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打破文言文课上的沉闷现状?如何攻克学生背不下古文,一背就忘的难题?如何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些问题是文言文教学当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样困扰着我这样一位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是循规蹈矩地遵循老办法教下去还是大胆创新?新课标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新课标基本理念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这种学习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学生的经验和实际生活,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想改变原有的陈旧学习方式要从平时上课的一点一滴做起。因此我在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与尝试:
一、情景创设,拉近距离,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他们会发挥自身潜能,克服巨大的困难来实现他们预想的目标,而上课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不同的导入方法,在减轻文言文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惧怕的同时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1、故事/谜语导入法。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 利用悬念娓娓道出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出一个新奇独特的谜语,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的同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在学习《咏雪》一文时,我先请同学猜了这样一个谜语“头带六角帽,身裹白衣裳,寒冷全部怕,迎风空中舞”,谜语抛出后同学们立刻议论起来,当有同学兴奋地答到“雪”时,我顺势提问“大家都见过雪,但观察过下雪吗?雪在空中飞舞时像什么?”同学们都积极调动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回答,进而我提出古代也有两位小朋友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家快来看看谁的比喻更胜一筹。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生疏感,他们发现文言文中也有小故事,也有生活趣事,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2、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感官,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而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我以美国迪斯尼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新课,活跃了学习气氛。
3、温故知新法。语文学科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联系,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例如在讲授《五柳先生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陶渊明的作品及生平。学生马上想起《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顺势学生齐背文章,学生气势高涨。一代伟人毛泽东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从县令到耕夫,我们可以想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何等的特立独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触摸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今天让我们再从他的作品中去结识一位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掌握知识的成功感同时调动出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新文章的理解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正确朗读,韵味畅读,潇洒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根本最有效且最高效的方法。诚然文言文本身距离学生实际生活久远,面对书本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只能敬而远之。如何能使今人与古人“对话”,如何能使干瘪的文字符号显示出灵动的生命之气?唯一领略的方法就是“读”。读有步骤有分工,轻松自然且高效。第一步,教师范读。意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读准字音,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魅力,引起学习的兴趣。第二步,学生“四遍式”朗读。学生自读文章,要求前两遍正确朗读,后两遍韵味畅读。而教师也按此要求跟大家一起阅读,意在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跟读,做到正确朗读同时营造共同学习的和谐氛围。第三步,潇洒诵读。我经常采用男女生、小组比赛的形式,利用学生争先比优的心理激发学生诵读激情。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读出来的,学生的激情是读出来的,学生的感悟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一堂精彩活跃的文言文课也是读出来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高效
1、译文新法。我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突破式的猜译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动地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具体分析,将文言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将个体经验与新概念联系起来,将本篇中前句与后句、句中前词与后词联系起来,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古代文言。而工具书和参考只起到印证的作用。虽然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放开式教学不是很适应,不敢说不敢分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同时质疑能力也得到培养。
2、高效的课堂落实。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惧怕甚至厌烦背诵拗口的文言文,经常应着头皮昏昏欲睡地硬背,结果是今天背明天忘,总也落实不了,老师急学生累。在我实践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从不把背诵留作作业,因为这项任务是能够在课堂上轻松完成的。这轻松的背诵是建立在朗读、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熟读是背诵的大前提。因此,对待大篇幅的文言文,我通常设计一堂课的朗读,力求读熟,读懂,读通。这样大力气地畅读对背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将文章的每段根据句意划分出小层次。猜译一层考一层,背一层赛一层。学生是在充分朗读,完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背诵的。猜译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的,需要全神贯注,调动所有经验来分析推理,但学生有时因为知识积累的有限,在猜译过程中感到挫败感。因此,确定一层意思,我就以提问的方式把重点词句翻译考一遍,适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限时背诵看谁背得快,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一整段猜译背诵完成时再回顾夯实。这样“小步伐,多迂回”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掌握重点字句翻译,落实背诵。
四、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感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特征。文言文以其优美精练的语句蕴涵着先哲们的思想和睿智,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神。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感悟生活,体会生命。而这样的收获,这样的感悟是通过细细研读、思考、品味,欣赏得出的。
1、品读。这是“饱览沿途美景”“欣赏花之神韵”的关键所在,也是文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总给大家一个广阔的感受空间。例如在品读《与朱元思书》时,我向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绘“奇山异水”的?试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现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描摹妙处,体会手法。既而学生展开个性化的独特的审美阅读,与文本亲密对话。
2、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文言文中隐含着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与情感,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对于古文的认识与感悟应当夹杂现代意识。学生要表现独立思想,表达独特感悟,决不能“俯身倾耳以请”。因此我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请学生思考自由发表意见。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我提出: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如何看待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往往在这时,学生的思想百花齐放,碰撞出耀眼的智慧之光。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充满着活跃的气氛,智慧的火花。
指导老师:王振宏
(刘慧迪,北京市劲松第三中学语文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一、情景创设,拉近距离,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他们会发挥自身潜能,克服巨大的困难来实现他们预想的目标,而上课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不同的导入方法,在减轻文言文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惧怕的同时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1、故事/谜语导入法。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 利用悬念娓娓道出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出一个新奇独特的谜语,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的同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在学习《咏雪》一文时,我先请同学猜了这样一个谜语“头带六角帽,身裹白衣裳,寒冷全部怕,迎风空中舞”,谜语抛出后同学们立刻议论起来,当有同学兴奋地答到“雪”时,我顺势提问“大家都见过雪,但观察过下雪吗?雪在空中飞舞时像什么?”同学们都积极调动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回答,进而我提出古代也有两位小朋友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家快来看看谁的比喻更胜一筹。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生疏感,他们发现文言文中也有小故事,也有生活趣事,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2、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感官,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而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我以美国迪斯尼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新课,活跃了学习气氛。
3、温故知新法。语文学科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联系,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例如在讲授《五柳先生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陶渊明的作品及生平。学生马上想起《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顺势学生齐背文章,学生气势高涨。一代伟人毛泽东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从县令到耕夫,我们可以想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何等的特立独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触摸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今天让我们再从他的作品中去结识一位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掌握知识的成功感同时调动出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新文章的理解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正确朗读,韵味畅读,潇洒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根本最有效且最高效的方法。诚然文言文本身距离学生实际生活久远,面对书本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只能敬而远之。如何能使今人与古人“对话”,如何能使干瘪的文字符号显示出灵动的生命之气?唯一领略的方法就是“读”。读有步骤有分工,轻松自然且高效。第一步,教师范读。意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读准字音,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魅力,引起学习的兴趣。第二步,学生“四遍式”朗读。学生自读文章,要求前两遍正确朗读,后两遍韵味畅读。而教师也按此要求跟大家一起阅读,意在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跟读,做到正确朗读同时营造共同学习的和谐氛围。第三步,潇洒诵读。我经常采用男女生、小组比赛的形式,利用学生争先比优的心理激发学生诵读激情。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读出来的,学生的激情是读出来的,学生的感悟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一堂精彩活跃的文言文课也是读出来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高效
1、译文新法。我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突破式的猜译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动地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具体分析,将文言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将个体经验与新概念联系起来,将本篇中前句与后句、句中前词与后词联系起来,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古代文言。而工具书和参考只起到印证的作用。虽然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放开式教学不是很适应,不敢说不敢分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同时质疑能力也得到培养。
2、高效的课堂落实。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惧怕甚至厌烦背诵拗口的文言文,经常应着头皮昏昏欲睡地硬背,结果是今天背明天忘,总也落实不了,老师急学生累。在我实践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从不把背诵留作作业,因为这项任务是能够在课堂上轻松完成的。这轻松的背诵是建立在朗读、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熟读是背诵的大前提。因此,对待大篇幅的文言文,我通常设计一堂课的朗读,力求读熟,读懂,读通。这样大力气地畅读对背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将文章的每段根据句意划分出小层次。猜译一层考一层,背一层赛一层。学生是在充分朗读,完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背诵的。猜译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的,需要全神贯注,调动所有经验来分析推理,但学生有时因为知识积累的有限,在猜译过程中感到挫败感。因此,确定一层意思,我就以提问的方式把重点词句翻译考一遍,适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限时背诵看谁背得快,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一整段猜译背诵完成时再回顾夯实。这样“小步伐,多迂回”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掌握重点字句翻译,落实背诵。
四、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感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特征。文言文以其优美精练的语句蕴涵着先哲们的思想和睿智,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神。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感悟生活,体会生命。而这样的收获,这样的感悟是通过细细研读、思考、品味,欣赏得出的。
1、品读。这是“饱览沿途美景”“欣赏花之神韵”的关键所在,也是文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总给大家一个广阔的感受空间。例如在品读《与朱元思书》时,我向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绘“奇山异水”的?试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现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描摹妙处,体会手法。既而学生展开个性化的独特的审美阅读,与文本亲密对话。
2、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文言文中隐含着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与情感,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对于古文的认识与感悟应当夹杂现代意识。学生要表现独立思想,表达独特感悟,决不能“俯身倾耳以请”。因此我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请学生思考自由发表意见。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我提出: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如何看待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往往在这时,学生的思想百花齐放,碰撞出耀眼的智慧之光。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充满着活跃的气氛,智慧的火花。
指导老师:王振宏
(刘慧迪,北京市劲松第三中学语文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