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丰富积累。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是一种以声传情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包含情感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把每个字的声音拉长放在音阶上,像唱歌一样读出来。
吟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吟诵像唱歌一样,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按规则采用不同的调子吟诵古诗文。比之朗读,吟诵的形式更为丰富,节奏感、音乐感更强。同时通过反复吟诵,化成了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浓缩在一首歌里,反复琢磨,情通作者,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另外经典诗词文赋本身文质兼美,是我们言辞行文可以效仿的典范,灵巧的词采彩、晓畅的句式、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惟,必将化作学生内在的素养,涵养其一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班级古诗文吟诵教学的策略。
1.建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开展吟诵教学的关键
吟诵虽然很美丽,但它在中国逐渐消失近100年了。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吟诵怪腔怪调,十分可笑。如何让学生对吟诵一见钟情,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是开展吟诵教学的关键。老师可根据自己的吟诵水平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吟诵第一课,师生朗读吟诵对比、名家吟诵欣赏、故弄玄虚激发学生好奇心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开篇内容一定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篇目,调子要简单优美,易于学生模仿,让学生觉得吟诵又好听又容易学,自然乐意学习吟诵。
2.遵循吟诵的基本规则,渗透诗词格律
吟诵千百年来口传心授,有较为固定的规则。平长仄短、依字形腔是两个最基本的规则。平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一声和二声,在吟诵是要拉长,仄声就是三声和四声,吟诵时要读得短一些;依字形腔就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是几声就要读几声。吟诵的规则与古诗文本身的文字特点是相适应的,这样的规则能充分体现出古诗文在格律和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传递文字、声音与情感、意义之间的联系。
3.“模仿——迁移——创作”是学习吟诵的三部曲
我们借鉴学生学习流行歌曲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余时间反复播放名家的吟诵录音,听多了自然会,学生的开口难问题就解决了。
迁移就是用一首诗的吟诵调去吟诵多首与这首诗格律相同的诗。这种“千篇一律”的吟诵降低了吟诵旋律的要求,能轻而易举地吟诵大量篇目,有利于诵读量的提升和古诗文的积累。
随着学生吟诵水平的提高,他们就会尝试着把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感受放进吟诵中去,尝试着通过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来表达,于是创作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学生的吟诵学习才算真正开始。进入创作之后,学生往往为了“唱”起来顺口,追求旋律的优美而忽视吟诵的基本规则,出现平仄不分,倒字的现象。这时老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纠正。
4.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凸显吟诵的个性化特征
吟诵是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每个人的吟诵受自身影响而千差万别。班级吟诵教学既要尊重和发扬这种个性,又要面向全体。在实践中,我们一般采用“诗文见面(集体学习,标明平仄,读准字音,理解大意)——吟诵练习(个人学习, 自己琢磨,模仿创作)——吟诵展示(集体学习)的方法。
这样的方式,在时间的安排上也比较随意和灵活,因为吟诵教学最好日不间断,如果天天长时间学习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5.吟诵内容的选择应丰富多样,难易结合,有层次性
吟诵学习在篇目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吟诵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文体要丰富,让学生有新鲜感,保持兴趣。诗词文赋,各具特色,在安排上由浅入深,各个内容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迁移。
①唐诗是基础,五言、七言适合初始阶段,,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长诗,长诗更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②诗经本身就是民歌,易于上口,适于练习依字形腔,学生很喜欢。
③古文在吟诵上是一道坎。唐文治先生的调子是不错的选择,找准停顿点,翻过这道坎则吟诵的境界大开。
④画面丰富,含意深刻,感情细腻,学生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在选择上最好选简单一点的。
6.日积月累与吟诵活动相结合,突出实效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学生不断学习新篇目的过程中,还要反复吟诵以前的内容。时间哪里来?早晨、中午的时间相对固定充裕,适合进行集中学习新内容;一节课的头尾挤出两三分钟,见缝插针复习几段。新旧篇目齐头并进,日积月累学生的积累量自然就上去了。
吟诵之星、吟诵大擂台、升旗吟诵展示、班级吟诵会等活动的开展,持续激发了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快乐和成功中学习古诗文。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公民小学校 重庆】
吟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吟诵像唱歌一样,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按规则采用不同的调子吟诵古诗文。比之朗读,吟诵的形式更为丰富,节奏感、音乐感更强。同时通过反复吟诵,化成了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浓缩在一首歌里,反复琢磨,情通作者,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另外经典诗词文赋本身文质兼美,是我们言辞行文可以效仿的典范,灵巧的词采彩、晓畅的句式、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惟,必将化作学生内在的素养,涵养其一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班级古诗文吟诵教学的策略。
1.建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开展吟诵教学的关键
吟诵虽然很美丽,但它在中国逐渐消失近100年了。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吟诵怪腔怪调,十分可笑。如何让学生对吟诵一见钟情,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是开展吟诵教学的关键。老师可根据自己的吟诵水平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吟诵第一课,师生朗读吟诵对比、名家吟诵欣赏、故弄玄虚激发学生好奇心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开篇内容一定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篇目,调子要简单优美,易于学生模仿,让学生觉得吟诵又好听又容易学,自然乐意学习吟诵。
2.遵循吟诵的基本规则,渗透诗词格律
吟诵千百年来口传心授,有较为固定的规则。平长仄短、依字形腔是两个最基本的规则。平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一声和二声,在吟诵是要拉长,仄声就是三声和四声,吟诵时要读得短一些;依字形腔就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是几声就要读几声。吟诵的规则与古诗文本身的文字特点是相适应的,这样的规则能充分体现出古诗文在格律和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传递文字、声音与情感、意义之间的联系。
3.“模仿——迁移——创作”是学习吟诵的三部曲
我们借鉴学生学习流行歌曲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余时间反复播放名家的吟诵录音,听多了自然会,学生的开口难问题就解决了。
迁移就是用一首诗的吟诵调去吟诵多首与这首诗格律相同的诗。这种“千篇一律”的吟诵降低了吟诵旋律的要求,能轻而易举地吟诵大量篇目,有利于诵读量的提升和古诗文的积累。
随着学生吟诵水平的提高,他们就会尝试着把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感受放进吟诵中去,尝试着通过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来表达,于是创作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学生的吟诵学习才算真正开始。进入创作之后,学生往往为了“唱”起来顺口,追求旋律的优美而忽视吟诵的基本规则,出现平仄不分,倒字的现象。这时老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纠正。
4.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凸显吟诵的个性化特征
吟诵是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每个人的吟诵受自身影响而千差万别。班级吟诵教学既要尊重和发扬这种个性,又要面向全体。在实践中,我们一般采用“诗文见面(集体学习,标明平仄,读准字音,理解大意)——吟诵练习(个人学习, 自己琢磨,模仿创作)——吟诵展示(集体学习)的方法。
这样的方式,在时间的安排上也比较随意和灵活,因为吟诵教学最好日不间断,如果天天长时间学习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5.吟诵内容的选择应丰富多样,难易结合,有层次性
吟诵学习在篇目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吟诵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文体要丰富,让学生有新鲜感,保持兴趣。诗词文赋,各具特色,在安排上由浅入深,各个内容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迁移。
①唐诗是基础,五言、七言适合初始阶段,,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长诗,长诗更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②诗经本身就是民歌,易于上口,适于练习依字形腔,学生很喜欢。
③古文在吟诵上是一道坎。唐文治先生的调子是不错的选择,找准停顿点,翻过这道坎则吟诵的境界大开。
④画面丰富,含意深刻,感情细腻,学生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在选择上最好选简单一点的。
6.日积月累与吟诵活动相结合,突出实效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学生不断学习新篇目的过程中,还要反复吟诵以前的内容。时间哪里来?早晨、中午的时间相对固定充裕,适合进行集中学习新内容;一节课的头尾挤出两三分钟,见缝插针复习几段。新旧篇目齐头并进,日积月累学生的积累量自然就上去了。
吟诵之星、吟诵大擂台、升旗吟诵展示、班级吟诵会等活动的开展,持续激发了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快乐和成功中学习古诗文。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公民小学校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