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结构·迁移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语文观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语文教学观,指导思想有四点,即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这几点都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只是我觉得如果调整一下顺序,将“联系社会生活”放到最后,就可以直接成为一线教师实践操作流程的依据,而我确实也以此为据,构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土壤肥沃的大语文观;从学生的兴趣及基础出发,构建完整的语文结构,并采用有效训练加固对这一结构的掌握;在学习训练中提炼规律,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迁移,让学生能从独立的语文学习发展到在社会中自如地运用语文。
  一、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了那么多年,但在现实的教学管理和实践中,在家长期盼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眼神中,一线教师必须在素质教育与应试之间,找到一条两全的道路。好在如今的检测内容与方式,已经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改为迁移式考试,因此,教师真心接纳与认同大语文观是不成问题的。但仅有这一理念还不行,关键是如何厚积薄发,也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便有能力将大语文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充沛的工作干劲。语文从来都不是可以离开育人这一目标而独立存在的,从古代学生所学习的载道的文,到今天“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本理念,都给语文附加上了思想性。如果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令人钦佩的人品,那么他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直接或间接地感化学生。而同时,如果教师充满了工作热情,他就会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积极追求更高的境界,让学生为之动容,为之着迷。
  其次,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教语文不能只洞悉语文,还要主动了解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学科或学科的相关部分(朗诵学、教学法、历史、地理等),要有学习、了解、分析、选择性接纳的能力,要有从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的意识与能力……无论是自己学习抑或是引导学生,都能触类旁通。可以在学生因教学方法问题难以接受的情况下,迅速想到改变的策略;可以在发现学生的学情与自己的预期有差异的情况下,迅速调整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外不断学习与提高。
  再次,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教师不管怎么教语文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影响的范围有大有小,影响的程度有深有浅,要让学生获得不俗的学习结果,教师就必须有不俗的表现。中规中矩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厌烦,因此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贴合的创新,便成为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正常要求。大语文观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勇于从权威处借鉴,也勇于质疑权威,勇于向新手学习,也勇于向学生学习,探索新的教法,在教学方法上出其不意,不按套路出牌,在教学内容和主题上打破常规。
  二、 尊重学生主体,构建完整语文结构
  高中语文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篇篇的文章,其实质是蕴含在文章中以文章为载体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整合为一棵生长出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现代文、文言文、文学鉴赏、写作等六个分支的语文知识结构图。在这六个分支下还有更小的知识点,而它们是分散在一篇篇的课文当中的,需要师生在三年中,将其一点点挖掘出来并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这一过程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教法,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基础有高有低,他们的性格、兴趣等也各有不同。在这样复杂的情况、多元的格局中,教师可发挥个性的教法非常多,但无论如何,最基本的一点是尊重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基础、性格与兴趣等个性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说》是必修一专题二的课文,其中可挖掘的文言文知识点不少,本着不必面面俱到的想法,我选择了比较突出的文体“说”、古诗文特点、韩愈的文学地位等文学常识,打算总结其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实词、虚词和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由于刚学完同类的《勸学》,学生刚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学法,我便尝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提出疑问,同时也根据他们的基础,设置了五个基本问题,引导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他们自学后的交流过程中,问题自然产生,我有意识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一一纳入其中。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其中一项就是总结本文词语的四种用法和五种文言句式。虽然此时尚处在高中文言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也用白板将文言知识点所包括的知识点展示了出来,同时也显示本文学习内容在其中的分布情况,让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知识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印象。
  三、 重视学科规律,推动课外学习迁移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的知识总表,通常教师都会到总复习的时候才予以归纳,对此我总会感到疑惑:有必要等到最后时刻才这样做吗?实践证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内容后,即让他们知道总表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可以将自己所学习的零散内容进行规律归纳,然后有意识地、独立地靠向总表,进行完善,从而构建成为科学而个性化的总图表。在此基础上,他们就能在头脑中将测试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快速分类,从而找出解决办法,实现规律的正面迁移。
  例如,文学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如果在课文教学中遇到了某些值得赏析的动词、形容词,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这几个词语怎么赏析,而不是在学生学习了某个词语能不能换成另一个词的题目解答后,引导他们归纳出:不行,因为它(动词)准确地写出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归纳出:不行,因为它(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什么(谁)的什么特点。在屡次积累后,还告诉他们:动词、形容词赏析<词语的含义<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以明确其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位置,那么学生就只知道一种词语的赏析,而难以将它们与其他的“兄弟姊妹”结构成为一张知识网络,也难以明白词语鉴赏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妨碍他们语文分析能力的发展,还会对课外学习的有效迁移造成影响。
  大语文观在张孝纯先生眼里,或许是由大而小考虑语文教学的过程——从社会需要出发,摆正教育在其中的位置,使语文教学结构完整,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训练——而我理解的大语文观角度不同,我以为它的核心就在一个“大”字,“大”有增大范围的意思,也有扩大交流的意思,在我心目中的语文只是一个轴心,学生学习它后,需要不断向外辐射,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教师同样的引导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而体现的能力来源于他们课外的素质养成,用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克的话来说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215000)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备课环节可谓重中之重。如果说上课是建造高楼大厦,那么备课就该是打地基。  一、理念先行——“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考关注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教材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从客观上进行把握,明确什么阶段学什么,什么阶段教什么,学生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就至关重要。2014年习
期刊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定位教育:“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在课堂教学生成中,其他教师、学生对于教师的推动力,依然不可忽视。  一、如切如磋——教师之间的激发  教师的发展和进步,不是人云亦云,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教師间的激发就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进了任课教师的思考,提高了备课效率。
期刊
在初中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学生记叙文的叙事能力,必须在叙事灵巧这点上下功夫,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众多事件中选取典型的事件;二是在一件事情的叙述中,选取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从而使得文章富有表现力,有余味。  如果说初中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叙事的完整有情感,那么高中记叙文写作要求便是叙事灵巧有余味。所谓灵巧,就是和呆板相对,能够做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以最少的文字,达到叙事清楚又有余味的
期刊
随着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公布,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形式的调整也终于大致清晰了。与之前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同的是,2017年的古代诗歌阅读将出现选择题。这样的题型调整,对于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具颠覆性的,虽然北京卷早已有用选择题考查古诗阅读的尝试,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不少教师不能认同“鉴赏”与“选择题”的联姻。  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选择题”是不是最佳选择,这当然可以再讨论,但分析质疑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叫苦连天,他们把写作文看成拼文凑文榨文,生活一片空白,内心一潭死水。任何现象对他们的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任何情景都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更不能震撼他们的灵魂。无动于衷,麻木被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如何能在作文中妙笔生花呢?德国大作家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
期刊
《课程纲要》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變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探究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学习的方法,其终极目标是能力的培养。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探究这一理念的提出,
期刊
宋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动人的情感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赏析。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模式化,无外乎翻译、分析、总结等。在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中,学生几乎感受不到宋词原有的美感,审美鉴赏能力也很难提高。那么,该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品读宋词之美呢?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拙见。  一、发于“言语”  鉴赏古诗词,语言是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宋词字里行间都具有一定深意,
期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旷世著作。对于这部作品,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研究之人颇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观点各有不同。单就其政治主张上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他主张保守,有的人认为他推崇愚民和统治权术,还有人认为他是为道修身,无私不欲。  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道德经》,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不
期刊
《悲惨世界》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创作的一部散发着人道主义理想光辉、大力宣扬“仁慈与博爱”精神的宏大史诗,其主人公冉阿让这一艺术形象更是以其坎坷无常的命运、从“人性之地狱”到“正义之天堂”的飞跃彰显了以“道德感化”为核心的宗教精神,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冉阿让,这个雨果笔下的传奇人物,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饱尝世间冷暖,默默承担着社会的冷眼与不公,经历了从恶魔到天使
期刊
【设计思想】  本课题是在赣县中学“543”教改模式下,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以及课堂需要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感情。教师起引导、点拨、总结的作用。  【教學目标、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