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指导好学生作文,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呢?我认为应该端正以下四种关系。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学生明白“写什么,怎么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怎样去写”。作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学生作文中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加之,由于课标中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习作有无中心,中心正确与否较多的忽略,于是,在作文教学中便出现了“重文轻人”的现象。其实课标中淡化中心,并不是说文章不要中心,更不是说学生在文章中表达错误观点。“表达真情实感”既是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做人的要求。
那么怎样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呢?一是要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要积极的去引导;二是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总之,要让学生先做健全的人,再写健康的的作文。通过作文净化自身的灵魂,从而使“作文”与“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
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行式要为内容服务。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写。那么,作文的内容又从何而来呢?
1.感悟大自然。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拥抱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让学生与鸟儿共鸣,与柳枝共舞……让自然万物与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
2.参与校园生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校园里有孩子们的嘻戏玩闹,读唱跑跳、有各种游戏、竞赛、劳动、庆典等活动。同时,有老师在课堂上的靓丽风彩……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加以体验,积极参与,挖掘那些看似平常的素材。
3.感悟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港湾,家人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彼此之间的关心爱护,孩子一定会有真切的感受,一旦表达出来,能动人心弦,感人至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家庭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4.感悟社会生活。社会是五彩缤纷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去超市,去医院,去工厂,去商场,去文化广场,去车站……去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去经历社会上多种多样的事,使孩子从小认识社会,丰富生活体验,只有让学生融入生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悟,他们的笔下就会流出汨汨清泉,内容有了,形式怎么办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时,学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安排什么样的结构,采用什么样的文体,老师不必限定,只要适合表达的内容即可。
三、主动与主体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很显然 ,作文教学中过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张扬。那么,老师怎样发挥自己的 引导作用呢?
1.学生自主拟题。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奉命作文”、“应试作文” ,.既定的题目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老师若把你拟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素材自主拟题,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拟题。
2.学生自由作文。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达的内容,说真话,抒真情;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不限,文体不限,语言风格不限;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给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作文氛围,使他们做到“用我口抒情,用我手写心”。
3.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老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不越俎代庖,不精批细改,应留给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空间。同时,老师要教给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要帮助他们树立严谨.、认真的修改态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自我修改或相互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提高的过程。
四、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怎样使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断扩大阅读面,不断提升阅读档次,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让书滋润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素材,在生活中获取真实感悟,发现人生价值。基础牢固了,自然会写出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作文。
总之,在新课改中,语文老师要把握自我,认真钻研课标精神,反思现在的作文教学,改进方法,积极打造完美的作文教学空间。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学生明白“写什么,怎么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怎样去写”。作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学生作文中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加之,由于课标中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习作有无中心,中心正确与否较多的忽略,于是,在作文教学中便出现了“重文轻人”的现象。其实课标中淡化中心,并不是说文章不要中心,更不是说学生在文章中表达错误观点。“表达真情实感”既是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做人的要求。
那么怎样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呢?一是要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要积极的去引导;二是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总之,要让学生先做健全的人,再写健康的的作文。通过作文净化自身的灵魂,从而使“作文”与“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
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行式要为内容服务。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写。那么,作文的内容又从何而来呢?
1.感悟大自然。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拥抱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让学生与鸟儿共鸣,与柳枝共舞……让自然万物与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
2.参与校园生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校园里有孩子们的嘻戏玩闹,读唱跑跳、有各种游戏、竞赛、劳动、庆典等活动。同时,有老师在课堂上的靓丽风彩……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加以体验,积极参与,挖掘那些看似平常的素材。
3.感悟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港湾,家人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彼此之间的关心爱护,孩子一定会有真切的感受,一旦表达出来,能动人心弦,感人至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家庭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4.感悟社会生活。社会是五彩缤纷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去超市,去医院,去工厂,去商场,去文化广场,去车站……去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去经历社会上多种多样的事,使孩子从小认识社会,丰富生活体验,只有让学生融入生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悟,他们的笔下就会流出汨汨清泉,内容有了,形式怎么办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时,学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安排什么样的结构,采用什么样的文体,老师不必限定,只要适合表达的内容即可。
三、主动与主体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很显然 ,作文教学中过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张扬。那么,老师怎样发挥自己的 引导作用呢?
1.学生自主拟题。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奉命作文”、“应试作文” ,.既定的题目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老师若把你拟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素材自主拟题,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拟题。
2.学生自由作文。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达的内容,说真话,抒真情;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不限,文体不限,语言风格不限;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给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作文氛围,使他们做到“用我口抒情,用我手写心”。
3.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老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不越俎代庖,不精批细改,应留给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空间。同时,老师要教给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要帮助他们树立严谨.、认真的修改态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自我修改或相互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提高的过程。
四、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怎样使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断扩大阅读面,不断提升阅读档次,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让书滋润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素材,在生活中获取真实感悟,发现人生价值。基础牢固了,自然会写出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作文。
总之,在新课改中,语文老师要把握自我,认真钻研课标精神,反思现在的作文教学,改进方法,积极打造完美的作文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