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作文始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其实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心理负担与学生平日疏于积累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本文力图从积累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写作寻找源头活水。
关键词:写作;积累;阅读;教材;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训练学生的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得现状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是一味地临到提笔写作,才急于“找米下锅”,殊不知,若能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便点滴地积累存储,写作时定是不至于“蘘中羞涩 。
一、阅读积累
如果说写作是倾吐,那么阅读便是吸收积累。而且阅读是最快捷、最主要的积累方法之一。叶圣陶曾说过:“语文的学习30%来自课堂,70%来自课外阅读。”这也准确地表明了广泛阅读在积累中所占的比重。
首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以先从名人的成长与阅读的紧密联系出发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积累。如,于丹六岁就在父亲的引导下读《论语》,高尔基爱书如命,家中失火时他首先抢救的便是藏书,鲁迅读书时用嚼辣椒来消除困意……这些能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的名人名家都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次,阅读指导要抓住契机。随着近几年语文高考的改革,学生必需阅读数本中外名著,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进行写作积累的引导。以《三国演义》为例,例如,写作时涉及“骄”与“谦”的问题时,便可以引用许攸官渡之战后骄傲自满终死于许褚刀下的典故。以及关羽因为骄傲轻敌大意败在了东吴小将陆逊手下失去了荆州,最后又败走麦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凉下场,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涉及孝义的内容时,便可以引申至徐庶为尽孝义,只身入曹营的典故。这样一来,阅读与写作就有了契合点,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延伸阅读的感受体验。
再次,阅读指导要因势利导。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爱好及性格特点来指导他们阅读一些课外的读物,希望他们在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又能有助于写作。例如,对于喜欢清新散文风格的学生,我指导她们阅读三毛的作品,期待学生能领略到三毛笔下那文辞雅致,谐趣横生的情感倾诉和语言魅力。值得欣喜的是,在之后的写作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笔下有三毛对撒哈拉沙漠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的期待,当然也看到了对三毛文字的引用。而对于那些对文字的魅力较不敏感的学生,我就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传记类的作品,例如陈寅恪,曾国藩等人的相关传记,可长可短,不做硬性规定。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学生的笔下有了梁啟超说的”我著作等身不及陈寅恪几百字的文章”的语言,有了曾国藩苦读而终有所成的例子。
二、教材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为历代历年的经典之作,因而教材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便可以以此为依托,一方面通过品读挖掘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及作文思想深度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提升写作能力。
例如,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学生理解、掌握了作者通过写雪景来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也让学生试着写了一个作文片段,而且要求其中须有运用景物描写来暗示情节或人物心理的文字,这样的训练效果比一般的作文训练来得更好。
又如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我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材料,拟定论点进行课堂片段作文的自由写作。当场就有学生写出:若非有那份顾全大局的精神,面对廉颇的”恶言”蔺相如何以能忍辱“引车避匿”。我想,在其引车的刹那间,心中高扬的必是那一面赵国的旗帜。一份全局的观念,不仅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妙用,更有定国安邦的时效……而在讲授《鸿门宴》时,因为课堂上,学生有针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所以我以此为依据布置了片段作文写作的作业。其中有一学生这样来阐释:想当年,汉高祖刘邦虽出身草莽,却因深谙合作之妙,令张良、萧何、韩信各尽其用,精诚合作,终于化弱为强,开创了大汉史篇。而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却因不解合作之意,疏远贤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终只落得自刎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下场……
作为高一年的学生,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才处于初级阶段,看到他们能够在习作中如此地议论与引用,我的内心实是欣喜异常的。
三、生活积累
作文教学的过程,便是指导学生认知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无怪乎有人说,“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但是面对生活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很多的学生却仍旧苦于“无话可说”。可见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感悟极为欠缺。
作家艾芜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曹雪芹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留心观察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紧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遭环境以及人情世故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原始素材,日积月累,变化必然显著。但是有的同学说:我周围的环境是司空见惯之物,人情世故也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没有观察的意义。此言差矣!古人有云:“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启示与波澜,同时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关注生活热点,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
例如,常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苦于没有合适的名言可以引用,我便问他们有几人可以随口说出学校里设立的名言警句,这一问便把学生给难住了,他们对于日日经过的校园名言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却并未留意并谨记于心。又如,当《家有儿女》系列电视热播时,我便提及小雨的扮演者尤浩然当年所拍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让学生感受到孝道的传递意义,并以此引申到公车上的让座问题,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观来捕捉生活的浪花。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期待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生活的积累能够真正地吸收、内化,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写作状态:“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
参考文献:
[1]《作文智慧》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4年 王立根;
[2]《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关键词:写作;积累;阅读;教材;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训练学生的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得现状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是一味地临到提笔写作,才急于“找米下锅”,殊不知,若能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便点滴地积累存储,写作时定是不至于“蘘中羞涩 。
一、阅读积累
如果说写作是倾吐,那么阅读便是吸收积累。而且阅读是最快捷、最主要的积累方法之一。叶圣陶曾说过:“语文的学习30%来自课堂,70%来自课外阅读。”这也准确地表明了广泛阅读在积累中所占的比重。
首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以先从名人的成长与阅读的紧密联系出发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积累。如,于丹六岁就在父亲的引导下读《论语》,高尔基爱书如命,家中失火时他首先抢救的便是藏书,鲁迅读书时用嚼辣椒来消除困意……这些能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的名人名家都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次,阅读指导要抓住契机。随着近几年语文高考的改革,学生必需阅读数本中外名著,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进行写作积累的引导。以《三国演义》为例,例如,写作时涉及“骄”与“谦”的问题时,便可以引用许攸官渡之战后骄傲自满终死于许褚刀下的典故。以及关羽因为骄傲轻敌大意败在了东吴小将陆逊手下失去了荆州,最后又败走麦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凉下场,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涉及孝义的内容时,便可以引申至徐庶为尽孝义,只身入曹营的典故。这样一来,阅读与写作就有了契合点,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延伸阅读的感受体验。
再次,阅读指导要因势利导。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爱好及性格特点来指导他们阅读一些课外的读物,希望他们在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又能有助于写作。例如,对于喜欢清新散文风格的学生,我指导她们阅读三毛的作品,期待学生能领略到三毛笔下那文辞雅致,谐趣横生的情感倾诉和语言魅力。值得欣喜的是,在之后的写作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笔下有三毛对撒哈拉沙漠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的期待,当然也看到了对三毛文字的引用。而对于那些对文字的魅力较不敏感的学生,我就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传记类的作品,例如陈寅恪,曾国藩等人的相关传记,可长可短,不做硬性规定。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学生的笔下有了梁啟超说的”我著作等身不及陈寅恪几百字的文章”的语言,有了曾国藩苦读而终有所成的例子。
二、教材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为历代历年的经典之作,因而教材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便可以以此为依托,一方面通过品读挖掘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及作文思想深度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提升写作能力。
例如,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学生理解、掌握了作者通过写雪景来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也让学生试着写了一个作文片段,而且要求其中须有运用景物描写来暗示情节或人物心理的文字,这样的训练效果比一般的作文训练来得更好。
又如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我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材料,拟定论点进行课堂片段作文的自由写作。当场就有学生写出:若非有那份顾全大局的精神,面对廉颇的”恶言”蔺相如何以能忍辱“引车避匿”。我想,在其引车的刹那间,心中高扬的必是那一面赵国的旗帜。一份全局的观念,不仅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妙用,更有定国安邦的时效……而在讲授《鸿门宴》时,因为课堂上,学生有针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所以我以此为依据布置了片段作文写作的作业。其中有一学生这样来阐释:想当年,汉高祖刘邦虽出身草莽,却因深谙合作之妙,令张良、萧何、韩信各尽其用,精诚合作,终于化弱为强,开创了大汉史篇。而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却因不解合作之意,疏远贤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终只落得自刎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下场……
作为高一年的学生,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才处于初级阶段,看到他们能够在习作中如此地议论与引用,我的内心实是欣喜异常的。
三、生活积累
作文教学的过程,便是指导学生认知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无怪乎有人说,“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但是面对生活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很多的学生却仍旧苦于“无话可说”。可见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感悟极为欠缺。
作家艾芜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曹雪芹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留心观察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紧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遭环境以及人情世故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原始素材,日积月累,变化必然显著。但是有的同学说:我周围的环境是司空见惯之物,人情世故也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没有观察的意义。此言差矣!古人有云:“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启示与波澜,同时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关注生活热点,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
例如,常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苦于没有合适的名言可以引用,我便问他们有几人可以随口说出学校里设立的名言警句,这一问便把学生给难住了,他们对于日日经过的校园名言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却并未留意并谨记于心。又如,当《家有儿女》系列电视热播时,我便提及小雨的扮演者尤浩然当年所拍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让学生感受到孝道的传递意义,并以此引申到公车上的让座问题,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观来捕捉生活的浪花。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期待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生活的积累能够真正地吸收、内化,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写作状态:“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
参考文献:
[1]《作文智慧》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4年 王立根;
[2]《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