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应该是阅读的例子,也应该是写作的例子。然而,小学六年下来,学生“读”了很多,但等到“写”的时候就头痛起来,因为老师没有教读了之后怎么写。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将这个例子剖析清楚,让学生试着模仿,学会举一反三。学生真正懂了,会用了,目的才能达到。假如阅读与写作真正紧密结合,课文的例子效能应该是可以显现的。下面笔者就以《少年王冕》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人物品质的删繁就简
《少年王冕》是一篇小传,叙写了王冕少年时代放牛、学画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自小孝顺母亲、勤奋学习的优良品格,饱含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文章主要通过少年时代王冕的“弃学放牛”和“画荷求生”这两件事来表现他的孝顺母亲、勤奋学习的。虽然他只有十岁,但懂得体谅母亲,当母亲无奈地要求他“到隔壁秦家去放牛”时他满口答应,还说“在学堂里闷得慌”。这应该是个善意的谎言,目的是安慰母亲,或许这也是真实的心里话,看到自己的家境,看到母亲的操劳,懂事的王冕真的无法安心在学校读书。在秦家放牛的日子里,秦家给的腌鱼腊肉他舍不得吃,拿荷叶包了回家给母亲吃;秦家给的点心钱他舍不得花,积攒了去买旧书看;当牛吃草时他就坐在旁边看书。多孝顺、多爱学习的孩子!他看到了雨后的美景,触发了学画的念想,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一代画家,了不起。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王冕知道家境的窘迫和母亲的不容易,尽量地替母亲分担,孝敬母亲。他的勤奋学习,也是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如此自强不息!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过这番思考,人物的形象更清晰了,人物的品质也更集中了,那就是“孝敬”。再细究,作者描写王冕的孝敬可谓丝丝入扣。十岁的王冕,很听母亲的话,他放弃了学习去放牛,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母亲吃,不乱花钱,即使买书也是买旧书,一有机会就看书学习,这都是孝敬的表现,也符合王冕当时的年龄特点;14岁,他努力学画,用卖画所得的钱给母亲买好东西;到17、18岁时,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就带着母亲外出散步。孝敬,往大处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往小处说,听话也是孝敬,这或许是学生不曾意识到的。如此一分析一综合,教学的指向就更明确、更集中了。
二、写作方法的删繁就简
少年时代的王冕身上发生了很多事情,作者从他7岁一直写到17、18岁,这十多年的生活可写的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罗列,于是作者重点写了10岁、14岁时发生的事,17、18岁时是略写,7岁则一笔带过,详略安排的写作方法很明显。环境描写也很美,既为王冕学画埋下了伏笔,更是绝妙的环境烘托。细细推敲,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活,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文中涉及的写作方法不少,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应该学习并逐步会运用这些方法,但是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就会显得比较散而繁。
阅读的重要目标是为写作服务,写作最关键的是选材。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作者的选材。文章选择了“弃学放牛”和“画荷求生”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能表现少年时代王冕的性格特征,应该是作者推敲再三的结果。而独具匠心的环境描写,将主人公放在这么美的景色之中,让读了很多书、明白了不少道理的主人公油然而生“我何不自己画几笔”的欲望,自然真切,美丽的荷花象征着人物的品质,阳光的透现预示着人物今后生活的改变。这些,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三、阅读写作的紧密结合
笔者以为,语文课涉及的面很广,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是什么都没抓到,而一课一得的长期积累,学生收获往往更丰,语文素养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少年王冕》一课,确定了内容上的“孝顺”和写作上的“选材”作为重点,不枝不蔓,清晰明了。
名人小传这类文体学生接触不多,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既然是小传,肯定要写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很多事件,就像本文,大约980个字写了11年的生活,而且把人物写得那样鲜活。可以通过预习,要求学生用一个最贴切的词语来概括王冕的特点,当学生说出“孝顺”时,随即追问:“980字写11年的生活,作者是怎么做到的?”经过合作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选材”极为重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围绕作者所选择的“弃学放牛”和“画荷求生”两件事情,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文字背后的深意,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看成两回事。”学生作文写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平时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割开来无疑是重要的原因。我们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课中习得作文之法,让写作有机地参与进来,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拓宽思路,丰富对文本的体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娟,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21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人物品质的删繁就简
《少年王冕》是一篇小传,叙写了王冕少年时代放牛、学画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自小孝顺母亲、勤奋学习的优良品格,饱含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文章主要通过少年时代王冕的“弃学放牛”和“画荷求生”这两件事来表现他的孝顺母亲、勤奋学习的。虽然他只有十岁,但懂得体谅母亲,当母亲无奈地要求他“到隔壁秦家去放牛”时他满口答应,还说“在学堂里闷得慌”。这应该是个善意的谎言,目的是安慰母亲,或许这也是真实的心里话,看到自己的家境,看到母亲的操劳,懂事的王冕真的无法安心在学校读书。在秦家放牛的日子里,秦家给的腌鱼腊肉他舍不得吃,拿荷叶包了回家给母亲吃;秦家给的点心钱他舍不得花,积攒了去买旧书看;当牛吃草时他就坐在旁边看书。多孝顺、多爱学习的孩子!他看到了雨后的美景,触发了学画的念想,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一代画家,了不起。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王冕知道家境的窘迫和母亲的不容易,尽量地替母亲分担,孝敬母亲。他的勤奋学习,也是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如此自强不息!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过这番思考,人物的形象更清晰了,人物的品质也更集中了,那就是“孝敬”。再细究,作者描写王冕的孝敬可谓丝丝入扣。十岁的王冕,很听母亲的话,他放弃了学习去放牛,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母亲吃,不乱花钱,即使买书也是买旧书,一有机会就看书学习,这都是孝敬的表现,也符合王冕当时的年龄特点;14岁,他努力学画,用卖画所得的钱给母亲买好东西;到17、18岁时,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就带着母亲外出散步。孝敬,往大处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往小处说,听话也是孝敬,这或许是学生不曾意识到的。如此一分析一综合,教学的指向就更明确、更集中了。
二、写作方法的删繁就简
少年时代的王冕身上发生了很多事情,作者从他7岁一直写到17、18岁,这十多年的生活可写的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罗列,于是作者重点写了10岁、14岁时发生的事,17、18岁时是略写,7岁则一笔带过,详略安排的写作方法很明显。环境描写也很美,既为王冕学画埋下了伏笔,更是绝妙的环境烘托。细细推敲,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活,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文中涉及的写作方法不少,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应该学习并逐步会运用这些方法,但是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就会显得比较散而繁。
阅读的重要目标是为写作服务,写作最关键的是选材。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作者的选材。文章选择了“弃学放牛”和“画荷求生”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能表现少年时代王冕的性格特征,应该是作者推敲再三的结果。而独具匠心的环境描写,将主人公放在这么美的景色之中,让读了很多书、明白了不少道理的主人公油然而生“我何不自己画几笔”的欲望,自然真切,美丽的荷花象征着人物的品质,阳光的透现预示着人物今后生活的改变。这些,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三、阅读写作的紧密结合
笔者以为,语文课涉及的面很广,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是什么都没抓到,而一课一得的长期积累,学生收获往往更丰,语文素养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少年王冕》一课,确定了内容上的“孝顺”和写作上的“选材”作为重点,不枝不蔓,清晰明了。
名人小传这类文体学生接触不多,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既然是小传,肯定要写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很多事件,就像本文,大约980个字写了11年的生活,而且把人物写得那样鲜活。可以通过预习,要求学生用一个最贴切的词语来概括王冕的特点,当学生说出“孝顺”时,随即追问:“980字写11年的生活,作者是怎么做到的?”经过合作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选材”极为重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围绕作者所选择的“弃学放牛”和“画荷求生”两件事情,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文字背后的深意,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看成两回事。”学生作文写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平时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割开来无疑是重要的原因。我们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课中习得作文之法,让写作有机地参与进来,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拓宽思路,丰富对文本的体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娟,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21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