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以图为载体的地理题目,甚至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可见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所表达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又是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不仅可以获取地理信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图表的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以及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地图,指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各经过哪些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河流和重要城市。这类练习难度较大,既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做作业,又需要根据以往掌握的各大地形区的位置、温度带的分布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界线等基础知识作答。多讲多练这类练习,就会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平时上课时要求教师用图,同时也要求学生勤用图。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的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
二、认真观察地图,准确提取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中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可能,指导学生及时地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炼显性和隐性信息,以提高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如区域分布图指导学生学会从地理位置读出经纬网大致范围,读出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分析等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复习中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
三、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学会归纳总结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对地图展开积极思维,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即在地图上进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借助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性质等弄清楚,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然后“对图说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一图多思,使思维程度逐步提高。如南美洲气候分布图,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东北部多为热带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中部安第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西部和中部沿海地区比较多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也比较少。这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气温、降水、植被类型是否相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在其他大洲是否也有类似问题呢?
当然地理不是单纯的描述性学科,它建立在对各种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使用同一区域地图时把本区域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有目的地把相关地图综合使用,培养学生自觉叠加用图的习惯,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图并用,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读出其分布特点,并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又可以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图比较,得出差异及形成因素,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进行比较,不仅能加强记忆地理知识,区别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在对比各类区域图时,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如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再观察与这一现象相类似的地区还有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部沿海地区和中美洲东北部地区,从而总结分布规律,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在大陆东岸向较高纬度分布的原因是来自海洋信风、沿岸暖流和山地迎风坡等条件。这样,从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概括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多方位判断图像的能力。
四、以地图为引线,构建知识体系
对学生而言,地图是帮助其确立地域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地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很多章节的知识点杂、乱、多,要加强记忆这些知识点,学生往往觉得很难,如果巧妙运用地图,把繁多的知识点用地图引线,一线串珠,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学生记忆起来来就会很轻松。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
总之,地图是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使用地图,懂得把知识点依附于图上,形象记忆,借助图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养成读图、析图和用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以及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地图,指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各经过哪些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河流和重要城市。这类练习难度较大,既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做作业,又需要根据以往掌握的各大地形区的位置、温度带的分布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界线等基础知识作答。多讲多练这类练习,就会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平时上课时要求教师用图,同时也要求学生勤用图。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的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
二、认真观察地图,准确提取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中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可能,指导学生及时地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炼显性和隐性信息,以提高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如区域分布图指导学生学会从地理位置读出经纬网大致范围,读出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分析等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复习中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
三、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学会归纳总结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对地图展开积极思维,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即在地图上进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借助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性质等弄清楚,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然后“对图说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一图多思,使思维程度逐步提高。如南美洲气候分布图,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东北部多为热带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中部安第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西部和中部沿海地区比较多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也比较少。这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气温、降水、植被类型是否相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在其他大洲是否也有类似问题呢?
当然地理不是单纯的描述性学科,它建立在对各种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使用同一区域地图时把本区域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有目的地把相关地图综合使用,培养学生自觉叠加用图的习惯,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图并用,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读出其分布特点,并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又可以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图比较,得出差异及形成因素,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进行比较,不仅能加强记忆地理知识,区别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在对比各类区域图时,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如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再观察与这一现象相类似的地区还有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部沿海地区和中美洲东北部地区,从而总结分布规律,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在大陆东岸向较高纬度分布的原因是来自海洋信风、沿岸暖流和山地迎风坡等条件。这样,从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概括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多方位判断图像的能力。
四、以地图为引线,构建知识体系
对学生而言,地图是帮助其确立地域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地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很多章节的知识点杂、乱、多,要加强记忆这些知识点,学生往往觉得很难,如果巧妙运用地图,把繁多的知识点用地图引线,一线串珠,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学生记忆起来来就会很轻松。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
总之,地图是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使用地图,懂得把知识点依附于图上,形象记忆,借助图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养成读图、析图和用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