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是学习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不论是在课堂上对新知的探究,还是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但是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时,却发现学生经常做错一些很基本的练习题,而且有些题目已经做过两三遍,并且都进行了不止一次的讲解,在学生们屡次表示学会了之后,竟然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之前的努力似乎成为无用功。究其原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笔者对学生出错的习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反思问题的原因,结合平时的教学,发现了学生学习中隐藏的一些伪学习现象,而这些存在的伪学习现象一度蒙蔽了老师的眼睛,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一、伪学习的认识
学生的伪学习现象其实是一种学习的假象,这种假象属于由学生形成的一种教学假象。而教学假象是什么呢?教学假象指的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在互动条件下,发生或发展着的虚假或模糊的,同事物本质相关但不相符、相离甚至相反的教育教学表面现象。
学生的学习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过程,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质疑、思考、尝试、反复、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合理解决等,都容易存在学习的假象。这种假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持续性,教师往往不能看清假象的本质,而被表面所迷惑,进而产生错误的认知,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决策。
二、错题中体现的几种伪学习的现象
1.似是而非的伪思考
苏护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解决数学问题就离不开数学推理和思考。数学思考应该成为一种技能,在不断地数学学习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有的学生的思考总是浮于表面,过于急躁,没有全面、细致、层层推进、深入思考的习惯。这种思考是不关注方法和结果,似是而非的伪思考。
例如:一个圆柱体底面直径为14厘米,表面积1406.7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高是()这道题涉及到圆柱表面积计算的问题。步骤比较多,却很好理解,难度不高。可是班里一大半的学生不能准确作答。主要原因就是思考的习惯不对,没有认真审题使思路清晰起来然后再解决,而是浅尝辄止,想到一定的层面,算出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就当成答案填写上.
2.不懂装懂的伪理解
很多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笔墨横飞,手舞足蹈的讲解学生出错的问题,将错误的原因一步一步分析的无比细致,写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回头问学生“都听明白了吗?”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就会觉得圆满了,放心了,学会了。可结果往往会和老师的想法背道而驰。在下一次的习题中,就会发现仍旧有一大部分学生同样的题根本还是不会,而这些学生明明当初口口声声地说自己会了。这种“不懂装懂的伪理解”确实让老师们很头痛。
例如这道判断: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2/3。()这道题考查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的关系,也涉及到了百分数的一部分知识。判断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理解“2/3”的单位1是谁,弄清整个判断表述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在第一次讲解这道题时,我给做错的学生充分的时间自我分析和纠正,然后单独请学生解释为什么是错的,学生说的很好,能看出“2/3”是圆锥的2/3”。在学生解释过后,我又重新再讲了一遍。可是几天后再做这道题时,仍旧有十几人做错。说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道题的含义,仅仅是怕老师批评,故意隐瞒自己的不理解,背过答案改正过来,应付老师而已。
3.行云流水的伪自学
课标提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意识的而为之。自学要有固定的方法,要养成自学的习惯。自学后,要有收获和启发,能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笔者所在班级的自学主要体现在每天的课前预习。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进行自主学习,看看能不能通过努力自己先学会新的知识,或完全掌握,或标明不理解的地方,上课后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解。每次预习都会写预习作业,有的学生将自己自学的过程详细的记录,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有的则进行了“伪自学”,借助教辅材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逐一抄录下来,就算完成了预习。事实上却是对新知“一无所知”。这样的伪自学就完全背离了老师布置这样作业的初衷。
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之前,我就布置了新课的预习,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作业,并能在预习中写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初步的自学了圆锥体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体验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关系,要求学生总结圆锥体积公式并加以解释。可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公式是v=1/3sh,而不能说清楚为什么。可见课前的预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对新知的学习起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满足知道结论,而不求理解结论产生的过程,真正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4.热闹异常的伪合作
小组合作是课堂上常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当学生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合作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一种热热闹闹的氛围,而要有合作的要求和目标。小组内如何分工,如何实现每一个人都能参与,都能获得发言权和成就感,选择什么样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组织每次的小组研讨都需要好好考虑。当分工出现问题,大家脱离了老师的监督,虽“合作”却没“真合作”,就可能出现很多状况,例如一位小组成员替代了整组的合作学习,所有问题他都很清楚和明白,但也仅限于自己明白,让小组中的他人皆成了他的陪衬,也有可能小组合作看上去气氛热烈,交流积极,其实却是自说自话,根本没能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同一个问题。 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积是18.84平方米,高0.5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6吨。这堆沙重多少吨?这是一道求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只要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就能得到正确答案。可是,仍有学生总是忘记乘1/3。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耐人寻味的。回忆新授课上对圆锥体积探究的过程,因为圆锥的体积的推导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有效突破这个重难点,我特别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借住学具---圆柱、圆锥、沙子、水、水槽进行合作探究揭示公式。动手操作实验,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当时的课堂气氛真是非常活跃。可等汇报结论环节,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小组讨论的很积极,说话声音很大,组员表情很丰富,可是能站起来总结的只有一人,其余的什么也说不出来。通过合作,原本就明白的愈发明白,其余不明白的仅仅是凑了个热闹,热闹过后还是不明白。
三、抑制伪学习的策略
1.耐心等待与有意追问同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教师不要因为怕学生学不会,而包办了所有的问题,越俎代庖,妨碍学生思考和探索。不论是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是思考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允许孩子拥有这段时间,必须给予他们这段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慢思考,细思考,会思考,然后再作出结论。一味的督促只会让学生慌张、浮躁、匆忙的去做去想。除了要给学生时间外,我们对于这些小小的脑力劳动者还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不过多地谴责和追问错误的结果,而是反思错误的原因。
在解决学生的“伪理解”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耐心等待”,并“及时追问”。等待他们慢慢的理解,在老师的一次次追问中暴露困惑,理顺思路,学会知识,真正理解,从而远离“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2.目标明确与要求准确同步
华罗庚说,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自学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要如何做好自学,可以先从自学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思考。
自学的目标很重要,不应该只包括知识目标,还应该包括技能目标和体验目标。学生在预习新课自学时往往只把知识目标达成,将新的知识点写下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不关注自己自学时能力方面是否提高,自学后有没有情感体验和启发,对数学的学习是否有产生新的兴趣或疑问。要想让学生的自学有效果,必须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同时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学本身还是很有难度的,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和步骤,减轻学生自学的难度,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从而思想认识上端正自学的态度,提高自学的效果。
3.思维训练与方法策略同步
学生的思维往往总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提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注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并清晰,能想得到,亦能说得出,不做“失语思维”。要想学生的思维更灵活,离不开数学方法和策略的及时渗透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练习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方法,可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在对比、反复、归类等形式下感受方法的重要性,学会总结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中,学生的“伪学习”时时处处就会发生,老师们要睁大眼睛去看,聚精会神去听,通过现象挖掘隐藏的本质,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更快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使得“伪学习”为我所用。
一、伪学习的认识
学生的伪学习现象其实是一种学习的假象,这种假象属于由学生形成的一种教学假象。而教学假象是什么呢?教学假象指的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在互动条件下,发生或发展着的虚假或模糊的,同事物本质相关但不相符、相离甚至相反的教育教学表面现象。
学生的学习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过程,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质疑、思考、尝试、反复、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合理解决等,都容易存在学习的假象。这种假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持续性,教师往往不能看清假象的本质,而被表面所迷惑,进而产生错误的认知,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决策。
二、错题中体现的几种伪学习的现象
1.似是而非的伪思考
苏护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解决数学问题就离不开数学推理和思考。数学思考应该成为一种技能,在不断地数学学习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有的学生的思考总是浮于表面,过于急躁,没有全面、细致、层层推进、深入思考的习惯。这种思考是不关注方法和结果,似是而非的伪思考。
例如:一个圆柱体底面直径为14厘米,表面积1406.7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高是()这道题涉及到圆柱表面积计算的问题。步骤比较多,却很好理解,难度不高。可是班里一大半的学生不能准确作答。主要原因就是思考的习惯不对,没有认真审题使思路清晰起来然后再解决,而是浅尝辄止,想到一定的层面,算出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就当成答案填写上.
2.不懂装懂的伪理解
很多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笔墨横飞,手舞足蹈的讲解学生出错的问题,将错误的原因一步一步分析的无比细致,写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回头问学生“都听明白了吗?”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就会觉得圆满了,放心了,学会了。可结果往往会和老师的想法背道而驰。在下一次的习题中,就会发现仍旧有一大部分学生同样的题根本还是不会,而这些学生明明当初口口声声地说自己会了。这种“不懂装懂的伪理解”确实让老师们很头痛。
例如这道判断: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2/3。()这道题考查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的关系,也涉及到了百分数的一部分知识。判断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理解“2/3”的单位1是谁,弄清整个判断表述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在第一次讲解这道题时,我给做错的学生充分的时间自我分析和纠正,然后单独请学生解释为什么是错的,学生说的很好,能看出“2/3”是圆锥的2/3”。在学生解释过后,我又重新再讲了一遍。可是几天后再做这道题时,仍旧有十几人做错。说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道题的含义,仅仅是怕老师批评,故意隐瞒自己的不理解,背过答案改正过来,应付老师而已。
3.行云流水的伪自学
课标提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意识的而为之。自学要有固定的方法,要养成自学的习惯。自学后,要有收获和启发,能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笔者所在班级的自学主要体现在每天的课前预习。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进行自主学习,看看能不能通过努力自己先学会新的知识,或完全掌握,或标明不理解的地方,上课后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解。每次预习都会写预习作业,有的学生将自己自学的过程详细的记录,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有的则进行了“伪自学”,借助教辅材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逐一抄录下来,就算完成了预习。事实上却是对新知“一无所知”。这样的伪自学就完全背离了老师布置这样作业的初衷。
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之前,我就布置了新课的预习,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作业,并能在预习中写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初步的自学了圆锥体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体验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关系,要求学生总结圆锥体积公式并加以解释。可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公式是v=1/3sh,而不能说清楚为什么。可见课前的预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对新知的学习起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满足知道结论,而不求理解结论产生的过程,真正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4.热闹异常的伪合作
小组合作是课堂上常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当学生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合作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一种热热闹闹的氛围,而要有合作的要求和目标。小组内如何分工,如何实现每一个人都能参与,都能获得发言权和成就感,选择什么样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组织每次的小组研讨都需要好好考虑。当分工出现问题,大家脱离了老师的监督,虽“合作”却没“真合作”,就可能出现很多状况,例如一位小组成员替代了整组的合作学习,所有问题他都很清楚和明白,但也仅限于自己明白,让小组中的他人皆成了他的陪衬,也有可能小组合作看上去气氛热烈,交流积极,其实却是自说自话,根本没能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同一个问题。 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积是18.84平方米,高0.5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6吨。这堆沙重多少吨?这是一道求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只要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就能得到正确答案。可是,仍有学生总是忘记乘1/3。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耐人寻味的。回忆新授课上对圆锥体积探究的过程,因为圆锥的体积的推导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有效突破这个重难点,我特别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借住学具---圆柱、圆锥、沙子、水、水槽进行合作探究揭示公式。动手操作实验,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当时的课堂气氛真是非常活跃。可等汇报结论环节,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小组讨论的很积极,说话声音很大,组员表情很丰富,可是能站起来总结的只有一人,其余的什么也说不出来。通过合作,原本就明白的愈发明白,其余不明白的仅仅是凑了个热闹,热闹过后还是不明白。
三、抑制伪学习的策略
1.耐心等待与有意追问同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教师不要因为怕学生学不会,而包办了所有的问题,越俎代庖,妨碍学生思考和探索。不论是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是思考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允许孩子拥有这段时间,必须给予他们这段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慢思考,细思考,会思考,然后再作出结论。一味的督促只会让学生慌张、浮躁、匆忙的去做去想。除了要给学生时间外,我们对于这些小小的脑力劳动者还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不过多地谴责和追问错误的结果,而是反思错误的原因。
在解决学生的“伪理解”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耐心等待”,并“及时追问”。等待他们慢慢的理解,在老师的一次次追问中暴露困惑,理顺思路,学会知识,真正理解,从而远离“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2.目标明确与要求准确同步
华罗庚说,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自学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要如何做好自学,可以先从自学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思考。
自学的目标很重要,不应该只包括知识目标,还应该包括技能目标和体验目标。学生在预习新课自学时往往只把知识目标达成,将新的知识点写下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不关注自己自学时能力方面是否提高,自学后有没有情感体验和启发,对数学的学习是否有产生新的兴趣或疑问。要想让学生的自学有效果,必须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同时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学本身还是很有难度的,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和步骤,减轻学生自学的难度,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从而思想认识上端正自学的态度,提高自学的效果。
3.思维训练与方法策略同步
学生的思维往往总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提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注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并清晰,能想得到,亦能说得出,不做“失语思维”。要想学生的思维更灵活,离不开数学方法和策略的及时渗透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练习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方法,可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在对比、反复、归类等形式下感受方法的重要性,学会总结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中,学生的“伪学习”时时处处就会发生,老师们要睁大眼睛去看,聚精会神去听,通过现象挖掘隐藏的本质,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更快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使得“伪学习”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