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德的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和阐发来知德的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的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的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的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的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
【机 构】
: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元明清易学史视野下的先天学研究”(14FZX0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德的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和阐发来知德的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的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的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的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的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和来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的来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来氏义理易学的目标和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的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来氏易象学的建构基础和基本内容。而从思想渊源看,来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和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王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金书179页,计17.5万字。本书选取朱子学派、古义学派、徂徕学派(古文辞学派)、泊园学派及考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在对文本进行详细调查、分疏的基础上,对江户时代的易学及易学与江户儒学之间的关联、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书共分六章。
刘沅,乾嘉蜀学大儒,尤擅易学,著有《周易恒解》。刘沅认为,《易》之旨在使人明理,并非教人卜筮以趋利避害。刘沅解《易》以孔子为宗,兼重佛老,力图建立一个三教通贯的解《易》体系,将天道、人事相结合,提出“一”贯三才、“人本”、“静存”、“先天”“后天”论、“阴阳共济”论等观点,构筑了一个以“中”“正”为核心的宇宙命运共同体。
2016年11月26至27日,“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继2015年12月举办“中韩易学高端论坛”之后关于海外易学研究的又一盛会,该会议旨在反思东亚易学已有研究成果,探索东亚易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阐明东亚易学与儒学之关系,发挥易学在推动东亚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尝试考察17世纪以来《周易》一书自中国传播至域外各国的大势,从欧洲传教士的翻译,德川时期日本及朝鲜李朝时期的研究,以至于近、当代最新的研究情形,包括疑古思潮的影响、茶山《易》研究的意义,以及于美国学者近一世纪的研究成果。作者不但介绍各种重要的学者和著作,也尽量指出学者研究的渊源、路径、方法与得失,以说明《周易》一书在过去一二百年间获得历史的机遇,得以传播世界各国,而成为全球的经典。当形成这些机遇的历史条件在21世纪逐渐改变甚至消失之后,学者也需要回顾检讨,思考未来易学研究的路向。
研究《周易本义》者,罕有辨析朱熹书中曲笔所写"先儒""或云""或疑"等处,其所指究竟为谁。本文接续钱大昕于《十驾斋养新录》中对于《周易本义》中"先儒"为何人的讨论,辨析钱氏所论得失,考证其中"先儒"的具体所指。并进一步讨论《周易本义》中"或云""或疑""或曰"等处的具体所指。由此呈现朱熹作《周易本义》之时,所面对的复杂的易学文献世界,以及其不言姓氏的曲笔可能存在一定的书写体例,而此体例的发明,有助于深入理解朱熹的"历史世界"。
朱震是两宋之际著名的易学家。其易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象数学为易学之正统和基础,着重阐发象数易的理论,但同时兼顾义理,主张象数为基础和以义理为归宿二者并行不悖。其易学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以体用论阐明太极,乃是易学的最高范畴。二是注重变易及其原理。从象数学的体例看,则表现出以"变"为主体内容,以卦变为基础统率易学相关体例的特点。三是以义理为归宿,表达了作为宋代易学家的人文情怀。朱震试图从理论上将象数易确定为易学之正统,这对于恢复两汉象数易学、推动宋以后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相台岳本校刻精审而传本极罕,洵为善本。学界对岳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台本的刊刻者、刊刻时间及其传本存世情况等,对相台本的抄写、翻刻以及再翻情况则缺乏研究。以《周易》一种为例,《四库全书》本《周易注》确以元相台岳氏本为底本,但多有讹误脱漏。武英殿翻刻岳本虽称"仿写刊刻",然亦多改动,犹以释文为甚,已非岳本原貌。道光、光绪间江南书局等再翻武英殿翻岳本较之武英殿翻岳本亦有不同。
陈东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全书292页,31.2万字。该书援易入译,以易冶译,力图构建大易翻译学话语体系。全书共十三章,主要从哲学上探讨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翻译审美、翻译伦理、翻译风格、翻译距离、翻译批评、翻译生态环境等问题。
2017年12月16-17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的"问题与出路:当代易学研究国际论坛"暨"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召开三十周年纪念会"在山东大学成功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杨效雷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全书468页,计35万字。该书并经压缩修改后纳入“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更名为《诠释学视野下的易学》,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于同年8月出版。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易学研究》和天津市社科规划课题结项书稿《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