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主动质疑者可谓寥寥无几。这样必将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因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将己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教学中,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知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在深入实施索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发问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激疑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己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切入点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6—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从幼儿到中学,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对美国3岁幼儿至12年级(18岁)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一条规律:学生在七年纪至十二年级,即中学阶段,思维的创造性呈上升趋势。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这与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开的。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
2、创设民主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3、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于比较中质疑
包括主旨比较、人物比较、情境比较、修辞比较、用语比较、前后比较、异同比较等等。如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可引导学生质疑,对于文章中的"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大部分学生的疑问孩子们为什么会抱怨我?孩子们为什么又会感谢我?我为什会欢喜?我为什么会悲哀?这些问题虽然能涵盖文章内容,也能帮助孩子们理解文章的主旨,但这些疑问都还比较浅显,只是就文本内容而问,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于联想想象中质疑
联想包括人物联想、景物联想、修辞联想等。仍以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小故事,尤其是阿宝袜给凳子穿鞋、瞻瞻裁破"我"心爱的毛边书、软软弄"我"的长峰羊毫而被"我"和妻子责骂的故事,结合文本内容,对当时孩子们的心理展开合理想象。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正确处理学生的质疑。学生开始质疑时,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要随着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提高,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特别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质疑,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质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质疑等。培养学生的发问质疑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研究,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适合本校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金如 疑为学之始 中小学教育2011年3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将己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教学中,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知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在深入实施索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发问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激疑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己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切入点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6—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从幼儿到中学,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对美国3岁幼儿至12年级(18岁)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一条规律:学生在七年纪至十二年级,即中学阶段,思维的创造性呈上升趋势。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这与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开的。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
2、创设民主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3、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于比较中质疑
包括主旨比较、人物比较、情境比较、修辞比较、用语比较、前后比较、异同比较等等。如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可引导学生质疑,对于文章中的"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大部分学生的疑问孩子们为什么会抱怨我?孩子们为什么又会感谢我?我为什会欢喜?我为什么会悲哀?这些问题虽然能涵盖文章内容,也能帮助孩子们理解文章的主旨,但这些疑问都还比较浅显,只是就文本内容而问,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于联想想象中质疑
联想包括人物联想、景物联想、修辞联想等。仍以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小故事,尤其是阿宝袜给凳子穿鞋、瞻瞻裁破"我"心爱的毛边书、软软弄"我"的长峰羊毫而被"我"和妻子责骂的故事,结合文本内容,对当时孩子们的心理展开合理想象。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正确处理学生的质疑。学生开始质疑时,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要随着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提高,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特别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质疑,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质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质疑等。培养学生的发问质疑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研究,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适合本校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金如 疑为学之始 中小学教育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