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习作评讲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呢?为此,笔者尝试了四步式操作模式,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习作评讲课中,在不断交流、生成中提升、拓展。
一、 前奏——多元对照、有效评析
1. 重温习作要求。评讲课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次读习作题目、教材中的范文,回顾在指导课上师生共同产生的习作目标,进一步巩固训练目标。
2. 小结习作素材。教师根据批改情况,对本次习作中学生的习作素材进行归类小结,特别是对选材比较新颖、视角比较独特的习作要进行点评,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选材想法,让全体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表扬优秀习作和进步学生。在表扬过程中,除了表扬优秀习作以外,对于大多数学生习作的某一点成功之处也应进行表扬,要扩大表扬面,以进一步激励学生(特别是习作后进生)习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带来的成就感。
4. 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使用建议性语言,并且不点名、不使用嘲笑性的语句或语气,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对于习作中暴露出的、需要立即改正的问题,可以在下面的评改环节中进一步加以落实。
多元对照评析的过程,处处以习作要求为目标、以学生的习作为样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习作要求、训练目标进行一个有效的对比,与教师的点评进行即时比照,引导学生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多元对照评析凸显角度多元,点面结合,反馈及时,尤其是在表扬优秀习作时恰当地进行了推广,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二、 主旋律——多向交流、互动评赏
1. 交流教师的评语。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表现,但每次习作后,有些学生只看个分数,对于评语只是一眼带过,更谈不上交流了。因此,这就要求习作评语具有互动性,让学生活跃在交流的天空里;评语要具有激励性,让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评语也要具有幽默感,让学生生活在灿烂的笑容里;评语还要具有感悟性,让学生浸润在成长的启迪中,诗意化评语,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总之,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师在为自己跨出的每一步喝彩,并且又在指引学生走好每一步。有了这种情感的熏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必定会积极、主动。因此,评讲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细读教师的评语,并与同伴交流讨论教师的评语,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语,这样,教师的评语也就成了学生习作的一个有效资源。
2. 交流成功之处。每一篇习作或多或少都有其成功处、闪光点,为了让更多的同伴欣赏到自己习作的精妙之处,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应尽量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因此,在评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互赏。课上教师除了读优秀习作外,也可以将学生作文在班内、校内展示并组织投稿,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习作,圈画出自认为美的句子、好的词语、巧的构思、妙的标点,然后与同伴一起交流这些鲜活灵动的词句,这无疑又成为了习作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它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也能写出让同学羡慕、让老师表扬的习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习作原来这么有意思!”
3. 交流习作心得。在成功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本次习作的体会与感悟,特别是通过交流评赏以后的收获,以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习作舆论环境,以此为契机激励学生积极展示、实现突破,不断超越自我。
三、 高潮——有效指导、合作评改
1. 要注意加强修改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例如,常规性修改,即针对行款不当、语法及标点错误等方面的修改,并且应由中年级的指导修改过渡到高年级的自主修改;而针对性修改,即针对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和要求,针对选材、立意、句子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的修改。教师可提供一些素材,面向学生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自我修改或互改。集中性修改,即就本次习作中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修改,教师可出示在某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习作或范文,组织学生讨论其修改方向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共同修改、交流。
2. 丰富修改形式,做到集体修改、个体自改和相互修改相结合。自改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与自我建构;互改不是相互挑错、相互指责,而是温馨提醒、友好建议;集体修改不是开批斗会,而是相互取长补短,和谐共生,合作生成。
四、 余音——互动生成、讲练结合
一次完整的习作过程,应该有一个完美的延续和拓展,因此,在评讲中,教师应该根据习作完成的情况、修改的状况以及互动交流的成果,采取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促进习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
练说,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本次习作的收获,特别是经过评讲(评析、评赏、评改)后的收获,引发学生真实的表白与真情对话;练写,可以就本次习作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单项的小练笔,作为习作的补充与延续,也可以作为课外练习,拓展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习作;练读,可以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与目标,有选择地朗读范文、美文或同学的习作,在强化习作技能的同时有效拓展阅读视野。
(作者单位: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一、 前奏——多元对照、有效评析
1. 重温习作要求。评讲课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次读习作题目、教材中的范文,回顾在指导课上师生共同产生的习作目标,进一步巩固训练目标。
2. 小结习作素材。教师根据批改情况,对本次习作中学生的习作素材进行归类小结,特别是对选材比较新颖、视角比较独特的习作要进行点评,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选材想法,让全体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表扬优秀习作和进步学生。在表扬过程中,除了表扬优秀习作以外,对于大多数学生习作的某一点成功之处也应进行表扬,要扩大表扬面,以进一步激励学生(特别是习作后进生)习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带来的成就感。
4. 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使用建议性语言,并且不点名、不使用嘲笑性的语句或语气,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对于习作中暴露出的、需要立即改正的问题,可以在下面的评改环节中进一步加以落实。
多元对照评析的过程,处处以习作要求为目标、以学生的习作为样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习作要求、训练目标进行一个有效的对比,与教师的点评进行即时比照,引导学生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多元对照评析凸显角度多元,点面结合,反馈及时,尤其是在表扬优秀习作时恰当地进行了推广,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二、 主旋律——多向交流、互动评赏
1. 交流教师的评语。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表现,但每次习作后,有些学生只看个分数,对于评语只是一眼带过,更谈不上交流了。因此,这就要求习作评语具有互动性,让学生活跃在交流的天空里;评语要具有激励性,让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评语也要具有幽默感,让学生生活在灿烂的笑容里;评语还要具有感悟性,让学生浸润在成长的启迪中,诗意化评语,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总之,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师在为自己跨出的每一步喝彩,并且又在指引学生走好每一步。有了这种情感的熏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必定会积极、主动。因此,评讲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细读教师的评语,并与同伴交流讨论教师的评语,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语,这样,教师的评语也就成了学生习作的一个有效资源。
2. 交流成功之处。每一篇习作或多或少都有其成功处、闪光点,为了让更多的同伴欣赏到自己习作的精妙之处,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应尽量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因此,在评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互赏。课上教师除了读优秀习作外,也可以将学生作文在班内、校内展示并组织投稿,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习作,圈画出自认为美的句子、好的词语、巧的构思、妙的标点,然后与同伴一起交流这些鲜活灵动的词句,这无疑又成为了习作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它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也能写出让同学羡慕、让老师表扬的习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习作原来这么有意思!”
3. 交流习作心得。在成功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本次习作的体会与感悟,特别是通过交流评赏以后的收获,以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习作舆论环境,以此为契机激励学生积极展示、实现突破,不断超越自我。
三、 高潮——有效指导、合作评改
1. 要注意加强修改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例如,常规性修改,即针对行款不当、语法及标点错误等方面的修改,并且应由中年级的指导修改过渡到高年级的自主修改;而针对性修改,即针对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和要求,针对选材、立意、句子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的修改。教师可提供一些素材,面向学生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自我修改或互改。集中性修改,即就本次习作中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修改,教师可出示在某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习作或范文,组织学生讨论其修改方向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共同修改、交流。
2. 丰富修改形式,做到集体修改、个体自改和相互修改相结合。自改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与自我建构;互改不是相互挑错、相互指责,而是温馨提醒、友好建议;集体修改不是开批斗会,而是相互取长补短,和谐共生,合作生成。
四、 余音——互动生成、讲练结合
一次完整的习作过程,应该有一个完美的延续和拓展,因此,在评讲中,教师应该根据习作完成的情况、修改的状况以及互动交流的成果,采取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促进习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
练说,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本次习作的收获,特别是经过评讲(评析、评赏、评改)后的收获,引发学生真实的表白与真情对话;练写,可以就本次习作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单项的小练笔,作为习作的补充与延续,也可以作为课外练习,拓展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习作;练读,可以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与目标,有选择地朗读范文、美文或同学的习作,在强化习作技能的同时有效拓展阅读视野。
(作者单位: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