你》悄然响起:“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为之动容,教室一片静默,有几个学生潸然泪下,歌声中学生也很容易就读懂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爱。
2.用音乐阐释课文,可以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了“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三、用音乐结课点题
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来结课点题,便可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
1.重申主题,画龙点睛
我在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课前课后听《命运交响曲》,欣赏激昂的旋律,感知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同时学生也会对《命运交响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文章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不退缩的精神。我想这恐怕也是编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让学生懂得的东西吧!
2.水到渠成,自然结篇
课末通过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完《端午的鸭蛋》一课后,让学生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优美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使学生沉浸其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热爱、赞美的感情,从而激发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3.推波助澜,巧留余韵
优美散文《散步》讲解完毕之后,我播放了一首经过春晚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弟弟有啥我有啥……”,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而这些正是我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言已尽而意犹在,令人念念不忘。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让音乐和语文巧结情缘,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也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素质、情感素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语文课更有活力,变得生动精彩。
作者单位:郑州市六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