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有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从事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的经验是:
一、学会文法,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详略得当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辑者精心筛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精华,最具有代表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每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都读写结合,化抽象为形象、具体,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法。写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布局,如何安排,使学生在潜在意识中构建一个个行文框架,时间长了,学生就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写法,需要时就会再现出来,根据题材确定布局。同时应该强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操之过急。
二、博览群书,学生才会表达准确,语言流畅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看来不记住常见字的音、形、意,不记住几千条妙语佳句,学生就会出现有话说不出,有情抒不出来,只能利用“精彩极了”“妙极了”等简单笼统的语言表达。只有博览群书,搜索信息,强化记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妙语如珠,出口成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阅读训练,在教室角设立“读书角”供学生课余阅读,每周抽出一节课为读书课,每天早晨指导学生朗读妙词佳句10分钟,有时还鼓励学生记忆精彩的广告词和歌词等。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作文就容易了。
三、体验生活,学生才会有材可写,有情可抒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教师平时要有意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访一位名人,帮助一位孤寡老人,观看一部电影,参加一次野外观光……以丰富学生阅历。这样学生一开始作文,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如涓涓流水般涌向笔端,从而自觉地作文。一次,我去上作文课有学生报告,有一位同学丢了教室门上的钥匙,应该赔一把新挂锁。我心想,班里确实有这样的约定,但是我又犹豫了,我知道这位学生家兄弟姐妹多,父亲早逝,生活极度贫寒,他又拿什么赔?想到这里,一个帮他赔的想法在和他有同样命运的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于是我带头捐出一元钱,同学们看到我捐了,就你两角,他五角地捐开了……。过后我还鼓励学生说这件事。下课了,我预设好的作文课任务没有完成,随即我将这次命题作文改为自命题作文,内容就写这次捐款活动。这次作文学生写得很成功,命题也各不相同,《最动人的一刻》《我太渺小了》《难忘的一件事》《他流泪了》《老师的心软了》。
四、对比习作,学生才会发现优劣,扬长避短
在互改中对比,学生初稿完成后我经常鼓励同桌交换帮助修改;优秀生和待进生交换修改,优秀生在待进生的作文中吸取经验教训,待进生在优秀生的作文中汲取营养。
把自己改前改后的作文。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反复朗读,反复推敲,直至满意。
在讲评作文时对比,我时常把内容大致相同的两篇以上作文筛选出来,让学生对比读,对比分析体会用词造句组段成篇。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同一个动作可以用的词表达,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叙述,品评词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五、继承创新,学生才会打破传统,标新立异
“作文有法,但无定法。”纵观中国文学史,笔者粗浅地认为,就是一部既继承中华文学精华,又摆脱中国文学樊篱的历史,谁打破了传统,谁就有可能立不朽佳作。屈原的楚辞,陶渊明的田园诗,苏轼的豪放派词,鲁迅的杂文……。因此要建立开放型、发展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尽量克服学生作文思维的定势,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作文空间,激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拘一格,写能体现学生自己爱好、素养、人生观、价值观的作品。
六、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写作,写出真情实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就会有写作文的动力,就会有想写作文意向,就会有写好作文的潜力。因此作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为起点。学生作文起步时,不必强行给学生灌输用词如何如何准确,布局如何如何合理,详略如何如何恰当等等。不要让学生听后觉得作文是高深莫测的,产生望尘莫及的感觉,进而厌恶作文。批阅作文时,宜宽不易严,尽量提出建议性的修改写鼓励性评语。对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多找“闪光点”,对他们细小的进步都要做一番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一、学会文法,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详略得当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辑者精心筛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精华,最具有代表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每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都读写结合,化抽象为形象、具体,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法。写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布局,如何安排,使学生在潜在意识中构建一个个行文框架,时间长了,学生就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写法,需要时就会再现出来,根据题材确定布局。同时应该强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操之过急。
二、博览群书,学生才会表达准确,语言流畅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看来不记住常见字的音、形、意,不记住几千条妙语佳句,学生就会出现有话说不出,有情抒不出来,只能利用“精彩极了”“妙极了”等简单笼统的语言表达。只有博览群书,搜索信息,强化记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妙语如珠,出口成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阅读训练,在教室角设立“读书角”供学生课余阅读,每周抽出一节课为读书课,每天早晨指导学生朗读妙词佳句10分钟,有时还鼓励学生记忆精彩的广告词和歌词等。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作文就容易了。
三、体验生活,学生才会有材可写,有情可抒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教师平时要有意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访一位名人,帮助一位孤寡老人,观看一部电影,参加一次野外观光……以丰富学生阅历。这样学生一开始作文,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如涓涓流水般涌向笔端,从而自觉地作文。一次,我去上作文课有学生报告,有一位同学丢了教室门上的钥匙,应该赔一把新挂锁。我心想,班里确实有这样的约定,但是我又犹豫了,我知道这位学生家兄弟姐妹多,父亲早逝,生活极度贫寒,他又拿什么赔?想到这里,一个帮他赔的想法在和他有同样命运的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于是我带头捐出一元钱,同学们看到我捐了,就你两角,他五角地捐开了……。过后我还鼓励学生说这件事。下课了,我预设好的作文课任务没有完成,随即我将这次命题作文改为自命题作文,内容就写这次捐款活动。这次作文学生写得很成功,命题也各不相同,《最动人的一刻》《我太渺小了》《难忘的一件事》《他流泪了》《老师的心软了》。
四、对比习作,学生才会发现优劣,扬长避短
在互改中对比,学生初稿完成后我经常鼓励同桌交换帮助修改;优秀生和待进生交换修改,优秀生在待进生的作文中吸取经验教训,待进生在优秀生的作文中汲取营养。
把自己改前改后的作文。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反复朗读,反复推敲,直至满意。
在讲评作文时对比,我时常把内容大致相同的两篇以上作文筛选出来,让学生对比读,对比分析体会用词造句组段成篇。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同一个动作可以用的词表达,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叙述,品评词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五、继承创新,学生才会打破传统,标新立异
“作文有法,但无定法。”纵观中国文学史,笔者粗浅地认为,就是一部既继承中华文学精华,又摆脱中国文学樊篱的历史,谁打破了传统,谁就有可能立不朽佳作。屈原的楚辞,陶渊明的田园诗,苏轼的豪放派词,鲁迅的杂文……。因此要建立开放型、发展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尽量克服学生作文思维的定势,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作文空间,激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拘一格,写能体现学生自己爱好、素养、人生观、价值观的作品。
六、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写作,写出真情实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就会有写作文的动力,就会有想写作文意向,就会有写好作文的潜力。因此作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为起点。学生作文起步时,不必强行给学生灌输用词如何如何准确,布局如何如何合理,详略如何如何恰当等等。不要让学生听后觉得作文是高深莫测的,产生望尘莫及的感觉,进而厌恶作文。批阅作文时,宜宽不易严,尽量提出建议性的修改写鼓励性评语。对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多找“闪光点”,对他们细小的进步都要做一番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