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此类阅读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大行其道。由于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各地中考题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表格、图片(漫画)、数据、文本片段(新闻、会议纪要)等等。考查的能力点也不一而足,有的题目其实就是冠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考查的还是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些基本能力。但不管怎样“变招”,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形式的非连考查,丰富繁多的考点中,总有一些指向是一定的,那就是基于课标的两句话:“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课标修订者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接受《人民教育》记者采访时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各地中考命题者据此做一些阐发,从而形成各地的中考“考试说明”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纲”。
南京市近几年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大多出现在语言运用部分以综合实践的形式出现,或者在阅读部分以多种材料组合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能力多方位考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南京市2018年《考试说明》要求如下:“阅读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完成相关任务。”据此,我们可以将南京市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界定为两大点:一、提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二、获取信息,完成相关任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是阅读,当然要兼顾其它能力点的养成,比如品味语言、文体知识等等,但指向非连阅读的两个核心考点应该作为专项复习备考的重点。
一、提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综观近几年南京市的中考题,这类考点可以分为两块:一是概括内容要点,二是把握情感倾向。下面针对这两类命题特点分开阐述。
(一)概括要点
南京市2016卷第15题“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显然,要求从三则材料中提取“苗族服饰”信息,怎样得出“苗族服饰的特点”的结论呢?
以第一则材料为例:
【材料一】黎峨道中[1]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尺布缝裙称膝长。仡佬打牙[2]初嫁女,花苗[3]跳月便随郎。
[注释][1]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2]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3]花苗:苗族。
这则材料是一首比较生僻的古诗,兼顾了古诗阅读的考查,本套试卷古诗鉴赏不再单独命题。结合注释,我们还是能看懂这首诗的内容:苗族青年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正在迎娶新娘。作者记录了这一少数民族婚嫁的热闹场面,但这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结论。题干要求是提取“苗族服饰”信息,那就得关注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从“青红颜色裹头妆,尺布缝裙称膝长”得出苗族服饰的特点:色彩艳丽、有头饰、衣长齐膝。再结合另外材料加以调整,比如“裹头妆”这一信息只说明他们有头饰,在第二则材料中才提到头饰“样式丰富”的特点。考生答题典型错误有:1.脱离文本内容,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生活经历想当然地概括。如:苗族服饰大多是银饰品,很重;衣服上窄下宽等等。2.直接摘抄原文原句,答非所问,或者不概括不提炼。如:把“美”“精巧”“特殊”等空泛的词语当作作答要点。3.答题没有条理,同一个要点,反复去讲。如:绣有图案,有……的花纹等。
针对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矫正纠偏可以分三步走。首先要明確题干要求,立足文本材料,进行信息筛选、提取。接着观照每则材料中共同的信息进行整合提炼,求同存异。最后语言表述,分点概括,不游离不重复。
概括内容要点类的题目几乎是非连阅读的“标配”,尽管以不同面目出现。比如南京市2017卷第16题: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题目说是“理解”,但实际上还是要考生从三则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答题要义还是要根据命题指向进行筛选、整合,切忌想当然。
(二)把握情感
连续性文本阅读比如诗歌、小说,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脉动。这些作品往往以情见长,以情动人。非连续性文本尽管以片段形式出现,但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仍能读到作者的情感倾向。尽管有的材料只是客观呈现事实,不持立场,但也有一种态度。所以,命题人也喜欢在这一领域涉及问题。
南京市2015卷第14题:三则材料中,作者对麻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原因?(6分)
【材料一】
人们在荒僻地和那些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都从未发现过麻雀。(甲)麻雀,同鼠类一样,眷恋人类的住宅。它们在树林里,在广袤的田野里都不乐意。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里的麻雀比乡村还多。它们乐于待在人多的地方,以便依靠人们生活。我们集散种子的各处自然成为它们喜欢出入之处。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
(节选自布封《动物素描》)
【材料二】麻雀 [法]法布尔
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
……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
……(选自《昆虫记》)
【材料三】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
丰子恺
(选自《护生画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注释】画中诗句出自明代方孝孺的《百雀诗》:“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稔(rěn):庄稼成熟。 由于第二则材料较长,为方便表述,我只择录了其中的关键语句。
这道题的创意就在于三则材料都有“麻雀”,要发掘字里行间(丰子恺的漫画解读关键还是文字)的不同情感倾向。“材料一”中,“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一无所用,反给人们带来干扰和损失;“材料二”中,作者欣赏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能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一句“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赞佩欣赏。“材料三”中,作者的情感最不容易看出来。结合方孝孺的《百雀诗》:鸟雀在弯曲的巷道和高高的屋簷间逃避着罗网陷阱的捕捉,清晨飞临田间陇头饱餐稻禾。而丰子恺画中将陇头改在农家院前的晒谷场。晒谷场上,有着秋收的喜悦。堆得高高的稻穗,储备修补房舍和老牛过冬的粮草。鸟雀成群结队地飞来且毫不客气地啄食着地上曝晒的晒谷。而一旁抽着长烟斗的男人,不但没有气急败坏地追赶,竟然还面微笑告诉一旁的孙子,今年丰收,我们让鸟雀也饱餐一下吧。于是有了“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的喟叹。画作者宽容爱护麻雀,因为作者希望丰收,人能与麻雀共享丰收的果实。
把握情感倾向,是“提取信息,得出结论”较难的一类。需要考生找到答题区域,提取信息。有的能够明显的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作者没有明显的态度、结论,则需要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才能得出结论。
再举南京市鼓楼区2017年一模卷为例,也是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节选自鲁迅先生的《雪》,第二则节选自赵无眠《南人与北人》,第三则材料是节选自周作人的《南北的点心》(有所删改)。第一则材料大家都熟悉,第三则材料较长,此处不引用。材料二文字不长,照录如下:
【材料二】
乐器也分南北。北人吹唢呐,唢呐是在天上跑的,吹的时候头往上扬,扭脖耸肩,直抒胸臆,造成把曲调送上去的动势。所以唢呐声可以跨过黄河,飞越崇山,黄土地黑土地的,有辐射力穿透力。南人吹萧,萧是游走的,吹的时候要静如处子,低头睬眼,缓吐长音,隐隐约约,如泣如诉,似有似无,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有一种底韵。南人不适合吹唢呐,住得密,一吹难免噪邻聒舍,反显得轻薄、浮躁。北人也不适合吹箫,北人吹箫干脆没声,别人以为你跟他一样是沉默的大多数。(节选自赵无眠《南人与北人》)
题目是直接问三则材料对南北的情感倾向是否有差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回答。我们就以一二则材料为例,《雪》源自课内,学生根据所学所忆当能轻松作答,且选文第二段“但是”一词也有极明显的答题暗示:表达了对江南雪的喜爱,但更侧重于表达了对北方雪的赞赏。材料二从语言表述上来看是比较客观的介绍了南北乐器的优缺点,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考生对第二则材料能看懂,但不敢轻易下断语,以至于丢分不少。
以上“提取信息,得出结论”考点无论是概括要点,还是把握情感,都有明确的命题指向。考生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顺藤摸瓜总能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提炼概括,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获取信息,完成相关任务
所谓的获取信息,完成相关任务,也就是利用提供的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解决生活中(试卷中更多的以假定的情境出现)的实际问题,侧重于进行信息筛选、整合与运用,这种题型最能体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考查中越来越关注非连文本的应用价值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面以南京市2013卷为例。
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你搜集了以下材料,做了几件事。
材料一:南京“34路博爱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公交观光线。它从中山码头出发,沿着“中山大道”行驶,直到中山陵。乘客可以观赏沿途的民国建筑和车厢内的民国老照片,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34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博爱线”将民国风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南京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南京2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而且腔调有点土,用南京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南京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南京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5.你为34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2分)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歡迎乘坐“34路博爱线”!让我们一起领略民国风情,感受南京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民国风情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观赏民国建筑。
6.你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阐明了理由。(2分)
7.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南京,住在中山码头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南京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4分)
此组题借鉴国际PISA考试的理念,设置“为完成任务的阅读”情境,选取三则关于公共交通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组成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并提取信息后,进行判断,辨析、统筹、组合和表达。这组材料来自生活,兼顾城乡,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从不同层面反映南京的地方文化和城市精神。第5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需要考生能够根据要求分清信息的主次,并能针对语境有礼貌的表达。第6题考查考生分析、质疑和评判能力。反驳要有理有据,而“据”就是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重点说说第7题。此题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文字和图表材料,完成行程设计任务。考查学生综合阅读多个材料、准确提取并组合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合理安排的实践能力、清楚说明的表达能力,颇富创意,且有一定的难度。
典型错误:1.安排正确,但说明不正确,如:先乘34路车,因为离驻地近。2.三则材料用不全,少一条线路。3.不按天排行程,或安排不合理,要么周六空闲,要么第一天去乡村,要么周日选两条乡村线。4.不关注“自然风光”或时令因素,而选择世凹桃源或汤山线。5.材料混淆,如:乘2路车到石塘人家。6.随意添加信息,如:乘2路车去中山码头,然后打车去世凹桃源赏桃花。7.看不懂表格,如:乡村游要等到下午两点,你可以坐2路或17路到发车地,在等待的时间里,你可以到中山码头游玩,也可以到市中心游玩。下午两点,你就可以乘车到乡村观光,依次前往六个乡村。8.表述不明,不简洁。如:思齐小姐,你好!你先到国展中心乘2路或17路到石塘人家等六处景点。车子9:00出发,你可以8:10到车上等一会儿,在下午14:00时回家。到了晚上,你可以收拾行李后再离开南京。
错因分析:1.审题不清,心浮气躁,不能静心读懂把握题目要求,不懂得围绕“游览”主题用好三则材料,说明偏题;2.关照不全,不能合理利用“三则”材料,有所遗漏;3.考虑不细,安排不周;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准确,不到位;5.表达不清楚,不简明;6.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安排行程的能力。
备考策略:1.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道理;2.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序性;3.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4.要从生活中收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读懂;5.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
至于具体的答题策略可以分为几步:1.审清题干、认清已知条件、了解任务;2.明确指向、聚焦关键信息、筛选整合;3.统筹规划,结合生活经验,勾连课外;4.提炼要点,表述规范完整,紧扣材料;5.前瞻后顾、不偏颇不遗漏、关注细节。
抓住了非连阅读以上两个核心考点,积极备考,兼之以其它阅读能力的培养,深根细作,相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定不会让考生棘手挠头。
南京市近几年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大多出现在语言运用部分以综合实践的形式出现,或者在阅读部分以多种材料组合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能力多方位考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南京市2018年《考试说明》要求如下:“阅读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完成相关任务。”据此,我们可以将南京市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界定为两大点:一、提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二、获取信息,完成相关任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是阅读,当然要兼顾其它能力点的养成,比如品味语言、文体知识等等,但指向非连阅读的两个核心考点应该作为专项复习备考的重点。
一、提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综观近几年南京市的中考题,这类考点可以分为两块:一是概括内容要点,二是把握情感倾向。下面针对这两类命题特点分开阐述。
(一)概括要点
南京市2016卷第15题“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显然,要求从三则材料中提取“苗族服饰”信息,怎样得出“苗族服饰的特点”的结论呢?
以第一则材料为例:
【材料一】黎峨道中[1]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尺布缝裙称膝长。仡佬打牙[2]初嫁女,花苗[3]跳月便随郎。
[注释][1]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2]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3]花苗:苗族。
这则材料是一首比较生僻的古诗,兼顾了古诗阅读的考查,本套试卷古诗鉴赏不再单独命题。结合注释,我们还是能看懂这首诗的内容:苗族青年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正在迎娶新娘。作者记录了这一少数民族婚嫁的热闹场面,但这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结论。题干要求是提取“苗族服饰”信息,那就得关注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从“青红颜色裹头妆,尺布缝裙称膝长”得出苗族服饰的特点:色彩艳丽、有头饰、衣长齐膝。再结合另外材料加以调整,比如“裹头妆”这一信息只说明他们有头饰,在第二则材料中才提到头饰“样式丰富”的特点。考生答题典型错误有:1.脱离文本内容,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生活经历想当然地概括。如:苗族服饰大多是银饰品,很重;衣服上窄下宽等等。2.直接摘抄原文原句,答非所问,或者不概括不提炼。如:把“美”“精巧”“特殊”等空泛的词语当作作答要点。3.答题没有条理,同一个要点,反复去讲。如:绣有图案,有……的花纹等。
针对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矫正纠偏可以分三步走。首先要明確题干要求,立足文本材料,进行信息筛选、提取。接着观照每则材料中共同的信息进行整合提炼,求同存异。最后语言表述,分点概括,不游离不重复。
概括内容要点类的题目几乎是非连阅读的“标配”,尽管以不同面目出现。比如南京市2017卷第16题: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题目说是“理解”,但实际上还是要考生从三则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答题要义还是要根据命题指向进行筛选、整合,切忌想当然。
(二)把握情感
连续性文本阅读比如诗歌、小说,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脉动。这些作品往往以情见长,以情动人。非连续性文本尽管以片段形式出现,但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仍能读到作者的情感倾向。尽管有的材料只是客观呈现事实,不持立场,但也有一种态度。所以,命题人也喜欢在这一领域涉及问题。
南京市2015卷第14题:三则材料中,作者对麻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原因?(6分)
【材料一】
人们在荒僻地和那些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都从未发现过麻雀。(甲)麻雀,同鼠类一样,眷恋人类的住宅。它们在树林里,在广袤的田野里都不乐意。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里的麻雀比乡村还多。它们乐于待在人多的地方,以便依靠人们生活。我们集散种子的各处自然成为它们喜欢出入之处。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
(节选自布封《动物素描》)
【材料二】麻雀 [法]法布尔
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
……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
……(选自《昆虫记》)
【材料三】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
丰子恺
(选自《护生画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注释】画中诗句出自明代方孝孺的《百雀诗》:“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稔(rěn):庄稼成熟。 由于第二则材料较长,为方便表述,我只择录了其中的关键语句。
这道题的创意就在于三则材料都有“麻雀”,要发掘字里行间(丰子恺的漫画解读关键还是文字)的不同情感倾向。“材料一”中,“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一无所用,反给人们带来干扰和损失;“材料二”中,作者欣赏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能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一句“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赞佩欣赏。“材料三”中,作者的情感最不容易看出来。结合方孝孺的《百雀诗》:鸟雀在弯曲的巷道和高高的屋簷间逃避着罗网陷阱的捕捉,清晨飞临田间陇头饱餐稻禾。而丰子恺画中将陇头改在农家院前的晒谷场。晒谷场上,有着秋收的喜悦。堆得高高的稻穗,储备修补房舍和老牛过冬的粮草。鸟雀成群结队地飞来且毫不客气地啄食着地上曝晒的晒谷。而一旁抽着长烟斗的男人,不但没有气急败坏地追赶,竟然还面微笑告诉一旁的孙子,今年丰收,我们让鸟雀也饱餐一下吧。于是有了“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的喟叹。画作者宽容爱护麻雀,因为作者希望丰收,人能与麻雀共享丰收的果实。
把握情感倾向,是“提取信息,得出结论”较难的一类。需要考生找到答题区域,提取信息。有的能够明显的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作者没有明显的态度、结论,则需要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才能得出结论。
再举南京市鼓楼区2017年一模卷为例,也是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节选自鲁迅先生的《雪》,第二则节选自赵无眠《南人与北人》,第三则材料是节选自周作人的《南北的点心》(有所删改)。第一则材料大家都熟悉,第三则材料较长,此处不引用。材料二文字不长,照录如下:
【材料二】
乐器也分南北。北人吹唢呐,唢呐是在天上跑的,吹的时候头往上扬,扭脖耸肩,直抒胸臆,造成把曲调送上去的动势。所以唢呐声可以跨过黄河,飞越崇山,黄土地黑土地的,有辐射力穿透力。南人吹萧,萧是游走的,吹的时候要静如处子,低头睬眼,缓吐长音,隐隐约约,如泣如诉,似有似无,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有一种底韵。南人不适合吹唢呐,住得密,一吹难免噪邻聒舍,反显得轻薄、浮躁。北人也不适合吹箫,北人吹箫干脆没声,别人以为你跟他一样是沉默的大多数。(节选自赵无眠《南人与北人》)
题目是直接问三则材料对南北的情感倾向是否有差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回答。我们就以一二则材料为例,《雪》源自课内,学生根据所学所忆当能轻松作答,且选文第二段“但是”一词也有极明显的答题暗示:表达了对江南雪的喜爱,但更侧重于表达了对北方雪的赞赏。材料二从语言表述上来看是比较客观的介绍了南北乐器的优缺点,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考生对第二则材料能看懂,但不敢轻易下断语,以至于丢分不少。
以上“提取信息,得出结论”考点无论是概括要点,还是把握情感,都有明确的命题指向。考生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顺藤摸瓜总能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提炼概括,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获取信息,完成相关任务
所谓的获取信息,完成相关任务,也就是利用提供的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解决生活中(试卷中更多的以假定的情境出现)的实际问题,侧重于进行信息筛选、整合与运用,这种题型最能体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考查中越来越关注非连文本的应用价值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面以南京市2013卷为例。
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你搜集了以下材料,做了几件事。
材料一:南京“34路博爱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公交观光线。它从中山码头出发,沿着“中山大道”行驶,直到中山陵。乘客可以观赏沿途的民国建筑和车厢内的民国老照片,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34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博爱线”将民国风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南京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南京2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而且腔调有点土,用南京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南京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南京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5.你为34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2分)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歡迎乘坐“34路博爱线”!让我们一起领略民国风情,感受南京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民国风情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观赏民国建筑。
6.你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阐明了理由。(2分)
7.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南京,住在中山码头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南京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4分)
此组题借鉴国际PISA考试的理念,设置“为完成任务的阅读”情境,选取三则关于公共交通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组成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并提取信息后,进行判断,辨析、统筹、组合和表达。这组材料来自生活,兼顾城乡,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从不同层面反映南京的地方文化和城市精神。第5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需要考生能够根据要求分清信息的主次,并能针对语境有礼貌的表达。第6题考查考生分析、质疑和评判能力。反驳要有理有据,而“据”就是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重点说说第7题。此题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文字和图表材料,完成行程设计任务。考查学生综合阅读多个材料、准确提取并组合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合理安排的实践能力、清楚说明的表达能力,颇富创意,且有一定的难度。
典型错误:1.安排正确,但说明不正确,如:先乘34路车,因为离驻地近。2.三则材料用不全,少一条线路。3.不按天排行程,或安排不合理,要么周六空闲,要么第一天去乡村,要么周日选两条乡村线。4.不关注“自然风光”或时令因素,而选择世凹桃源或汤山线。5.材料混淆,如:乘2路车到石塘人家。6.随意添加信息,如:乘2路车去中山码头,然后打车去世凹桃源赏桃花。7.看不懂表格,如:乡村游要等到下午两点,你可以坐2路或17路到发车地,在等待的时间里,你可以到中山码头游玩,也可以到市中心游玩。下午两点,你就可以乘车到乡村观光,依次前往六个乡村。8.表述不明,不简洁。如:思齐小姐,你好!你先到国展中心乘2路或17路到石塘人家等六处景点。车子9:00出发,你可以8:10到车上等一会儿,在下午14:00时回家。到了晚上,你可以收拾行李后再离开南京。
错因分析:1.审题不清,心浮气躁,不能静心读懂把握题目要求,不懂得围绕“游览”主题用好三则材料,说明偏题;2.关照不全,不能合理利用“三则”材料,有所遗漏;3.考虑不细,安排不周;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准确,不到位;5.表达不清楚,不简明;6.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安排行程的能力。
备考策略:1.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道理;2.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序性;3.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4.要从生活中收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读懂;5.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
至于具体的答题策略可以分为几步:1.审清题干、认清已知条件、了解任务;2.明确指向、聚焦关键信息、筛选整合;3.统筹规划,结合生活经验,勾连课外;4.提炼要点,表述规范完整,紧扣材料;5.前瞻后顾、不偏颇不遗漏、关注细节。
抓住了非连阅读以上两个核心考点,积极备考,兼之以其它阅读能力的培养,深根细作,相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定不会让考生棘手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