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泥足深陷,东莞用工回暖叫人兴奋又困惑。乐观者将之解读为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征兆。然而,危机果真退潮了吗?是否真像有人所称,珠三角经济即将走出寒冬?探查东莞招工难”的原委本末,或许会找到答案。
一年前,因所在工厂倒闭,27岁的陕西
农民工方兵被迫踏上还乡路。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守望了一些时日后,他又重回东莞。8月15日东莞智通人才市场招聘会上,方兵揣着一叠简历,在企业招聘摊位前推销自己。让他略感意外的是,每一个跟他谈过的企业都发给他复试通知,甚至有企业要他立刻去厂里参加复试。方兵在东莞打工近10年,还没碰到哪个企业招工如此急切。方兵注意到,不少招聘摊位前罕有求职者问津,而往年每个摊位前都门庭若市,递一份简历都要挤出一身臭汗。
方兵所遇到的,正是2009年第二季度东莞劳动就业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企业招聘职位回升,求职者则相对短缺。智通人才市场8月份统计,每100个求职者面前,有151个职位可挑选。相比以前缺普工占大头的状况,本次缺工表现出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更高要求。
危机后“招工难”
从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据东莞官方公布数字,共倒闭企业1207家,同时失去63万个就业岗位。估计有上百万农民工离开东莞。彼时的东莞,工厂倒闭风声鹤唳,农民工讨薪、卷铺盖还乡的景象所在皆是。
然而仅仅时隔半年,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企业用工出现回暖,而且势头越来越明显。4月份,一家台资饰品厂的老板对记者表示,订单有所回升,企业在萧条中艰难获得支撑。到5月份,她又告诉记者,工人已不能应付纷至的订单,需要加招人手。
外贸订单回升,带来了用工需求的回升。今年二季度用工需求为18.7万人,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三季度延续了二季度的态势,智通人才市场统计,7月用工量比6月增加了15%,8月亦稳中有升,企业的招聘职位数已经达到去年同期九成。平均每个职位只有一名求职者应聘,几乎达到“零竞争”状态。对求职者来说,就业竞争不激烈,还可以挑挑选选,无疑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但对企业来说,拿到订单,却找不到干活的人,眼睁睁看着利润溜走,就像眼瞅着庄稼烂在地里。
万氏达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在智通人才市场租的摊位上挂着设计、分切、铜版印刷等招聘职位,但两名工作人员枯坐一天没有招到一名员工,二人没等招聘会结束便收拾物品草草离场。招聘遇冷的企业不只万氏达一家。在智通人才市场,每月产生8万个职位,但求职者只有6万余,缺口约2万人,注定有一些企业招不到人。
缺工在东莞不是稀罕事,危机爆发前的东莞,每年七八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民工荒”,因为七八月是开工旺季,各厂都在用人,劳动力供不应求。每年开工旺季,会出现10万人左右的用工缺口。金融危机后出现的用工短缺,在具体层面上跟以往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缺工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是由东莞的产业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每年四季度,企业通常会招聘一些人为来年做储备,业内叫做“储干”,但2008年四季度,却少有企业“储干”,人才市场一片萧条。往年用工旺季在一季度已经开始,但在2009年一季度并未呈现旺季气象,二季度才有了“旺”的苗头。“用工周期的异动,跟金融危机对东莞外向型经济的打击有关。”智通人才市场公关部经理蔡小梅对本刊记者表示。此次缺工发生在金融危机后一年这个关键节点,分外引人关注。
结构性缺工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莞缺工,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经济转型引发的对设计、研发、营销人才的追捧以及此类人才的短缺。
2008年金融危机延伸到全球产业体系,东莞外销订单锐减三成,靠“三来一补”模式纵横30年无阻的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出不去、进不来的困境。众多企业为生存计,开始脱胎换骨谋求内销通道。
开拓内销的话,不能照搬国外的图纸,而是要设计、研发适合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以厚街镇的家具制造业为例,以前接单生产,图纸随单送到,工厂不需要有自己的设计师、结构工程师。但要做内销的话,欧风美雨的家具不见得迎合国内消费者口味,于是必须招这么一批人,来设计家具的款式、构造、流程等一整套工序。基于此,专业的设计研发人才开始变得抢手。
产品设计出来后,第二步是建立营销渠道,这需要动用很大的人力财力。据理想人才市场营销总监黄京介绍,早在2007年,金融风暴尚未波及中国市场时,不少厚街的家具企业看到国内市场潜力,已着手在内地进行营销渠道建设。外销和内销渠道不同,所需的人才也完全是两个概念。珠三角外销体系先是由港资企业奠定“前店后厂”格局,随后由数不清的外贸公司所构建,接单、派单、发货、结算形成完善的流程。聚居在东莞海关附近的报关员群落表明这个体系已相当成熟和职业化。而内销看重的是对大陆市场的熟谙程度,需要有市场头脑和拓展能力的商战之士。
营销、设计人员的紧缺,与缺少普工的市场状况有明显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这被称作“结构性缺工”。智通人才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出现的用工紧张。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短缺特征。企业青睐有3至5年以上经验的技术、生产和市场营销人才,这部分用工需求占招聘职位总数的45%左右,相应最为稀缺。
揭开订单迷雾
东莞制造业占工业收入近九成,在内销未见显著成效的情况下,企业用工需求变化可被看作外贸订单的晴雨表。进入5月份,电子、服装、家具、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用工需求急剧增加,表明这些行业接获的外贸订单有较大增量,订单回升直接拉动了用工需求。近几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外贸确有回暖迹象。表现为外贸出口额降幅收窄,5、6、7月出口降幅分别是21.2%、18%和15.1%,之前出口锐减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都有大幅回升。
但广东出口形势的回暖,不能被简单看作总体经济形势向好,更不能把外贸订单的回升看成全球经济复苏的表现。中肯评价外贸回升,必须站在更高视野,审视广东外贸企业的运行环境。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危机爆发一年后,西方库存的产品已差不多清空,虽然居民消费能力下降,但基本消费需求仍须得到满足,于是继续在全球物色供货商和生产企业。订单重新下到东莞,并不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已阔步走出危机,只说明西方还未找到比东莞更廉价、便利的世界工厂。
经过30年培育,东莞在某些领域成为具有垄断地位的生产商。虽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附加值少得可怜,但产量在全球罕有其匹。比如鞋子,世界上每10双鞋子,就有一双是东莞制造。惊人的市场占有率不会给东莞带来更多的议价权,因为东莞只是一个生产车间、一条流水线,产品议价权掌握在 品牌拥有者和跨国集团手里。市场占有率高的最大好处是,由于我在全球供应链上举足轻重,你不从我这里拿货,就会有人打赤脚。另一方面,东莞在某些加工制造领域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配套,虽然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但综合成本仍有竞争力。这是吸引订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危机下政府对出口企业出台的一些帮扶政策亦对吸引订单有帮助。东莞制鞋企业享有15%的出口退税。就算国外采购方以金融危机为名压价,鞋企在利润全无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出口退税政策获利。
据黄京介绍,厚街制鞋企业对普工有大量需求,与理想人才市场往来频密。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一些鞋企确遭采购方压价,微薄的利润再次缩水30%,但在出口退税政策保障下,他们有订单就全收。然后要做的,就是招工、扩产。
此外,季节性的订单增加也不可忽视。每年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前数月,东莞玩具、礼品厂会接到一些订单。季节性订单的增加同样拉动了企业用工需求。这种季节性订单通常不稳定,一个月内就可做完,黄京表示,他听到有的企业放出声音:“9月份赶完货,又要给工人放假了。”这句话让他想起去年10月的大萧条。
农民工退潮珠三角
以前东莞加工贸易工厂接到订单后,通常做法是让工人不眠不休地加班“赶货”,但新《劳动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行为,新法规定加班费为平时薪酬的1.5倍。无节制迫使工人加班,不光会将企业置于违法违规受重罚的境地,而且从成本核算考虑,支付的加班薪酬会直线上升。要知道,在农民工微薄的收入中,加班费占很大比重。
长期以来,农民工收入低的问题在东莞未有改善,工人的工资十几年没有明显变化,低收入无形中在把人往外赶。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工人拿到手的工资是1200~1600元,比危机前下降了100~200元。现在东莞最低工资标准是770元,月,低于广州、深圳,也低于长三角很多城市。低收入和高消费让很多农民工吃不消,很多人为此离开东莞转投他乡。
在用工紧缺情况下,东莞企业也没有好好利用收入杠杆来吸引人才c据智通人才市场统计,今年上半年东莞用工待遇比起危機前没有大的变化,工资未有明显上涨,整体工资水平与去年持平。
在前香港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看来,珠三角吸引人才的优势正在失去。几年前他到东莞黄江镇出差时,见到每个大排档挤满了宵夜的年轻人,却没有一个工厂为工人开展职业培训,上班时压榨这些年轻人,业余时间任由他们荒废。工厂只满足于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的熟练程度,而不给工人提供职业生涯的进阶之梯,与工人有关的一切看起来都是临时性的。“在流水线上操作得再熟练,也无法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梁百忍说。
在双转移背景下,低学历、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珠三角不再受欢迎,他们成为被转移的对象。无论政府是否赶厂赶人,外来工锐减的现象是双转移政策推行者所愿意看到的。为确保地方官员坚定推行双转移,以人均GDP增速大于GDP增速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无论是新莞人还是外来工,东莞政府希望拉低人均GDP的人越少越好。
可想,无论缺工缺到何种程度,广东不会对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外来务工者重新敞开大门。造成春运交通瘫痪的打工者大军,越来越不可能重现了。
一年前,因所在工厂倒闭,27岁的陕西
农民工方兵被迫踏上还乡路。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守望了一些时日后,他又重回东莞。8月15日东莞智通人才市场招聘会上,方兵揣着一叠简历,在企业招聘摊位前推销自己。让他略感意外的是,每一个跟他谈过的企业都发给他复试通知,甚至有企业要他立刻去厂里参加复试。方兵在东莞打工近10年,还没碰到哪个企业招工如此急切。方兵注意到,不少招聘摊位前罕有求职者问津,而往年每个摊位前都门庭若市,递一份简历都要挤出一身臭汗。
方兵所遇到的,正是2009年第二季度东莞劳动就业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企业招聘职位回升,求职者则相对短缺。智通人才市场8月份统计,每100个求职者面前,有151个职位可挑选。相比以前缺普工占大头的状况,本次缺工表现出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更高要求。
危机后“招工难”
从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据东莞官方公布数字,共倒闭企业1207家,同时失去63万个就业岗位。估计有上百万农民工离开东莞。彼时的东莞,工厂倒闭风声鹤唳,农民工讨薪、卷铺盖还乡的景象所在皆是。
然而仅仅时隔半年,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企业用工出现回暖,而且势头越来越明显。4月份,一家台资饰品厂的老板对记者表示,订单有所回升,企业在萧条中艰难获得支撑。到5月份,她又告诉记者,工人已不能应付纷至的订单,需要加招人手。
外贸订单回升,带来了用工需求的回升。今年二季度用工需求为18.7万人,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三季度延续了二季度的态势,智通人才市场统计,7月用工量比6月增加了15%,8月亦稳中有升,企业的招聘职位数已经达到去年同期九成。平均每个职位只有一名求职者应聘,几乎达到“零竞争”状态。对求职者来说,就业竞争不激烈,还可以挑挑选选,无疑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但对企业来说,拿到订单,却找不到干活的人,眼睁睁看着利润溜走,就像眼瞅着庄稼烂在地里。
万氏达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在智通人才市场租的摊位上挂着设计、分切、铜版印刷等招聘职位,但两名工作人员枯坐一天没有招到一名员工,二人没等招聘会结束便收拾物品草草离场。招聘遇冷的企业不只万氏达一家。在智通人才市场,每月产生8万个职位,但求职者只有6万余,缺口约2万人,注定有一些企业招不到人。
缺工在东莞不是稀罕事,危机爆发前的东莞,每年七八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民工荒”,因为七八月是开工旺季,各厂都在用人,劳动力供不应求。每年开工旺季,会出现10万人左右的用工缺口。金融危机后出现的用工短缺,在具体层面上跟以往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缺工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是由东莞的产业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每年四季度,企业通常会招聘一些人为来年做储备,业内叫做“储干”,但2008年四季度,却少有企业“储干”,人才市场一片萧条。往年用工旺季在一季度已经开始,但在2009年一季度并未呈现旺季气象,二季度才有了“旺”的苗头。“用工周期的异动,跟金融危机对东莞外向型经济的打击有关。”智通人才市场公关部经理蔡小梅对本刊记者表示。此次缺工发生在金融危机后一年这个关键节点,分外引人关注。
结构性缺工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莞缺工,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经济转型引发的对设计、研发、营销人才的追捧以及此类人才的短缺。
2008年金融危机延伸到全球产业体系,东莞外销订单锐减三成,靠“三来一补”模式纵横30年无阻的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出不去、进不来的困境。众多企业为生存计,开始脱胎换骨谋求内销通道。
开拓内销的话,不能照搬国外的图纸,而是要设计、研发适合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以厚街镇的家具制造业为例,以前接单生产,图纸随单送到,工厂不需要有自己的设计师、结构工程师。但要做内销的话,欧风美雨的家具不见得迎合国内消费者口味,于是必须招这么一批人,来设计家具的款式、构造、流程等一整套工序。基于此,专业的设计研发人才开始变得抢手。
产品设计出来后,第二步是建立营销渠道,这需要动用很大的人力财力。据理想人才市场营销总监黄京介绍,早在2007年,金融风暴尚未波及中国市场时,不少厚街的家具企业看到国内市场潜力,已着手在内地进行营销渠道建设。外销和内销渠道不同,所需的人才也完全是两个概念。珠三角外销体系先是由港资企业奠定“前店后厂”格局,随后由数不清的外贸公司所构建,接单、派单、发货、结算形成完善的流程。聚居在东莞海关附近的报关员群落表明这个体系已相当成熟和职业化。而内销看重的是对大陆市场的熟谙程度,需要有市场头脑和拓展能力的商战之士。
营销、设计人员的紧缺,与缺少普工的市场状况有明显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这被称作“结构性缺工”。智通人才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出现的用工紧张。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短缺特征。企业青睐有3至5年以上经验的技术、生产和市场营销人才,这部分用工需求占招聘职位总数的45%左右,相应最为稀缺。
揭开订单迷雾
东莞制造业占工业收入近九成,在内销未见显著成效的情况下,企业用工需求变化可被看作外贸订单的晴雨表。进入5月份,电子、服装、家具、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用工需求急剧增加,表明这些行业接获的外贸订单有较大增量,订单回升直接拉动了用工需求。近几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外贸确有回暖迹象。表现为外贸出口额降幅收窄,5、6、7月出口降幅分别是21.2%、18%和15.1%,之前出口锐减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都有大幅回升。
但广东出口形势的回暖,不能被简单看作总体经济形势向好,更不能把外贸订单的回升看成全球经济复苏的表现。中肯评价外贸回升,必须站在更高视野,审视广东外贸企业的运行环境。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危机爆发一年后,西方库存的产品已差不多清空,虽然居民消费能力下降,但基本消费需求仍须得到满足,于是继续在全球物色供货商和生产企业。订单重新下到东莞,并不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已阔步走出危机,只说明西方还未找到比东莞更廉价、便利的世界工厂。
经过30年培育,东莞在某些领域成为具有垄断地位的生产商。虽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附加值少得可怜,但产量在全球罕有其匹。比如鞋子,世界上每10双鞋子,就有一双是东莞制造。惊人的市场占有率不会给东莞带来更多的议价权,因为东莞只是一个生产车间、一条流水线,产品议价权掌握在 品牌拥有者和跨国集团手里。市场占有率高的最大好处是,由于我在全球供应链上举足轻重,你不从我这里拿货,就会有人打赤脚。另一方面,东莞在某些加工制造领域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配套,虽然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但综合成本仍有竞争力。这是吸引订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危机下政府对出口企业出台的一些帮扶政策亦对吸引订单有帮助。东莞制鞋企业享有15%的出口退税。就算国外采购方以金融危机为名压价,鞋企在利润全无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出口退税政策获利。
据黄京介绍,厚街制鞋企业对普工有大量需求,与理想人才市场往来频密。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一些鞋企确遭采购方压价,微薄的利润再次缩水30%,但在出口退税政策保障下,他们有订单就全收。然后要做的,就是招工、扩产。
此外,季节性的订单增加也不可忽视。每年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前数月,东莞玩具、礼品厂会接到一些订单。季节性订单的增加同样拉动了企业用工需求。这种季节性订单通常不稳定,一个月内就可做完,黄京表示,他听到有的企业放出声音:“9月份赶完货,又要给工人放假了。”这句话让他想起去年10月的大萧条。
农民工退潮珠三角
以前东莞加工贸易工厂接到订单后,通常做法是让工人不眠不休地加班“赶货”,但新《劳动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行为,新法规定加班费为平时薪酬的1.5倍。无节制迫使工人加班,不光会将企业置于违法违规受重罚的境地,而且从成本核算考虑,支付的加班薪酬会直线上升。要知道,在农民工微薄的收入中,加班费占很大比重。
长期以来,农民工收入低的问题在东莞未有改善,工人的工资十几年没有明显变化,低收入无形中在把人往外赶。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工人拿到手的工资是1200~1600元,比危机前下降了100~200元。现在东莞最低工资标准是770元,月,低于广州、深圳,也低于长三角很多城市。低收入和高消费让很多农民工吃不消,很多人为此离开东莞转投他乡。
在用工紧缺情况下,东莞企业也没有好好利用收入杠杆来吸引人才c据智通人才市场统计,今年上半年东莞用工待遇比起危機前没有大的变化,工资未有明显上涨,整体工资水平与去年持平。
在前香港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看来,珠三角吸引人才的优势正在失去。几年前他到东莞黄江镇出差时,见到每个大排档挤满了宵夜的年轻人,却没有一个工厂为工人开展职业培训,上班时压榨这些年轻人,业余时间任由他们荒废。工厂只满足于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的熟练程度,而不给工人提供职业生涯的进阶之梯,与工人有关的一切看起来都是临时性的。“在流水线上操作得再熟练,也无法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梁百忍说。
在双转移背景下,低学历、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珠三角不再受欢迎,他们成为被转移的对象。无论政府是否赶厂赶人,外来工锐减的现象是双转移政策推行者所愿意看到的。为确保地方官员坚定推行双转移,以人均GDP增速大于GDP增速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无论是新莞人还是外来工,东莞政府希望拉低人均GDP的人越少越好。
可想,无论缺工缺到何种程度,广东不会对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外来务工者重新敞开大门。造成春运交通瘫痪的打工者大军,越来越不可能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