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科学本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un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讲授为中心应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的驱动为桥梁,让学生在对真实问题的追寻中,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应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思维的碰撞。
  下面以“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比热”这一概念产生和建构的过程。
  一、教学任务
  “物质的比热”是浙教版初中七年级《科学》中比较难学的内容。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察生活事例,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物质种类有关;二是通过实验,体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是不同的,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比热表示;三是通过实例分析,体验不同比热物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科学、社会、技术的关系;四是通过有关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偏低,比热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本冊教材只要求初步掌握比热的定性概念,为八年级、九年级的定量计算和问题解决打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激活旧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时候物体会发烫?学生可能回答:晴朗的夏天,马路会发烫;人运动时身体会热起来;煤气烧水,水会烧开;钻木取火,木头会发烫。
  教师进一步追问:哪些现象是因为吸收热量而发烫的?让学生体会“物体吸收热而发烫”与“生物体运动散热”“摩擦产生热”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热量以及热量传递已经有一定的经验,这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和生长点。教师适时追问,让本节课的学习指向更加明确。
  (二)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1.小和尚烧水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述和尚烧水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和尚为大家烧开水,中途发现柴不够了,水烧不开。小和尚问师父:“怎么办呢?”师父反问大家:“你们说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柴,有的说去借柴,有的说去买柴,师父一直在摇头。
  教师设问:那么师父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揭示答案: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从物理的角度看,师父的办法可行吗?
  提出猜想: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质量越大需要吸收热量越多,水的质量越小需要吸收热量越少?
  2.马尔代夫海岛之旅
  教师展示模拟“马尔代夫海岛之旅”场景。太阳:取暖器。沙滩:一盆沙子。海水:一盆水。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起始温度是一样的。打开取暖器,让“阳光”照耀“沙滩”和“海水”。一会儿让学生触摸“马尔代夫沙滩”的沙子和水。
  提问:热传递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初始温度有关外,还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师生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模拟情境,学生在直接的感性体验中思考并提出猜想。这一环节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课程理念。
  (三)实验验证 自主发现和建构
  1.教师演示实验:验证老和尚的办法可不可行
  教师用两个同样规格的烧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同时加热。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先开,验证老和尚的办法可不可行。
  讨论:老师的实验是怎么设计的?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哪些是控制因素(基本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物体吸收热量多少是否与物质种类有关
  (1)教师布置任务。物体吸收热量多少是否与物质种类有关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简要的实验方案。大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完成。参考设计指南:画出实验示意图;口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拍照记录各组方案并及时上传电脑等待分享。
  (3)请2~3组的学生代表上台分享实验方案。分享时,组内学生可补充说明,组间相互提醒,进一步完善方案。
  (4)教师点评学生的方案。注意纠正实验中关键步骤的疏忽和错误,在初温测定、温度计摆放位置、升高温度多少的选择等方面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设计的难点,对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等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方案的分享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最后,教师通过点评,引导学生解决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3.完善方案 分组自主开展实验
  (1)分组完善小组的实验方案,领取实验器材,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实验。
  (2)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各组操作进行指导,用视频、照片记录一些较好或者不足的实验操作。
  (3)实验结束后,教师先图文分析学生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如温度计碰底或碰壁、温度计未充分与被测物体接触等。
  (4)随后选择两组详细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统计各组的结果。估计学生有以下两种典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以“加热时间”为自变量。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时间长,而砂石需要加热时间短。
  方案二:以“温度升高”为因变量。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的时间,水温度升高慢,而砂石温度升高快。
  【設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分组进行实验的探究。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总结两种典型实验设计的步骤,自主建构验证性实验的程序性知识。
  4.分析结果 归纳结论
  (1)实验方案一
  教师设问: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升高温度相同,加热时间与吸收热量是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升高相同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因此吸收热量多,砂石需要加热的时间短,因此吸收热量少。
  推理可得: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降低相同温度,则水放出热量多,砂石放出热量少。
  (2)实验方案二
  教师设问: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时间相同,升高温度快慢与吸收热量是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时间相同,水温度升高慢,因此吸收热量多,砂石温度升高快,因此吸收热量少。
  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的反向推理成立吗?
  推理可得: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散热相同时间,水温度下降慢,因此散发热量多,砂石温度下降快,因此散发热量少。
  【设计意图】方案二中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辨和争议,让学生自动纠正不正确的前科学概念:温度升高慢,吸收热量少;温度升高快,吸收热量多。反向推理的讨论可锻炼学生的申辩式思维,任何科学推论在没有实验数据证实之前,都可以存疑。
  (3)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推理,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多少与构成物质的种类有关。
  师生归纳:根据实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这一特性反映出相同情况下物质容纳热量的多少,科学上为了简化,将这种特性叫作比热容,简称比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和建构知识。学生在实验探究和分析中,将实验发现转化为科学概念,在动脑思辨中超越日常经验,体验建构概念、发现规律的愉悦,最终在各自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比热的初步概念。
  (四)巩固概念 学以致用
  (1)水银的比热是水、砂石、玻璃、水银四种物质中最小的,这有什么意义?
  (2)若相同质量的A、B两块玻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A温度升高快,B温度升高慢,这说明什么呢?如果你要装修房子,希望用哪一块?
  (3)教师口述场景,请大家闭上眼睛,共同想象在海岛沙滩上行走时,踩在沙滩上和海水中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新知,加深理解。最后师生互动、回归生活,想象不在身边的场景,避免通常简单划一的课堂小结,更能引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探究是人类的天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推动学生以科学探究为路径,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和认识科学本质是我们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意义具有隐蔽性。在以漫画文本写作教学为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意义探究中,师生要基于生活视域,拓展与漫画文本相关联的主题情境,发掘主题事件,演绎主题结果,借助思维地图的综合应用,探究漫画深层寓意,把握文本主题意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漫画;主题意义;思维地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
摘 要:“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关注。“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导向。面对教材中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在把握住情境设计的整体统整性和重点深入性的基础上,将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情境设计;高中语文  随着统编教材的陆续启用,新课标的理念也
摘 要:由于对理性思维的内涵缺乏系统认识,当前教学中常将其片面地等同于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这易导致教学问题类型与教学策略单一化。厘清理性思维各组成要素的相关性、明晰各要素培养路径的差异性是培养理性思维的关键。通过引发观点碰撞、构建证据链、呈现思维过程以及促进问题解决等策略以发展实证意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高阶思维。  关键词:理性思维;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液体压强  理性
摘 要: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学科性、实践性、价值性则是其本质属性,教师要把握历史研学的本质属性,丰富其形式,以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震撼力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研学实践;老物件  中学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从教学的空间看,从单一的校园课堂教学走向校园内的课堂外拓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课上不完,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意思是要讲的东西很多而可用的时间太少。这确实是目前课堂教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为例,4个专题共有课文22篇,课时却只有36个(新课程规定每个模块都是36课时),平均每篇1.5课时,这还不算作文教学及其他需要机动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够的。经典诗文的品读不是吃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吃饱就好,而是像喝茶,得慢慢呷,品出个味道来。因此
摘 要:从三维目标的视角观察一堂历史好课应该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的特征,即:从知识与技能维度观察,好课应该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思路上加以拓展;从过程与方法维度观察,好课应该注重知识学习的理解与批判、学习过程的联系与建构、学习结果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观察,好课应该注重重温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着重感悟历史人物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拓展式学习;深度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什么是好课,仁者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不能仅是持怀疑、反对的态度,还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体验,发现史料、史家和教材观点背后的逻辑,并在理解、同情基础上进行历史的阐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情境设置、核心问题探究、反复拷问知识,引导学生在历史解释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美国邦联制  谈起“批判性思维”,在如今新一轮以核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劳动教育成为高中的必修内容。各高中学校要结合当地、本校的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校园“微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地理实践,建立区域认知,并结合现实、探究原理、立足地方、投身环境,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价值观也在实践和劳动教育过程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劳动
摘 要: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象模型是物理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在对象模型的教与学中,通过实验、操作等活动,识得对象模型的基本特征;通过情景实践,习得建构对象模型的主要方法;通过迁移应用,悟得对象模型传递的科学思维、物理观念,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对象模型建构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与学科素养.   关键词:科学思维;模型建构;对象模型  一、引言
摘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妙用创新技法引领学生发现实验不足、创新实验方案、再造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方法改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组合法;逆向法;替换法  多年来,我们在化学教學中根据学校装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有关化学实验改进的科技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实验创新的基本思路(先列出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