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偶然在《中国教育报》看到了这样一则短文: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题这样问道:“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一位学生写到:“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一个极富诗意和创意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看完这则短文,引起了我对创新教育的思考。
就音乐教育而言,它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例如:在唱歌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演唱。以自己对歌曲旋律、节奏的感觉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创作歌词;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创编旋律;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小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巩固已学的音乐技能技巧等等。针对这些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已经有教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许多的宝贵经验,但就可操作性较弱的音乐欣赏教学,很多教师还在沿袭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3)介绍作品(包括体裁形式、创作背景、作者生平);(4)分析作品(包括调式、调性);(5)反复聆听作品,分段讲解作品的艺术特点;(6)演唱或演奏主题音乐。
应知道我们初中要欣赏的音乐作品有几十首,高中的更有百首之多,周而复始地用一种教学程序实在是事倍功半。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起码的兴趣,任一部又一部优秀、生动、精彩、经典的音乐作品与其失之交臂。具体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一、在欣赏音乐形象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就是通过音乐直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并塑造出艺术形象,使欣赏者产生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乐曲的喜怒哀乐,并通过想象,眼前会展现出音乐的情景,再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正确地体会与理解乐曲。如在欣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时,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到中华民族是在血雨腥风里成长起来的,就自然地把曲子里的三连音、重音记号看成了机枪和炮火,战场在音乐中得到了再现。学生们又通过上网找来了有关辅助资料,更能想像出那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了。在课时结束前,一位学生说,欣赏了《义勇军进行曲》,我似乎看到了解放战争的硝烟,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的顽强勇敢,想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及时赞扬了他富于创造想象力的表达和当代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一首乐曲带给了学生如此深切的感受,确实令人高兴。
二、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敏”,使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在音乐欣赏中,我常采用听音乐画图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音乐课与语文表达、美术制作、舞蹈艺术有效整合,实现了对音乐素养的提高,达到训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让美的音乐形象、美丽的画面永留学生心田,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达到较高层次。
三、在身体律动中,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首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达到此目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在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妙引导上下功夫,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把被动听音乐的过程变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提高了欣赏教学的效果。
如:初一年级在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时,课前我请学生先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在课上由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总结而出。由于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对这一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引导他们迫切想欣赏作品的极大兴趣,此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很好的创作空间。
在欣赏第三乐章《黄水谣》时,首先进行音乐情绪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到三个乐段分别表现三种不同的音乐形象。而后请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即兴创作,进行任务形象的创造:
A段:日本侵略之前黄河两岸人民平静的生活形象。
B段:日本鬼子的形象。
C段:百姓们惆怅的心情,渴望和平期盼的生活形象。
我用钢琴弹奏,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去创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在一节课中学生的表演最为精彩:有六名学生进行表演,我给他们十五分钟的编排时间,表演开始了,他们分别做了自我介绍:我是“钢琴伴奏”;我是“黄河”;我是“日本鬼子”;我们是“中国人民”。“钢琴”开始弹奏,“黄河”开始朗诵,“人民”开始表演种地劳动的场面,这时“钢琴”奏出几个不协和音程,“日本鬼子”出现了。此时他们编导了精彩的对话场面。最后以“人民”慷慨激昂的朗诵作为结束。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此时班里掌声四起,同学们为他们的表演成功而祝贺,为中国人民而骄傲。下课后陈淘同学对我说:“老师,太精彩了!当时我都想去表演了。”是的,学生的创造思维太丰富了!可以说教师给学生上课的同时,学生也给老师上了一课。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在对音乐教育的评价时讲到:“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我们的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我国音乐教育的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教法,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激活学生发现、探索音乐的审美真谛的冲动,从而对音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钱仁康.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偶然在《中国教育报》看到了这样一则短文: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题这样问道:“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一位学生写到:“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一个极富诗意和创意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看完这则短文,引起了我对创新教育的思考。
就音乐教育而言,它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例如:在唱歌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演唱。以自己对歌曲旋律、节奏的感觉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创作歌词;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创编旋律;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小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巩固已学的音乐技能技巧等等。针对这些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已经有教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许多的宝贵经验,但就可操作性较弱的音乐欣赏教学,很多教师还在沿袭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3)介绍作品(包括体裁形式、创作背景、作者生平);(4)分析作品(包括调式、调性);(5)反复聆听作品,分段讲解作品的艺术特点;(6)演唱或演奏主题音乐。
应知道我们初中要欣赏的音乐作品有几十首,高中的更有百首之多,周而复始地用一种教学程序实在是事倍功半。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起码的兴趣,任一部又一部优秀、生动、精彩、经典的音乐作品与其失之交臂。具体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一、在欣赏音乐形象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就是通过音乐直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并塑造出艺术形象,使欣赏者产生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乐曲的喜怒哀乐,并通过想象,眼前会展现出音乐的情景,再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正确地体会与理解乐曲。如在欣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时,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到中华民族是在血雨腥风里成长起来的,就自然地把曲子里的三连音、重音记号看成了机枪和炮火,战场在音乐中得到了再现。学生们又通过上网找来了有关辅助资料,更能想像出那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了。在课时结束前,一位学生说,欣赏了《义勇军进行曲》,我似乎看到了解放战争的硝烟,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的顽强勇敢,想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及时赞扬了他富于创造想象力的表达和当代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一首乐曲带给了学生如此深切的感受,确实令人高兴。
二、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敏”,使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在音乐欣赏中,我常采用听音乐画图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音乐课与语文表达、美术制作、舞蹈艺术有效整合,实现了对音乐素养的提高,达到训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让美的音乐形象、美丽的画面永留学生心田,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达到较高层次。
三、在身体律动中,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首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达到此目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在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妙引导上下功夫,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把被动听音乐的过程变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提高了欣赏教学的效果。
如:初一年级在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时,课前我请学生先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在课上由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总结而出。由于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对这一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引导他们迫切想欣赏作品的极大兴趣,此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很好的创作空间。
在欣赏第三乐章《黄水谣》时,首先进行音乐情绪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到三个乐段分别表现三种不同的音乐形象。而后请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即兴创作,进行任务形象的创造:
A段:日本侵略之前黄河两岸人民平静的生活形象。
B段:日本鬼子的形象。
C段:百姓们惆怅的心情,渴望和平期盼的生活形象。
我用钢琴弹奏,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去创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在一节课中学生的表演最为精彩:有六名学生进行表演,我给他们十五分钟的编排时间,表演开始了,他们分别做了自我介绍:我是“钢琴伴奏”;我是“黄河”;我是“日本鬼子”;我们是“中国人民”。“钢琴”开始弹奏,“黄河”开始朗诵,“人民”开始表演种地劳动的场面,这时“钢琴”奏出几个不协和音程,“日本鬼子”出现了。此时他们编导了精彩的对话场面。最后以“人民”慷慨激昂的朗诵作为结束。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此时班里掌声四起,同学们为他们的表演成功而祝贺,为中国人民而骄傲。下课后陈淘同学对我说:“老师,太精彩了!当时我都想去表演了。”是的,学生的创造思维太丰富了!可以说教师给学生上课的同时,学生也给老师上了一课。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在对音乐教育的评价时讲到:“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我们的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我国音乐教育的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教法,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激活学生发现、探索音乐的审美真谛的冲动,从而对音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钱仁康.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