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社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生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概念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当接触某种情景时,可以发挥想象,更深、更广地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
(一)创设情境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俗话说:“牛不喝水,按不得牛头低。”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又快又平稳,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是汽车平稳行驶的根本原因。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创设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创新思维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多样化的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特别是有些与课本中的解题思路不同,更是难能可贵,这就是创新思维。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与圆周率”时,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通过量度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寻找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度量、计算、数据分析,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再让他们认真看书,看看自己的结论与数学家的结论相比怎么样,结果他们很有成功感。
动手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是发展学生思维,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是明理,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可以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五)一题多解,鼓励求异,培养创新品质
参考文献
[1]柳菊兴.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何明兴.培养创造性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生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概念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当接触某种情景时,可以发挥想象,更深、更广地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
(一)创设情境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俗话说:“牛不喝水,按不得牛头低。”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又快又平稳,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是汽车平稳行驶的根本原因。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创设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创新思维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多样化的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特别是有些与课本中的解题思路不同,更是难能可贵,这就是创新思维。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与圆周率”时,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通过量度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寻找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度量、计算、数据分析,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再让他们认真看书,看看自己的结论与数学家的结论相比怎么样,结果他们很有成功感。
动手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是发展学生思维,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是明理,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可以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五)一题多解,鼓励求异,培养创新品质
参考文献
[1]柳菊兴.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何明兴.培养创造性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