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婚姻观却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由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所写的《傲慢与偏见》以其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在世界文坛留上下了浓重的一笔,尤其书中所折射出的爱情观、婚姻观一直对处于当今社会中的年轻男女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在这部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中,作者通过诙谐的叙事手法描写了五对夫妇,讽刺了当时的男权社会。虽然作者终身未嫁,但她肯定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的婚姻观,歌颂了这种不以物质为主导的、脾性相投的爱情和婚姻。
【关键词】婚姻观 爱情 男权社会 脾性相投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于1796年年仅二十一岁时写出《初次印象》一书,1812年再稿,并受英国作家芳尼·勃尼的小說《西西丽亚》中“整个这个不幸事件是傲慢与偏见的结果”这句话的启发,将书名更改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出版发表。在经历了十七年的思考与顿悟之后,这一更名象征着从第一印象不可信赖这一直观婚姻观念到探讨婚姻内在本质问题的改变。本书的主题为婚姻,通过当时英国社会上的婚姻大观写出了英国社会新的一代与旧的一代之间,先进力量与腐朽力量之间,爱情幸福观念与门第出身观念之间的尖锐斗争。这一主题是通过以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主线,以彬格莱和吉英,柯林斯与夏绿蒂,韦翰与丽迪雅等的婚姻为衬托来表达的。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可谓经历了三步曲:双方初次见面时的对抗,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遭拒绝,最终误会冰释,有情人终成眷属。且让我们按照这一思路探讨一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本书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也正是以班纳特太太为代表的旧观念的绝妙体现,故事也正是由班纳特太太开始想方设法要把五女儿之一嫁给一位新来的“有产业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开始的。达西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可谓“出师不利”,但我们读者诸君还是能感觉到二人的性格—一个傲慢,目空一切;一个生性开朗,不因自己门第低微,无财产继承而自轻自贱。各自的傲慢与偏见便初露端倪,为以后的关系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威廉·卢卡斯爵士的舞会上,伊丽莎白仍固守着初次与他见面留下的印象,因此,在达西诚心邀她跳舞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尽管两次相遇双方误会在加深,我们还是能从达西内心态度的点滴转变和伊丽莎白的话“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中嗅出端倪,至少双方对彼此有了一些注意,这也预示着将来的关系发展。并且,也请注意,达西对伊丽莎白从冷落到喜欢并没有受到伊丽莎白家庭出身和财产的影响,而伊丽莎白也绝没有因为达西的有钱有地位而放弃自己的自尊与骄傲,二人刚一出场,便以一种清新明丽的气息明显地从当时众人互相琢磨对方的财产,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所累的陈腐观念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奥斯丁的欣赏,也赢得了读者的赞许。与此同时,为丰富达西和伊丽莎白这一主题线索,奥斯丁还插入了可笑的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这也起了突出主题的重要意义。夏绿蒂说争取结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爱情”并不那么重要。奥斯丁以伊丽莎白和夏绿蒂这对好友的分手否定了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便是达西的傲慢和对伊丽莎白的中意并行。达西认为她“就喜欢说一些并不是她心里想说的话”。伊丽莎白很是高兴这句知己的话,把达西在第一次舞会上的不礼貌恣意嘲笑了一番以后,承认说“偏偏碰上了一个看得穿我真正性格的人”。这次交谈是双方关系发展上的一个契合点,但达西没有料到事态的发展却并不尽他所愿。他的求婚很是“坦诚”——他说由于她门第低微,由于这门亲事降贵纡尊,使得他的理智与情感长时间地冲突,但最后他不顾一切地向感情屈服。这一切对伊丽莎白来说简直是侮辱。她断然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到此,情节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傲慢与偏见发生了最激烈的正面冲突。从这第二步曲中我们不难看出:达西,作为年轻一代,门第观念与爱情幸福观念在他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激烈的冲突,一度他受社会上根深蒂固,影响颇为久远广大的门第观念影响,阻挠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甚至使得自己做了一次傲慢的求婚,但最终,还是新兴的爱情幸福观念占了上风,使得他不矫情,不做作,肯于诚心向伊丽莎白求婚。而伊丽莎白更是新青年的典型代表。她不卑不亢,与当时社会上“嫁有钱人,嫁有地位人”的观念形成了强烈对照。
奥斯丁借达西和伊丽莎白,表达了追求人生理想,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和民主平等思想的观念。十八世纪的世界,凸现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在欧洲,经历了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熏陶,人文主义思想弥漫于世,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被提高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无怪乎奥斯丁如此地喜欢伊丽莎白,并称谁不喜欢伊丽莎白,她都不答应!了解了作者的思想观点,自然,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也会在我们意料之中。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人格的尊严,精神上的优越,聪明、活泼、大方、脱俗、有理性的光彩焕发的人物,伊丽莎白的人物塑造反映了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但是奥斯丁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了妇女对待婚姻与出路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婚姻幸福观带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在客观上能激励人们奋起变革社会现实,摧毁旧的统治秩序。
奥斯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使几乎中断了的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传统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结合起来了,在她那个时代,奥斯丁在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独一无二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她在英国文学史上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评论家们称赞她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
参考文献:
[1]张兵.儿女笔墨社会大观.
【关键词】婚姻观 爱情 男权社会 脾性相投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于1796年年仅二十一岁时写出《初次印象》一书,1812年再稿,并受英国作家芳尼·勃尼的小說《西西丽亚》中“整个这个不幸事件是傲慢与偏见的结果”这句话的启发,将书名更改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出版发表。在经历了十七年的思考与顿悟之后,这一更名象征着从第一印象不可信赖这一直观婚姻观念到探讨婚姻内在本质问题的改变。本书的主题为婚姻,通过当时英国社会上的婚姻大观写出了英国社会新的一代与旧的一代之间,先进力量与腐朽力量之间,爱情幸福观念与门第出身观念之间的尖锐斗争。这一主题是通过以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主线,以彬格莱和吉英,柯林斯与夏绿蒂,韦翰与丽迪雅等的婚姻为衬托来表达的。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可谓经历了三步曲:双方初次见面时的对抗,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遭拒绝,最终误会冰释,有情人终成眷属。且让我们按照这一思路探讨一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本书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也正是以班纳特太太为代表的旧观念的绝妙体现,故事也正是由班纳特太太开始想方设法要把五女儿之一嫁给一位新来的“有产业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开始的。达西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可谓“出师不利”,但我们读者诸君还是能感觉到二人的性格—一个傲慢,目空一切;一个生性开朗,不因自己门第低微,无财产继承而自轻自贱。各自的傲慢与偏见便初露端倪,为以后的关系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威廉·卢卡斯爵士的舞会上,伊丽莎白仍固守着初次与他见面留下的印象,因此,在达西诚心邀她跳舞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尽管两次相遇双方误会在加深,我们还是能从达西内心态度的点滴转变和伊丽莎白的话“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中嗅出端倪,至少双方对彼此有了一些注意,这也预示着将来的关系发展。并且,也请注意,达西对伊丽莎白从冷落到喜欢并没有受到伊丽莎白家庭出身和财产的影响,而伊丽莎白也绝没有因为达西的有钱有地位而放弃自己的自尊与骄傲,二人刚一出场,便以一种清新明丽的气息明显地从当时众人互相琢磨对方的财产,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所累的陈腐观念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奥斯丁的欣赏,也赢得了读者的赞许。与此同时,为丰富达西和伊丽莎白这一主题线索,奥斯丁还插入了可笑的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这也起了突出主题的重要意义。夏绿蒂说争取结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爱情”并不那么重要。奥斯丁以伊丽莎白和夏绿蒂这对好友的分手否定了柯林斯与夏绿蒂的婚姻。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便是达西的傲慢和对伊丽莎白的中意并行。达西认为她“就喜欢说一些并不是她心里想说的话”。伊丽莎白很是高兴这句知己的话,把达西在第一次舞会上的不礼貌恣意嘲笑了一番以后,承认说“偏偏碰上了一个看得穿我真正性格的人”。这次交谈是双方关系发展上的一个契合点,但达西没有料到事态的发展却并不尽他所愿。他的求婚很是“坦诚”——他说由于她门第低微,由于这门亲事降贵纡尊,使得他的理智与情感长时间地冲突,但最后他不顾一切地向感情屈服。这一切对伊丽莎白来说简直是侮辱。她断然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到此,情节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傲慢与偏见发生了最激烈的正面冲突。从这第二步曲中我们不难看出:达西,作为年轻一代,门第观念与爱情幸福观念在他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激烈的冲突,一度他受社会上根深蒂固,影响颇为久远广大的门第观念影响,阻挠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甚至使得自己做了一次傲慢的求婚,但最终,还是新兴的爱情幸福观念占了上风,使得他不矫情,不做作,肯于诚心向伊丽莎白求婚。而伊丽莎白更是新青年的典型代表。她不卑不亢,与当时社会上“嫁有钱人,嫁有地位人”的观念形成了强烈对照。
奥斯丁借达西和伊丽莎白,表达了追求人生理想,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和民主平等思想的观念。十八世纪的世界,凸现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在欧洲,经历了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熏陶,人文主义思想弥漫于世,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被提高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无怪乎奥斯丁如此地喜欢伊丽莎白,并称谁不喜欢伊丽莎白,她都不答应!了解了作者的思想观点,自然,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也会在我们意料之中。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人格的尊严,精神上的优越,聪明、活泼、大方、脱俗、有理性的光彩焕发的人物,伊丽莎白的人物塑造反映了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但是奥斯丁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了妇女对待婚姻与出路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婚姻幸福观带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在客观上能激励人们奋起变革社会现实,摧毁旧的统治秩序。
奥斯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使几乎中断了的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传统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结合起来了,在她那个时代,奥斯丁在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独一无二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她在英国文学史上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评论家们称赞她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
参考文献:
[1]张兵.儿女笔墨社会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