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是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个理念与本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在教学做中,做是中心,他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探知识之起源,求知识之归宿”,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实现“行动——创造”的质的飞跃。
一、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背道而驰。
教师是创造教育的关键,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工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还要多布置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和生活有联系的小实验,课外扎扎实实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不断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有了实践的意识,才能为创新奠定基础。
二、主动探究,研究数学
陶行知先生提倡“每个教师都变成小孩子,加入小孩子队里玩把戏”,教师应当引导小孩子一起玩,带领学生去在科学的天地里“玩科学”,探究数学的奥妙,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或变换实验方案,把实验探究做的更深入,在“玩把戏”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在“玩把戏”中提高探究水平,因此,教师要密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将科学探究作为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将学生的“做”融入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在日历中的问题”时,一上课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准备好的某某月份的日历上任意找九个数,使得这九个数为一个正方形,然后把这九个数相加,把这个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们找的那九个数是什么,学生们一开始都露出了一副不相信的表情,但随着“把戏”的进行,学生们有的露出了迷惑的表情,有的露出了钦佩的表情,这时我微微一笑:“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把戏’的谜底是什么!”
陶行知先生曾以诙谐的语言道出了“做”的真谛:“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学生在动脑动手的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已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来分析和解决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之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先生说:“当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有意义的做,在劳心上劳力,手到心到才是真的做,”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行动是知识的起源,创造是知识的归宿,走出传统,走进创新,数学将更具无穷的魅力。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探知识之起源,求知识之归宿”,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实现“行动——创造”的质的飞跃。
一、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背道而驰。
教师是创造教育的关键,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工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还要多布置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和生活有联系的小实验,课外扎扎实实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不断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有了实践的意识,才能为创新奠定基础。
二、主动探究,研究数学
陶行知先生提倡“每个教师都变成小孩子,加入小孩子队里玩把戏”,教师应当引导小孩子一起玩,带领学生去在科学的天地里“玩科学”,探究数学的奥妙,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或变换实验方案,把实验探究做的更深入,在“玩把戏”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在“玩把戏”中提高探究水平,因此,教师要密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将科学探究作为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将学生的“做”融入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在日历中的问题”时,一上课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准备好的某某月份的日历上任意找九个数,使得这九个数为一个正方形,然后把这九个数相加,把这个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们找的那九个数是什么,学生们一开始都露出了一副不相信的表情,但随着“把戏”的进行,学生们有的露出了迷惑的表情,有的露出了钦佩的表情,这时我微微一笑:“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把戏’的谜底是什么!”
陶行知先生曾以诙谐的语言道出了“做”的真谛:“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学生在动脑动手的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已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来分析和解决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之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先生说:“当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有意义的做,在劳心上劳力,手到心到才是真的做,”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行动是知识的起源,创造是知识的归宿,走出传统,走进创新,数学将更具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