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递进设问 探究问题本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ong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一个椭圆定值、定点问题的解题与教学,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探究升华,在解决原问题的同时,又在原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一系列连续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并感受解决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变式递进设问;探究问题;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 本文由安徽省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数据 分析与仿真创客实验室”(2015ckjh080)和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611059322,201611059338)资助.
  圆锥曲线的定值、定点问题始终是高中数学考查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该问题对学生的整体分析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在师范生教学设计课上,笔者设计一道二轮复习椭圆的定值、定点问题时,采用了以一道题为起点,层层递进设问,引导学生各个击破,最后,将类似问题拓展到抛物线和双曲线中的教学策略.下文将呈现这一过程与各位共享,欢迎批评指正.
  一、题目原型
  引例 已知椭圆 x2 a2 y2 b2 =1(a>0,b>0)的左焦点F为圆x2 y2 2x=0的圆心,且椭圆上的点到F点距离的最小值为 2 -1.
  (1)求椭圆方程;
  (2)已知经过点F的动直线l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A,B,点M - 5 4 ,0 .
  证明:MA ·MB 为定值.
  分析与思考 (1)该问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该问是一个有关椭圆定值、定点、动直线的综合问题.F是定点,动直线l过F,故自然想到设l的“点斜式方程”,又F位于x轴上,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将l的“点斜式方程”设为以y为自变量、x为因变量的形式,以减少参数的个数.这样就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需要单独讨论,即l关于y轴的斜率为无穷大的情况,也就是l与x轴重合的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下,l与椭圆的交点A,B即为椭圆的左、右端点,通过直接计算即可得到此时的MA ·MB 的值 - 7 16 .又题目要求证:当l动时,MA ·MB 为定值,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设l的方程与椭圆方程相结合,利用韦达定理并结合定点M的坐标朝着- 7 16 的方向证明即可.
  为方便下文叙述,现将该题的解题过程简述如下:
  (1)椭圆方程为 x2 2 y2=1,解题过程略;
  (2)F(-1,0),当动直线l为x轴时,MA ·MB = - 2 5 4 ,0 · 2 5 4 ,0 = 25 16 -2=- 7 16 ;
  当动直线l不与x轴重合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x=ky-1,
  联立椭圆方程可得(k2 2)y2-2ky-1=0.
  设A(x1,y1),B(x2,y2),则
  y1 y2= 2k k2 2 ,yy=- 1 k2 2 ,
  MA ·MB =
  (k2 1)y1y2 1 4 k(y1 y2) 1 16
  =- k2 1 k2 2 k2 2(k2 2) 1 16 =- 7 16 .
  综上所述,MA ·MB 为定值- 7 16 .
  二、层层递进设问、追逐问题根源
  在上面的引例讲解完毕后,可再次引导学生回到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题目的第二问中有一个特殊点M,其位于x轴上,该点拥有特殊功能,即使得MA ·MB 为定值.自然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在x轴上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点N.可设问如下:
  变式1 在x轴上,除了M - 5 4 ,0 外,有沒有其他定点N,也使得NA ·NB =- 7 16 ?
  分析与思考 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并不难,只需要将证明过程中的定点M - 5 4 ,0 换成N(x0,0)即可.但问题的本质已发生改变,由证明定值问题转变为探究存在性问题,通过类似的推导过程(l与x轴重合的情况略),可以得到如下的表达式
  NA ·NB =- (2x0 3)k2 1 k2 2 (1 x0)2, (1)
  其中k表示动直线l关于y轴的斜率,是一个动值,其取值范围为(-∞,∞).故由(1)可知,要使NA ·NB 为定值,必须2x0 3= 1 2 ,即x0=- 5 4 .
  故在x轴上除M - 5 4 ,0 外,再也没有任何一点满足条件.
  在变式1中,尽管获得了除M - 5 4 ,0 以外在x轴再也没有任何一点满足条件.但,显然并没有穷尽平面中的所有点.故可继续设问如下:
  变式2 在坐标平面内,除了M - 5 4 ,0 点外,有没有其他定点N,也使得NA ·NB 为定值?
  分析与思考 类似地,引导学生将变式1分析与思考过程中的N(x0,0)替换为N(x0,y0),进而分析计算可得如下的表达式
  NA ·NB =- (2x0 3)k2 2ky0 1 k2 2 (1 x0)2 y20. (2)
  因k为动值,故要使NA ·NB 为定值,必须2x0 3= 1 2 且y0=0,即x0=- 5 4 且y0=0.
  故在坐标平面内除M - 5 4 ,0 外,再也没有任何一点满足条件.
  通过变式1和变式2的探究我们发现,在原始的引例的第二问中,M - 5 4 ,0 是使得MA ·MB 为定值的唯一点,这蕴含着一种充分必要关系:MA ·MB 为定值当且仅当M的坐标为 - 5 4 ,0 .从而达到对这个题目的深刻理解,加深记忆.进一步可将这个问题进行一般化,提出如下问题:
  变式3 设椭圆C: x2 a2 y2 b2 =1(a>b>0)的右焦点为F(c,0)(c>0),过F点的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问是否存在定点N(x0,y0),使得NA ·NB 为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与思考 这个问题比原问题少了数字常数、多了字母参数,可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如下:当直线与x轴重合时的情况,这里省略.当动直线l不与x轴重合时,可得类似于(1)和(2)的表达式
  NA ·NB =- [2b2c(c-x0) b4]k2 2b2cky0 b4 b2k2 a2 (x0-c2)2 y20. (3)
  其中k表示动直线l关于y轴的斜率.要使NA ·NB 为定值,必须 2b2c(c-x0) b4 b2 = b4 a2 且y0=0,得x0=3c-ce2.故,得到N存在且唯一,其坐标为(3c-ce2,0),确在x轴上.
  三、问题在抛物线和双曲线中的拓展
  因圆锥曲线包含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三类,它们形式不同,但都有着一些内在的共同性质.故在探究完上一节的变式3后,可以继续将这一问题拓展到抛物线中.设问如下:
  变式4 对抛物线也有类似的性质吗?
  设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 p 2 ,0 作直线l:x=ky p 2 ,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两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定点N(x0,y0),使得NA ·NB 为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定点坐标.
  分析与思考 同椭圆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可得如下表达式
  MA ·MB =-2px0n2-2py0n-p2 p 2 -x0 2 y20,
  显然,当且仅当x0=y0=0,即M(0,0)时,使得MA ·MB 为定值- 3 4 p2.
  四、总 结
  通过上面的变式探究,我们得出结论:过椭圆的焦点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定点M,使得MA ·MB 为定值;过抛物线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在平面内有且只有该抛物线的顶点M,使得MA ·MB 为定值;双曲线的情况,我们可以同样变式探究,得出与椭圆、抛物线类似的结论.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改革,这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理性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数学题型,为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须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解题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就以高中数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二次函数对学生来说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是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很多概念并不理解,另外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本文对二次函数的定义重新做了系统的注释,同时对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在中考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学习
【摘要】向量理论有着深刻的数学内涵,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他数学领域问题的基础.本文通过“问题情境—引导与设问—解释与拓展—反思”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所学的向量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式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拓展式教学;核心素养  向量理论有着深刻的数学内涵,它既是代数研究对象,也是几何研究对象,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是进一
【摘要】 单元设计环节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师愈加重视单元整体设计的方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不能合理地整合教材内容的情况,这就导致盲目性教学现象出现.  【关键词】 高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从某一章节的高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使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能够完整地掌握该章节的内容.为了减少教师在单元设
【摘要】  通过对北师大版必修4教材中一个三点共线例题的研究得到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再加以应用.通过向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向量的工具性作用.  【关键词】向量;三点共线;充要条件;应用  一、课本例题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必修4例题)  如图,A,B,C 是平面内三个点,且A与B不重合,P是平面内任意一点,若点C在直线AB上,则存在实数λ,使得  PC=λPA 1-
【摘要】人人皆有不同的思维风格,意味着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将带来不同的课堂成效.本文以一道向量线性运算题为例,探求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发散思维,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高效数学课堂途径.  【关键词】思维风格;向量线性运算;课堂策略;数学素养  一、引 言  斯腾伯格说:“思维风格是指人们所偏好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偏好的表达和使用能力的方式.”他从心理自我控制的作用、形式、水平、范围和倾向性
【摘要】数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枯燥刻板的、理性的,而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数学应该是多元化的,它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在每天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自身的数学素养,从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我们今天提倡的学习小学数学,更多的是体验其思想与方法,感悟其多元化的魅力所在,而非只侧重于解题的策略与技巧.我们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尽可能地让他们动手操作并亲历其中的过程,让
【摘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通过对两个版本教材的比较,给出教学时注重方格纸的使用,体现“等积变换”思想;注重“割补法”推导,渗透“转化”思想,注重课后习题的使用,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从HPM视角下穿插数学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高效获取数学知识.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HPM视角;启示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
【摘要】数学教学应该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活动的过程.按照概念形成的学习模式对曲线与方程进行教学设计,强调问题设计应突出概念的本质,应树立“产生需要,形成体验,获得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形成.  【关键词】教学设计;过程;体验;思想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从理论上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的统一.曲线和方程建立了对应关系以后,曲线的很多性质可以反映在方
【摘要】所谓“新定义”型试题,指的是用下定义的方式给出一个新的符号、概念、运算、图形等,要求学生做到“化生为熟”“现学现用”,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规则的选择与运用能力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新定义试题以其新颖别致的形式、全面考查的功能越来越成为中考数学学科命题的热点.本文通过选取几道2017年各地新定义型试题,进行归类剖析,以其揭示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  【关键词】新定义;中考试题;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