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每个初中教师都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实现新课程目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学经验。
1.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的作用,即使预习也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前教师要制订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2.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除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外,还要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一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后进生的发展,营造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它还能弥补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3.课内重视听讲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初中新生对课程增多、课堂内容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的现象。应要求他们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调动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4.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让学生演好主角就必须先为学生设计好适合演绎的剧本。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由于本学期用的是新教材,因此我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我们强调抓住教学内容的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研讨,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整合,事实证明效果更好,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负数的作用或引入的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有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5.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探明这一点,并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的意义。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6.切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业务全面提升,争取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我们要不断实践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比如写教后记、教学目的、教师感言、教学历程心得、总结反馈、回顾积累等。同时,教师要避免独来独往、封闭单干的工作方式,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等活动与其他教师互相合作、帮助,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
7.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先要理解学生,关怀学生,接近学生。学会观察学生的心理反应,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鼓励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教师要保持笑容、对后进生一句夸奖、给考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面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体现了新的学生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细节、养成习惯,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转换了角色。
8.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认识的反思,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快结束时,让学生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的感受;或是一周结束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
8.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过程清晰化、思维条理化。
8.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概念形成的关键是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实现自我创新。
9.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种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如: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后,底端将水平滑动1米吗?
10.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使用计算器。
初中阶段应加强近似计算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近似计算及近似的程度。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用无理数的近似值来计算,因此,当教学设计涉及实际问题的解是无理数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近似值解答。
学生的口算、笔算在小学阶段已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进入初中阶段,数值计算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数的开方、近似计算、探求规律都较重视计算器的作用,计算器的乘方运算、开平方运算等操作方法可以在求解具体问题时进行介绍,不必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
1.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的作用,即使预习也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前教师要制订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2.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除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外,还要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一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后进生的发展,营造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它还能弥补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3.课内重视听讲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初中新生对课程增多、课堂内容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的现象。应要求他们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调动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4.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让学生演好主角就必须先为学生设计好适合演绎的剧本。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由于本学期用的是新教材,因此我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我们强调抓住教学内容的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研讨,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整合,事实证明效果更好,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负数的作用或引入的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有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5.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探明这一点,并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的意义。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6.切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业务全面提升,争取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我们要不断实践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比如写教后记、教学目的、教师感言、教学历程心得、总结反馈、回顾积累等。同时,教师要避免独来独往、封闭单干的工作方式,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等活动与其他教师互相合作、帮助,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
7.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先要理解学生,关怀学生,接近学生。学会观察学生的心理反应,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鼓励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教师要保持笑容、对后进生一句夸奖、给考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面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体现了新的学生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细节、养成习惯,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转换了角色。
8.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认识的反思,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快结束时,让学生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的感受;或是一周结束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
8.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过程清晰化、思维条理化。
8.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概念形成的关键是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实现自我创新。
9.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种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如: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后,底端将水平滑动1米吗?
10.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使用计算器。
初中阶段应加强近似计算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近似计算及近似的程度。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用无理数的近似值来计算,因此,当教学设计涉及实际问题的解是无理数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近似值解答。
学生的口算、笔算在小学阶段已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进入初中阶段,数值计算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数的开方、近似计算、探求规律都较重视计算器的作用,计算器的乘方运算、开平方运算等操作方法可以在求解具体问题时进行介绍,不必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