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鲁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秋天的节日”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前不久,笔者有幸听取我区一名优秀教师执教该课。该教师首先从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月下亲情,并适时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片,掀起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小高潮。然后,教师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诵读有关月亮的诗歌,播放歌曲《月之故乡》,营造出游子思乡的浓郁氛围。最后进行拓展,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儿歌创作。整个过程,师生兴趣高涨,我们听课者也感同身受,赞叹连连。临近下课时,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问,其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老师,为什么已经9月了还没过中秋节?”
“老师,我家台历上的字写错了,写成了‘仲秋节’。”
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八月十五指的是农历时间,大家说的9月是公历时间。教师的解释可谓言简意赅,但学生仍一脸茫然。对第二个问题,教师解释为“中秋节也叫仲秋节”,两种写法都对。学生看似恍然大悟地坐了下来。
会后,围绕这两个问题,听课教师展开了讨论——这两个既来源于学生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处理更为科学合理?教师们讨论得很热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意见一:第一个问题虽来源于学生,但由于学生还小,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有个别学生质疑就单独给予解释,学生没提问就不必涉及。
意见二:这两个问题既然源于学生,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向学生介绍相关常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虽然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听不懂,但“凉水泡茶慢慢浓”,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明白。所以教师不能避开这两个问题。
讨论半天,双方仍各执己见,我也陷入了思索。其实,我是赞同第二种意见的。记得一位名师曾经说过:“什么叫驾驭课堂?真正的驾驭课堂是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驾驭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也就是说驾驭学情。”更何况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曾有学生问过我这两个问题。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位教师的解释并没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研讨结束后回到办公室,这个问题仍萦绕脑际,让我无法释怀。随手翻阅桌上的台历,我突然想起课堂上学生关于“仲秋节”的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对,查看台历!这本台历不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教具吗?翻开“八月十五”这一天的台历,只见正面上方写着“2008年”,稍下处左方写着“9月14日”,右方写着“八月十五”,下方写着“仲秋节”三个大字。再看反面,上面写着生活小常识(节选):“八月十五叫中秋节,也叫仲秋节,这两个名字都跟农历有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是秋季,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为什么又叫仲秋节呢?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月,因此八月十五又叫作仲秋节。”学生的两个问题全浓缩在一张小小的台历中。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了解秋天的节日有哪些
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交流:你知道秋天的节日有哪些吗?
3.小结导入:我国现有的节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为纪念重大事件而确立的现代节日,像大家刚才说的教师节、国庆节;另一类是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传统节日,像大家刚才交流的中秋节、重阳节。这节课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传统节日——中秋节(板书:中秋节)。
(二)简单了解农历与公历
1.交流:今年的中秋节过了吗?谁记得中秋节那一天是几号?
2.观察日历(投影展示),认识农历与公历:
(1) 谁来说一说,中秋节那一天是几号?
(2) 日历上还有其它的日期吗?
(3)师小结介绍:在日历上,这个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间,是公历,也叫阳历,我们平常说“今天是几月几号”,都是指公历时间。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历。前面我们说的现代节日也是指公历。而用汉字表示的时间是农历,也叫阴历。农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历法,中秋节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根据农历的时间确定的。
(三)了解“中秋节”“仲秋节”名字的来历
1.质疑:了解了公历和农历的小知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板书,再观察一下屏幕上的日历,看看两个节日的名字,有没有发现问题?(一个是中秋节,一个是仲秋节)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让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常识小资料”。
2.学生阅读小资料。
[后记]
后来,我执教的该课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中一举夺魁,并在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该教学设计也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编入新课标《品德与生活教案》一书中。
回顾该环节,教师根据学情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台历知识介绍,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又使课堂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情,要明晰学生疑在何处,进而思考怎样为学生解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老师,为什么已经9月了还没过中秋节?”
“老师,我家台历上的字写错了,写成了‘仲秋节’。”
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八月十五指的是农历时间,大家说的9月是公历时间。教师的解释可谓言简意赅,但学生仍一脸茫然。对第二个问题,教师解释为“中秋节也叫仲秋节”,两种写法都对。学生看似恍然大悟地坐了下来。
会后,围绕这两个问题,听课教师展开了讨论——这两个既来源于学生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处理更为科学合理?教师们讨论得很热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意见一:第一个问题虽来源于学生,但由于学生还小,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有个别学生质疑就单独给予解释,学生没提问就不必涉及。
意见二:这两个问题既然源于学生,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向学生介绍相关常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虽然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听不懂,但“凉水泡茶慢慢浓”,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明白。所以教师不能避开这两个问题。
讨论半天,双方仍各执己见,我也陷入了思索。其实,我是赞同第二种意见的。记得一位名师曾经说过:“什么叫驾驭课堂?真正的驾驭课堂是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驾驭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也就是说驾驭学情。”更何况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曾有学生问过我这两个问题。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位教师的解释并没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研讨结束后回到办公室,这个问题仍萦绕脑际,让我无法释怀。随手翻阅桌上的台历,我突然想起课堂上学生关于“仲秋节”的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对,查看台历!这本台历不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教具吗?翻开“八月十五”这一天的台历,只见正面上方写着“2008年”,稍下处左方写着“9月14日”,右方写着“八月十五”,下方写着“仲秋节”三个大字。再看反面,上面写着生活小常识(节选):“八月十五叫中秋节,也叫仲秋节,这两个名字都跟农历有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是秋季,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为什么又叫仲秋节呢?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月,因此八月十五又叫作仲秋节。”学生的两个问题全浓缩在一张小小的台历中。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了解秋天的节日有哪些
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交流:你知道秋天的节日有哪些吗?
3.小结导入:我国现有的节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为纪念重大事件而确立的现代节日,像大家刚才说的教师节、国庆节;另一类是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传统节日,像大家刚才交流的中秋节、重阳节。这节课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传统节日——中秋节(板书:中秋节)。
(二)简单了解农历与公历
1.交流:今年的中秋节过了吗?谁记得中秋节那一天是几号?
2.观察日历(投影展示),认识农历与公历:
(1) 谁来说一说,中秋节那一天是几号?
(2) 日历上还有其它的日期吗?
(3)师小结介绍:在日历上,这个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间,是公历,也叫阳历,我们平常说“今天是几月几号”,都是指公历时间。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历。前面我们说的现代节日也是指公历。而用汉字表示的时间是农历,也叫阴历。农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历法,中秋节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根据农历的时间确定的。
(三)了解“中秋节”“仲秋节”名字的来历
1.质疑:了解了公历和农历的小知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板书,再观察一下屏幕上的日历,看看两个节日的名字,有没有发现问题?(一个是中秋节,一个是仲秋节)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让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常识小资料”。
2.学生阅读小资料。
[后记]
后来,我执教的该课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中一举夺魁,并在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该教学设计也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编入新课标《品德与生活教案》一书中。
回顾该环节,教师根据学情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台历知识介绍,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又使课堂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情,要明晰学生疑在何处,进而思考怎样为学生解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