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源头,因此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培养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首要任务。本文从悬念的设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和链接学生熟悉的生活等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动手实验;兴趣培养
处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好奇是他们的特点,善于利用这些特点对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都有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呢?这就要深入剖析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新引入方式或学习模式,紧紧抓住学生活跃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一、设置悬念,激活探究内涵
古语云:“思起于疑。”学习的起点是疑惑,疑惑不仅给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设置悬念对于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长度的测量》时,我设下悬念:“谁能帮老师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呢?”以此诱导学生进行动手探究。在动手探究中,学生发现一张纸的厚度小于钢尺的最小刻度1㎜,因此无法识别出纸的厚度。在问题面前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好胜心也空前强大,谁都想当那个最先找出答案的人。学生们摩拳擦掌,有人向我提出新要求:“老师,您可以给我提供刻度更小的尺子吗?”我回答道:“能想到从测量工具上突破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老师目前没有刻度更小的尺子,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在这一问一答的提示下,有同学想到可以改变被测物体的尺寸,从而达到用钢尺可以测量的状态,于是一学生抢答道:“老师,我知道了,给我50张纸,用钢尺测量出他们的厚度,最后再除以数量50就可以得到一张纸的厚度了。”我总结道:“这其中就运用了微小现象放大原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看下次谁能率先想出来!”学生们恍然大悟,有的不甘心,有的遗憾,但更多的是跃跃欲试及对探究着迷。除此之外,初中物理教学还有许多可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内容,如在介绍光的折射时,以“为什么钢笔放在水中向折断一样?”来引入;学习电学时,引导学生探究台灯的调光原理等。这些问题就像是学海中的启明灯,吸引着并引领着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知识,感受物理的魅力。
一次次设置悬念,一次次深入探究,学生被物理的科学深深吸引。在悬念中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究思维得以锻炼,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对物理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二、动手实验,自主设计流程
物理是一门立足于实验教学的学科,许多现象及原理都可以通过实验清楚地反映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還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后面的持续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我们需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因素。首先,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对液体蒸发速度有关的因素,一学生回答说:“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水洒在地上我们会把它扫开让它快速蒸发。”还有学生提出:“与液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晾衣服时我们总要放在有风有阳光的地方就是这个原因。”我欣慰地说:“同学们观察很细致,那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实验,探究这几个因素对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呢?”我提示学生说:“探究时我们要注意控制变量,不能让其他因素影响我们所探究的变量。”听说要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像小科学家似的商讨可行办法。最终设计了在玻璃片上滴水,计算其蒸发时间的实验,以此来探究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学生在玻璃上滴下同样大小的水,通过斜放、平放玻璃来改变液体面积,探究液体表面积对其蒸发速率的影响;又通过小风扇、酒精灯的器具来改变空气的流动速度及温度这些变量,展示了空气流动与温度对液体蒸发的影响。
整个设计过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为达到实验目的出谋划策,开动脑筋。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流程,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与验证者,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让其体会到了物理的科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解决具体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设置特点是内容多来源于生活,以简单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思考。因此笔者在引入、讲解知识点时常常截取生活中的片段,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知物理的适用性。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时,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概念“参照物”,我选取生活中坐火车的经历来解释这一概念。我问同学们:“大家在坐火车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坐在车上觉得自己的车开动了,等自己的车驶过对面车的车尾时才发现自己依旧停在站台上,这时为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回答说:“我觉得自己的车动时是认为对面的车是静止的,但实际上是对面的车在动所造成的错觉。当我发现自己的车是静止时,是因为我的车还停在站台上。”我解释道:“没错,这里就运用到了参照物这一概念,刚刚同学认为自己动时所选用的参照物是火车,发现自己静止时参照物则变为了站台。”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解释物理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此时为了考验学生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程度,我提问道:“假如你是《西游记》的导演,你会如何解决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拍摄过程呢?”学生们利用本课内容,制作了云朵的图片,让A学生站在讲台摆出腾飞的动作,其他人高举云朵图片快速地从A学生身边后退,再现了腾云驾雾的拍摄场面。在玩乐中夯实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一个长期而连续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的艺术魅力,多创新、多更新教学方法,时常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的经历与感悟中激发并沉淀对物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戴青春.激发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0 (S1):14.
[2]刘忠宝.探讨边学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6):32.
【关键词】初中物理;动手实验;兴趣培养
处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好奇是他们的特点,善于利用这些特点对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都有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呢?这就要深入剖析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新引入方式或学习模式,紧紧抓住学生活跃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一、设置悬念,激活探究内涵
古语云:“思起于疑。”学习的起点是疑惑,疑惑不仅给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设置悬念对于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长度的测量》时,我设下悬念:“谁能帮老师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呢?”以此诱导学生进行动手探究。在动手探究中,学生发现一张纸的厚度小于钢尺的最小刻度1㎜,因此无法识别出纸的厚度。在问题面前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好胜心也空前强大,谁都想当那个最先找出答案的人。学生们摩拳擦掌,有人向我提出新要求:“老师,您可以给我提供刻度更小的尺子吗?”我回答道:“能想到从测量工具上突破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老师目前没有刻度更小的尺子,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在这一问一答的提示下,有同学想到可以改变被测物体的尺寸,从而达到用钢尺可以测量的状态,于是一学生抢答道:“老师,我知道了,给我50张纸,用钢尺测量出他们的厚度,最后再除以数量50就可以得到一张纸的厚度了。”我总结道:“这其中就运用了微小现象放大原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看下次谁能率先想出来!”学生们恍然大悟,有的不甘心,有的遗憾,但更多的是跃跃欲试及对探究着迷。除此之外,初中物理教学还有许多可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内容,如在介绍光的折射时,以“为什么钢笔放在水中向折断一样?”来引入;学习电学时,引导学生探究台灯的调光原理等。这些问题就像是学海中的启明灯,吸引着并引领着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知识,感受物理的魅力。
一次次设置悬念,一次次深入探究,学生被物理的科学深深吸引。在悬念中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究思维得以锻炼,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对物理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二、动手实验,自主设计流程
物理是一门立足于实验教学的学科,许多现象及原理都可以通过实验清楚地反映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還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后面的持续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我们需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因素。首先,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对液体蒸发速度有关的因素,一学生回答说:“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水洒在地上我们会把它扫开让它快速蒸发。”还有学生提出:“与液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晾衣服时我们总要放在有风有阳光的地方就是这个原因。”我欣慰地说:“同学们观察很细致,那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实验,探究这几个因素对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呢?”我提示学生说:“探究时我们要注意控制变量,不能让其他因素影响我们所探究的变量。”听说要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像小科学家似的商讨可行办法。最终设计了在玻璃片上滴水,计算其蒸发时间的实验,以此来探究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学生在玻璃上滴下同样大小的水,通过斜放、平放玻璃来改变液体面积,探究液体表面积对其蒸发速率的影响;又通过小风扇、酒精灯的器具来改变空气的流动速度及温度这些变量,展示了空气流动与温度对液体蒸发的影响。
整个设计过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为达到实验目的出谋划策,开动脑筋。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流程,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与验证者,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让其体会到了物理的科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解决具体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设置特点是内容多来源于生活,以简单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思考。因此笔者在引入、讲解知识点时常常截取生活中的片段,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知物理的适用性。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时,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概念“参照物”,我选取生活中坐火车的经历来解释这一概念。我问同学们:“大家在坐火车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坐在车上觉得自己的车开动了,等自己的车驶过对面车的车尾时才发现自己依旧停在站台上,这时为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回答说:“我觉得自己的车动时是认为对面的车是静止的,但实际上是对面的车在动所造成的错觉。当我发现自己的车是静止时,是因为我的车还停在站台上。”我解释道:“没错,这里就运用到了参照物这一概念,刚刚同学认为自己动时所选用的参照物是火车,发现自己静止时参照物则变为了站台。”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解释物理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此时为了考验学生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程度,我提问道:“假如你是《西游记》的导演,你会如何解决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拍摄过程呢?”学生们利用本课内容,制作了云朵的图片,让A学生站在讲台摆出腾飞的动作,其他人高举云朵图片快速地从A学生身边后退,再现了腾云驾雾的拍摄场面。在玩乐中夯实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一个长期而连续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的艺术魅力,多创新、多更新教学方法,时常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的经历与感悟中激发并沉淀对物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戴青春.激发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0 (S1):14.
[2]刘忠宝.探讨边学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