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同样可以借鉴为译好文言文的三条标准和要求。所谓“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的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语言清晰流畅。所谓“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通顺、流畅,而且要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达到这个标准:
  一、对译。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都要变成双音节词。对译,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上一个语素,组成双音节词,来翻译原文的单音节词。
  例1.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译为:“为国家(大事)而死,可以吗?”
  例2.虎以为然,遂与之行。(《战国策·楚策》)
  译为:“老虎认为(狐狸)说的对,就跟它一块走。”
  例1中的“国”、“可”和例2中的“虎”、“以”,分别译成了“国家”、“可以”和“老虎”、“认为”,就是采用了对译的方法。
  二、替换。替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顶替原文中意义相当的单音节词。
  例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译为:“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他的两个儿子不团结。”
  这句中的“今”、“新”、“二”、“协”分别译成“现在”、“刚刚”、“两个”、“团结”,就是采用了替换的方法。
  三、保留。保留就是把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译文中来。这种应该保留的词语,主要为古今通用的词语,如“天、地、山、水”等等,还有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日期、官职名称等。
  例4.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例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例6.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皆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例4画线部分,一是时间、日期,一是专有名词;例5中画线部分是四个人名;例6中画线部分是四种官职。对于这类词语,在翻译时只要保留照搬过来就行了。
  四、删略。删略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而言的。因为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际意义,删去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和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果硬译,句子反而不通顺。像文言文中大量的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表敬副词,都属于这种情况。
  例7.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例8.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例7可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原文中的“夫”“也”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对译,只好删去。例8可译为:“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其中的表敬副词“请”,今天不再使用,翻译时只能去掉。
  五、调整。调整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特殊语序来说的,文言文中有大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序,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翻译时必须加以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9.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方苞《狱中杂记》)
  “狱中为老监者四”和“监五室”都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成现代汉语时,原谓语“四”要调整为定语,“监五室”中要加谓语“有”,变为“狱中设置了四个老监,每个老监有五个房间”,这样就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了。
  六、补充。补充是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和简练的表达方式而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省略现象,如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在翻译时,可根据情况,把需要补出来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2.补充简略的表达方式。文言文中某些句子的表达,往往十分紧缩而简练,翻译时为了语义的连贯,就需要补充一些必要的内容。
  例10.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应译为:“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四五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合抱粗了。”虽然增加了一些词语,但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原意。
  运用补充这个方法时必须注意,如能用直译解决的,绝不要多添词语,也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生动,去添加不必要的内容。
  其实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待大家在摸索中找到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一、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当代中学生的发育提前,而相应的心理准备却呈现滞后状态。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身高已经接近成人,但认知结构仍有待发展,心理上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成年人产生内在的反抗心理,拒绝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却重哥们儿义气,容易形成“集团”,信赖和遵从他们的“小酋长”。可
【摘 要】 运用“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打破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求异性、发散性、变通性、精密性等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多变”教学 创新思维 思维的定向性 思维的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所束缚,能够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乐于追根寻源,并且善于联想,富于想像和长于类比,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有利之处,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认识。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挥不够。我们知道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它不是抽象的绝对。新课程也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陌生事物,它不是与传统完全对立的教育,而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自然要求。在新旧转换的过程中,虽然专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理论向实践转换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仍存在诸多困惑,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究竟应如何操作才“新”,如何运作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育人规律?    一、消除新课程淡化知识的误解,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地理学习要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其二,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安排教学。初中学生刚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安排诸如办报等动手活动,可以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纵观近几年中考,辨析和修改病句是长“考”不衰的。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障碍”。那我们怎样才能识破命题者的这些“小花招”,慧眼识语病呢?关键是要善于为病句“把脉”。    一、掌握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  2.缺少谓语中心语。  3.缺少宾语中心语。  (二)搭配不当  1.动宾搭配不当。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选录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陷入困境,和唯一的亲人——弟弟苏辙(即子由)又有七年没有团聚,心情十分抑郁。因此当中秋之夜,把酒对月,种种感慨不禁涌上心头,于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  上阕写饮酒赏月 作者一开始便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是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是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一种能力。据专家研究,在一个人必备的四种语文能力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写,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种人才竞争剧烈的形势之下,口语交际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建设人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农村初级中学作为我国实施九年
2007年山东省首次实行“3 X 1”的素质能力性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模式强调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提出了四种能力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针对这四种能力考查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对新《考试说明》的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近几年历史教学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以抛砖
学生跨入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生活的不断改变,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在走向学习的新阶段的同时,也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历程——青春期。这一时期非常重要,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最快速的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时,就不能只盯住他们的成绩,还要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下工夫,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