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应当“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问题教学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并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探索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他们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例如,“巧用地图”中的情境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交通地图,怎样选择合适的线路。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下,从北京到杭州有多少种走法,沿线经过了哪些城市?然后比较一下,哪一种走法最合适?”这样设计的问题开放,答案又不单一,才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地图,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力得到提高。
二、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应转变为师者尊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三、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
“会问”还要“会学”。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说:“书越学越多,越学越乱,简直是一盆糨糊。”造成这一问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在学习时进行综合分析,提取精华,即还没有学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本事:由厚到薄。在整个自学过程中,“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这里,以“地形多样”为例加以解释。学生通过学习,对本框内容有了理性认识后,教师可出示一道表格题关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主要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及时查漏补缺,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了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
四、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自己做得怎样,今后怎样做。
例如:学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运用课本所学,像小陈那样,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报告。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将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引申和知识的统一。当然教师要把握四点: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怎么做才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知识引申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四要注重同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当然,四个基本的环节不一定在一堂课内完成,可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而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并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探索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他们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例如,“巧用地图”中的情境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交通地图,怎样选择合适的线路。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下,从北京到杭州有多少种走法,沿线经过了哪些城市?然后比较一下,哪一种走法最合适?”这样设计的问题开放,答案又不单一,才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地图,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力得到提高。
二、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应转变为师者尊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三、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
“会问”还要“会学”。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说:“书越学越多,越学越乱,简直是一盆糨糊。”造成这一问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在学习时进行综合分析,提取精华,即还没有学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本事:由厚到薄。在整个自学过程中,“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这里,以“地形多样”为例加以解释。学生通过学习,对本框内容有了理性认识后,教师可出示一道表格题关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主要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及时查漏补缺,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了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
四、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自己做得怎样,今后怎样做。
例如:学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运用课本所学,像小陈那样,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报告。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将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引申和知识的统一。当然教师要把握四点: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怎么做才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知识引申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四要注重同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当然,四个基本的环节不一定在一堂课内完成,可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