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达到目标要掌握“三方法”。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课 “三熟悉” “三分析”“三方法”
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生物实验课是既新鲜又陌生的,而我们的实验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原理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感觉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更有甚者对实验及相关试题还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更好地解决该类问题,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一、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
1.熟悉实验原理和目的要求
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都应使学生了解他们将要学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如何运用,用在何处等。在讲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应明确其原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这样他们就非常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怎样做了,自然也就达到实验目的了。如在讲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我们先让学生理解本节实验课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三个反应式进行的:①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 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 苏丹Ⅳ红色);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后,便很快地将桌上的材料与试剂作了分组,顺利完成实验。
2.熟悉实验材料和试剂
做实验时一些学生往往按步骤做,用到什么找什么,常常会手忙脚乱,做一步忘一步,一旦考查选材原因、试剂作用、什么时候用到什么试剂,就会张冠李戴。所以在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掌握实验目的后,要让他们先说出要想完成此实验所需的材料是什么,可能用到的试剂有哪些,再根据原理讲解选用原因。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为例,学生可能会认为甘蔗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这说明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此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并适当巩固还原糖的概念。同时,由于这是学生亲身所遇的问题,往往记忆深刻,在以后的做题中也不易出错。而对于试剂的使用我往往会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解选修3中“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我会先讲清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几种浓度的NaCl溶液估计会在什么时候使用,此时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很浓,积极性也很高,很容易以此为线索将实验步骤有机串联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求证的想法进入下面的课堂学习。
3.熟悉步骤和操作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步骤我一般采取“看—思—看—述”的方法,形成“分组—处理—培养—记录”的框架,并加以灵活运用。如取材可以放在分组中,处理往往是加试剂并寻找单一变量,记录要抓好实验指标,需要制片的还要把制片这一步骤加入。此外还要抓好步骤间的衔接,这有利于实验考核和相关实验分析。如解离到什么程度才可漂洗,漂洗多久才能染色等。
二、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
1.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许多实验失败是因为取材不当,因而在实验分析时,首先要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选用甘蔗、桔子、橙子都得不到实验的正确结果,是没把握好还原糖的界定和颜色干扰的原因。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期细胞,就是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选修3中的“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要选用鸟类的红细胞,而不能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关键在于有无细胞核。
2.药品和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提取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相对含量,使层析效果不明显,这是色素带颜色过浅的原因之一。
(2)关于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的是无水乙醇,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DNA粗提取和鉴定”使用的是95%的乙醇,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使用的是70%的乙醇,实验“脂肪的鉴定”使用的是50%的乙醇,这些是根据作用机理确定的,不能随意变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蔗糖的浓度、“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氯化钠的浓度,以及“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纸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都是有讲究的。
(3)关于纯度问题。无水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提取有机物一般可以考虑它。比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使用无水乙醇,若无,可用95%酒精加适量无水碳酸钠代替,但不能用95%酒精代替。
3.步骤及操作分析
对于步骤和操作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作好分析的,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的关键。①漏某个实验步骤。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根尖用15%盐酸和95%酒精配制解离液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并要压片这些操作易漏掉,这样组织细胞不易分散开来,导致细胞重叠不易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②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气泡较多;压片方法错误,严重影响观察效果。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应用镊子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致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还有若取的是外表皮,由于不具紫色,很难观察到实验现象。③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达成目标要掌握“三方法”
1.演示法
一堂实验课若由教师完整演示,有时会导致学生来不及做,失去实验探索的意义,难以让学生深化相关知识,所以教师要好好设计以便及时演示,最好和学生同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共同探索验证的激情。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当我把实验结果适时展示给大家时,下面一片哗然,有的说我怎么只有两条或三条,有的说怎么有两条重合了,有的说怎么色素带弯得厉害或颜色过浅等,而且相互之间还攀比。于是有学生就问问题,有学生主动要重做,这与以往草草了事大相径庭。
2.问题法
没有问题的课不算好课,我觉得这句话不仅是对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的,教师讲得再精彩而学生没有思维,那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学生若能自己提出问题,则更能激发思维,提高探索热情。以上提到的问题,只要当众解释是因为时间或滤纸条画法或色素的浓度等造成的,他们就会豁然开朗,有的学生再次实验,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这样获得的成功会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3.归纳法
通过以上的展示和点拨,学生的热情得到提高,思维得以分散,若能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会使课堂更加完善,使知识体系系统化,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比如色素浅原因,归纳如下:①选取老叶、发黄的叶子;②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③滤液细线没有重复划;④提取色素时没有加纸盖导致色素分解。再如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高(高于50%),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太长,未及时复原,细胞脱水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一次,没有用滤纸重复吸引2—3次。
当然还可以熟悉实验在教材、考纲中的地位,以便学生应考;分析结论,得出共性,以便学生触类旁通;选择列表法、图像法、对比法等来活化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课 “三熟悉” “三分析”“三方法”
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生物实验课是既新鲜又陌生的,而我们的实验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原理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感觉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更有甚者对实验及相关试题还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更好地解决该类问题,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一、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
1.熟悉实验原理和目的要求
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都应使学生了解他们将要学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如何运用,用在何处等。在讲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应明确其原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这样他们就非常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怎样做了,自然也就达到实验目的了。如在讲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我们先让学生理解本节实验课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三个反应式进行的:①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 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 苏丹Ⅳ红色);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后,便很快地将桌上的材料与试剂作了分组,顺利完成实验。
2.熟悉实验材料和试剂
做实验时一些学生往往按步骤做,用到什么找什么,常常会手忙脚乱,做一步忘一步,一旦考查选材原因、试剂作用、什么时候用到什么试剂,就会张冠李戴。所以在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掌握实验目的后,要让他们先说出要想完成此实验所需的材料是什么,可能用到的试剂有哪些,再根据原理讲解选用原因。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为例,学生可能会认为甘蔗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这说明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此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并适当巩固还原糖的概念。同时,由于这是学生亲身所遇的问题,往往记忆深刻,在以后的做题中也不易出错。而对于试剂的使用我往往会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解选修3中“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我会先讲清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几种浓度的NaCl溶液估计会在什么时候使用,此时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很浓,积极性也很高,很容易以此为线索将实验步骤有机串联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求证的想法进入下面的课堂学习。
3.熟悉步骤和操作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步骤我一般采取“看—思—看—述”的方法,形成“分组—处理—培养—记录”的框架,并加以灵活运用。如取材可以放在分组中,处理往往是加试剂并寻找单一变量,记录要抓好实验指标,需要制片的还要把制片这一步骤加入。此外还要抓好步骤间的衔接,这有利于实验考核和相关实验分析。如解离到什么程度才可漂洗,漂洗多久才能染色等。
二、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
1.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许多实验失败是因为取材不当,因而在实验分析时,首先要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选用甘蔗、桔子、橙子都得不到实验的正确结果,是没把握好还原糖的界定和颜色干扰的原因。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期细胞,就是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选修3中的“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要选用鸟类的红细胞,而不能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关键在于有无细胞核。
2.药品和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提取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相对含量,使层析效果不明显,这是色素带颜色过浅的原因之一。
(2)关于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的是无水乙醇,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DNA粗提取和鉴定”使用的是95%的乙醇,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使用的是70%的乙醇,实验“脂肪的鉴定”使用的是50%的乙醇,这些是根据作用机理确定的,不能随意变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蔗糖的浓度、“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氯化钠的浓度,以及“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纸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都是有讲究的。
(3)关于纯度问题。无水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提取有机物一般可以考虑它。比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使用无水乙醇,若无,可用95%酒精加适量无水碳酸钠代替,但不能用95%酒精代替。
3.步骤及操作分析
对于步骤和操作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作好分析的,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的关键。①漏某个实验步骤。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根尖用15%盐酸和95%酒精配制解离液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并要压片这些操作易漏掉,这样组织细胞不易分散开来,导致细胞重叠不易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②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气泡较多;压片方法错误,严重影响观察效果。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应用镊子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致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还有若取的是外表皮,由于不具紫色,很难观察到实验现象。③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达成目标要掌握“三方法”
1.演示法
一堂实验课若由教师完整演示,有时会导致学生来不及做,失去实验探索的意义,难以让学生深化相关知识,所以教师要好好设计以便及时演示,最好和学生同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共同探索验证的激情。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当我把实验结果适时展示给大家时,下面一片哗然,有的说我怎么只有两条或三条,有的说怎么有两条重合了,有的说怎么色素带弯得厉害或颜色过浅等,而且相互之间还攀比。于是有学生就问问题,有学生主动要重做,这与以往草草了事大相径庭。
2.问题法
没有问题的课不算好课,我觉得这句话不仅是对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的,教师讲得再精彩而学生没有思维,那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学生若能自己提出问题,则更能激发思维,提高探索热情。以上提到的问题,只要当众解释是因为时间或滤纸条画法或色素的浓度等造成的,他们就会豁然开朗,有的学生再次实验,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这样获得的成功会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3.归纳法
通过以上的展示和点拨,学生的热情得到提高,思维得以分散,若能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会使课堂更加完善,使知识体系系统化,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比如色素浅原因,归纳如下:①选取老叶、发黄的叶子;②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③滤液细线没有重复划;④提取色素时没有加纸盖导致色素分解。再如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高(高于50%),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太长,未及时复原,细胞脱水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一次,没有用滤纸重复吸引2—3次。
当然还可以熟悉实验在教材、考纲中的地位,以便学生应考;分析结论,得出共性,以便学生触类旁通;选择列表法、图像法、对比法等来活化课堂,激活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