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半叶,有过这么一件事儿:
罗中立出国回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川美师范学院半间画室里画画,另外半间是仓库。这是罗中立继《故乡》组画之后,经过新潮美术洗礼,决心在乡土艺术中画一辈子,并执意要突破已经学院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那时,我们同住美院老校区三十家楼房里,每天早上我总是见他提一瓶开水去工作室,傍晚时分回来,就像儒勒·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所描写的那位准点到场的福克先生。终于有一天,罗哥儿叫我去看看他最近的画,我看后大吃一惊。其作以《故乡》组画如“吹渣渣”等人物变形性处理为起点,画风全方位改变。我至今认为那是罗中立这些年来画得非常好的油画,从现实主义转向超验与魔幻,其形如木雕线刻般厚实饱满,充满山地文化的原始冲动与神秘气息。后来曾写过这样一段评论:“其作趋向变形、夸张,常常在最日常、最平凡、最不值得描绘的生活场景中,以敦实粗矮的人体、参差错杂的笔触和俗得不能再俗的色彩——桃红、粉绿、紫蓝等等——来表现原初的生命力,生活的悖理与传统的荒诞、身体的强悍与存在的别扭,构成了一幅幅山野味极浓而又十分古怪的民俗画。看他的作品,显然会体会到更丰富更复杂的生存之感和地方文化属性”。这批作品的确让人过目不忘——因为这批创作,我极力推荐罗中立参加1994年北京《美术批评家提名展(油画)》以亮相于世,时任院长叶毓山特意提醒我说:“罗中立是川美的一面旗帜,我看过他最近的画儿,你真的觉得很好吗?”叶院长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代理罗中立的“台湾山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就不太同意罗中立参加提名展,为此我还专门赴京与之谈判。罗中立那一批新作在中国美术馆和20多位中国大陆顶级油画家比肩出场,得到了批评界和艺术界好评。
这批作品是对八十年代乡土绘画“生活流”艺术倾向的文化推进和语言创造。
接下来,罗中立有诸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他画过《凉山人》《老家璧山老农》肖像系列,也画过《故乡组画》场景系列,从毕加索新古典画风的人物身体感觉到鲁奥宗教题材表现主义的浓重轮廓,他都做过研究,还用自己的画法《重读美术史西洋部分》和《重读美术史山水系列》,甚至将其造型方式分解成线性构成油画和彩色雕塑作品。我们从罗中立同一画题的多幅作品甚至是前后24年——如1981年和2005年油画《吹渣渣》——的反复重画中,可以见到一个画家探索自身艺术语言和创作逻辑思路的艰辛历程。
其中最能表现罗中立绘画自由的,是他长期以来随时随地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小幅作品,不管是线描风景画,还是乡土场景人物画;不管是经历搅动记忆,线条紧张,充满象征的淡彩手绘,还是涂鸦风格所致,色彩强烈、画法轻松的油画之作,我们都会感觉到羅中立作为一个画家不断探索艺术语言的勇气。他的创作经历就是中国乡土绘画的历史经历,也是个人的心理象征与社会的精神表达。在这里,“乡土”之谓,乃是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现实的集结地,其原欲的野性与神秘、人际的惊慄与活力,场景的混沌与生机,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农民、农村等等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去向何处的见证。
我个人非常喜欢罗中立多年来一直就这么画着的小幅作品。在这时,罗哥儿是最自由、最生动、最深入、最穿越、最有灵性与触感,最能幽默与反讽,当然,也是最为本色、最为真实的艺术家——一个在绘画语言探索中生存的人。
罗中立出国回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川美师范学院半间画室里画画,另外半间是仓库。这是罗中立继《故乡》组画之后,经过新潮美术洗礼,决心在乡土艺术中画一辈子,并执意要突破已经学院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那时,我们同住美院老校区三十家楼房里,每天早上我总是见他提一瓶开水去工作室,傍晚时分回来,就像儒勒·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所描写的那位准点到场的福克先生。终于有一天,罗哥儿叫我去看看他最近的画,我看后大吃一惊。其作以《故乡》组画如“吹渣渣”等人物变形性处理为起点,画风全方位改变。我至今认为那是罗中立这些年来画得非常好的油画,从现实主义转向超验与魔幻,其形如木雕线刻般厚实饱满,充满山地文化的原始冲动与神秘气息。后来曾写过这样一段评论:“其作趋向变形、夸张,常常在最日常、最平凡、最不值得描绘的生活场景中,以敦实粗矮的人体、参差错杂的笔触和俗得不能再俗的色彩——桃红、粉绿、紫蓝等等——来表现原初的生命力,生活的悖理与传统的荒诞、身体的强悍与存在的别扭,构成了一幅幅山野味极浓而又十分古怪的民俗画。看他的作品,显然会体会到更丰富更复杂的生存之感和地方文化属性”。这批作品的确让人过目不忘——因为这批创作,我极力推荐罗中立参加1994年北京《美术批评家提名展(油画)》以亮相于世,时任院长叶毓山特意提醒我说:“罗中立是川美的一面旗帜,我看过他最近的画儿,你真的觉得很好吗?”叶院长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代理罗中立的“台湾山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就不太同意罗中立参加提名展,为此我还专门赴京与之谈判。罗中立那一批新作在中国美术馆和20多位中国大陆顶级油画家比肩出场,得到了批评界和艺术界好评。
这批作品是对八十年代乡土绘画“生活流”艺术倾向的文化推进和语言创造。
接下来,罗中立有诸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他画过《凉山人》《老家璧山老农》肖像系列,也画过《故乡组画》场景系列,从毕加索新古典画风的人物身体感觉到鲁奥宗教题材表现主义的浓重轮廓,他都做过研究,还用自己的画法《重读美术史西洋部分》和《重读美术史山水系列》,甚至将其造型方式分解成线性构成油画和彩色雕塑作品。我们从罗中立同一画题的多幅作品甚至是前后24年——如1981年和2005年油画《吹渣渣》——的反复重画中,可以见到一个画家探索自身艺术语言和创作逻辑思路的艰辛历程。
其中最能表现罗中立绘画自由的,是他长期以来随时随地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小幅作品,不管是线描风景画,还是乡土场景人物画;不管是经历搅动记忆,线条紧张,充满象征的淡彩手绘,还是涂鸦风格所致,色彩强烈、画法轻松的油画之作,我们都会感觉到羅中立作为一个画家不断探索艺术语言的勇气。他的创作经历就是中国乡土绘画的历史经历,也是个人的心理象征与社会的精神表达。在这里,“乡土”之谓,乃是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现实的集结地,其原欲的野性与神秘、人际的惊慄与活力,场景的混沌与生机,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农民、农村等等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去向何处的见证。
我个人非常喜欢罗中立多年来一直就这么画着的小幅作品。在这时,罗哥儿是最自由、最生动、最深入、最穿越、最有灵性与触感,最能幽默与反讽,当然,也是最为本色、最为真实的艺术家——一个在绘画语言探索中生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