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面临种种困境,作为引路人的教师理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其抱怨,不如转变,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写作教学的思维方式尤显重要。
一.变模糊思维为精确思维,厘清作文教学的方向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有人说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有人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具体到某节课上的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更是模糊,常常是随机式的,甚至是教师天马行空式的讲评。这种对作文教学目标定位的模糊思维,限制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有序开展,使得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了泥淖之中,日常作文教学突显出短视、无序、随意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倡作文教学从精确思维入手,厘清方向。精确思维要求作文教学目标必须精准集中于一个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具体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应成为最崇高的目标。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加紧研究有关说话、读书、写文章的科学的知识系统,把教学这些知识和指导运用这些知识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科学地组织起来。”①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实践中包含辨识错别字,辨析和修改病句,仿写句子,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体知识和一定的写作技巧在内的最基本的写作知识。应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以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为基础的,写作知识对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科学的作文教学,必须以写作知识的传授为先导,离开了这个根本,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是“良辰好景虚设”。
二.变点状思维为立体思维,构建作文教学的全新体系
模糊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点状思维。写作本应是一个有机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这种突发奇想式的随机作文,使作文教学变成了打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此断裂化、点状化和碎片化的教学缺少具体的训练重点,又没有渐递的学习梯度。这种跳跃性的点状思维必然导致学生对作文生厌、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
立体思维是针对点状思维而言的更高级层面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教师能够跳出点的限制,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即“立起来思考”。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学应该有独立的一套体系,唯有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系统性教授,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根据“生活——感悟——创造”这一作文新型观念,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构建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文体训练为支架,兼顾写作技巧的全新的训练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经验,高中三年作文实践应形成系列。高一阶段,考虑到初高中作文的衔接,建议侧重于记叙文的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记叙文的选材、线索、结构、细节、详略、波澜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层面。高二阶段,伴随学生感悟思辨能力的发展,建议侧重于议论文的训练,以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议论文的选材、结构、分论点设置、立意的深刻性、分析论证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传统文化”“人与艺术”等层面。高三阶段,为了迎接高考,可以以常规的诸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文采等专题为主导,传授一些应试的写作技巧,在创新表达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的积极性。
三.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搭建学生创新的阶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而实际教学中,受到高考指挥棒和现实各种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作文教学被封闭在考场作文的围墙里,片面强调写作技法的“模式化”的套路,不在“开源”上做文章,导致写作教学不仅没有达到加厚生活底子、拓宽阅读积累、提高思维品质的初衷,还窒息了学生身上艺术创造的细胞。学习空间的狭窄,生活视野的闭塞,必然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的缺失、情感的枯竭和语言的干瘪乏味,从而诞生了一篇篇与个体生命毫不相关的“生活的复印件”。这种灰色作文、虚假作文,甚至是病态作文的问世,与教师头脑中“重课堂,轻实践”的封闭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开放性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为学生写作搭建创新的阶梯。唯有开放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当然,许多教师也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也常常叮嘱学生关注生活,多多阅读,但是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下,“走向生活”一直是一句空话,真正踏实践行的少之又少。实际上,只要教师真正想去改变,关注生活,走向社会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当实践的机会变少了,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②笔者所在学校就一直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将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与法》《经济半小时》等节目剪辑挑选,制作成短片,利用休息时间播放给学生看,进而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展开探讨辩论;二是将一周报刊上的精彩信息剪辑,编制班级周报,在教室张贴,学生利用休息时间阅读。这两种方式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陌生化”,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阅读与参与的热情。
四.变两极思维为多极思维,拨开学生作文的迷雾
两极思维主要表现在作文讲评这一环节。在传统的作文讲评中,教师大都是先概括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总结优点,指出缺点,然后再挑选几篇优秀作文当做范文,不遗余力地褒奖;或者找几篇比较差的点评一下,以期帮助学生“改邪归正”。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关注两极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单看两极之外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这类学生覆盖面广,属于作文创作的主力,大都是平时作文基础本身就不太好的普通同学。他们冥思苦想,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满怀期待地交上去,等待他们的却是不如意的分数、卷面上的公式化评语和课堂上“既无风雨也无雷的旁观者”的命运。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的挫伤,最后也就失去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种,其中“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被列为最高级别的两种需求。这一心理学成果的问世为发现并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写作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的运动,写作过程即人的心理运动过程。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差,归根结底是一个写作心理能否充分发挥的过程。”③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的近十年间,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摒弃常规的关注两极的套路,转为多极思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多极思维,是实现多方位、多层次且最有效、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它要求教师在作文评改之前先将班级学生的作文归类——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最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如此之后,班级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个小组,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批改。在互评作文之前,教师先将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即讲评重点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评阅作文,进而自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关注到大多数学生,拨开学生的心头迷雾,取得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注释:
①张志公《张志公文集3》,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
一.变模糊思维为精确思维,厘清作文教学的方向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有人说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有人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具体到某节课上的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更是模糊,常常是随机式的,甚至是教师天马行空式的讲评。这种对作文教学目标定位的模糊思维,限制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有序开展,使得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了泥淖之中,日常作文教学突显出短视、无序、随意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倡作文教学从精确思维入手,厘清方向。精确思维要求作文教学目标必须精准集中于一个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具体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应成为最崇高的目标。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加紧研究有关说话、读书、写文章的科学的知识系统,把教学这些知识和指导运用这些知识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科学地组织起来。”①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实践中包含辨识错别字,辨析和修改病句,仿写句子,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体知识和一定的写作技巧在内的最基本的写作知识。应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以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为基础的,写作知识对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科学的作文教学,必须以写作知识的传授为先导,离开了这个根本,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是“良辰好景虚设”。
二.变点状思维为立体思维,构建作文教学的全新体系
模糊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点状思维。写作本应是一个有机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这种突发奇想式的随机作文,使作文教学变成了打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此断裂化、点状化和碎片化的教学缺少具体的训练重点,又没有渐递的学习梯度。这种跳跃性的点状思维必然导致学生对作文生厌、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
立体思维是针对点状思维而言的更高级层面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教师能够跳出点的限制,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即“立起来思考”。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学应该有独立的一套体系,唯有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系统性教授,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根据“生活——感悟——创造”这一作文新型观念,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构建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文体训练为支架,兼顾写作技巧的全新的训练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经验,高中三年作文实践应形成系列。高一阶段,考虑到初高中作文的衔接,建议侧重于记叙文的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记叙文的选材、线索、结构、细节、详略、波澜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层面。高二阶段,伴随学生感悟思辨能力的发展,建议侧重于议论文的训练,以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训练可按议论文的选材、结构、分论点设置、立意的深刻性、分析论证等环节进行;在主题内容上可以兼顾“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传统文化”“人与艺术”等层面。高三阶段,为了迎接高考,可以以常规的诸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文采等专题为主导,传授一些应试的写作技巧,在创新表达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的积极性。
三.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搭建学生创新的阶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而实际教学中,受到高考指挥棒和现实各种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作文教学被封闭在考场作文的围墙里,片面强调写作技法的“模式化”的套路,不在“开源”上做文章,导致写作教学不仅没有达到加厚生活底子、拓宽阅读积累、提高思维品质的初衷,还窒息了学生身上艺术创造的细胞。学习空间的狭窄,生活视野的闭塞,必然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的缺失、情感的枯竭和语言的干瘪乏味,从而诞生了一篇篇与个体生命毫不相关的“生活的复印件”。这种灰色作文、虚假作文,甚至是病态作文的问世,与教师头脑中“重课堂,轻实践”的封闭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开放性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为学生写作搭建创新的阶梯。唯有开放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当然,许多教师也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也常常叮嘱学生关注生活,多多阅读,但是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下,“走向生活”一直是一句空话,真正踏实践行的少之又少。实际上,只要教师真正想去改变,关注生活,走向社会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当实践的机会变少了,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②笔者所在学校就一直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将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与法》《经济半小时》等节目剪辑挑选,制作成短片,利用休息时间播放给学生看,进而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展开探讨辩论;二是将一周报刊上的精彩信息剪辑,编制班级周报,在教室张贴,学生利用休息时间阅读。这两种方式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陌生化”,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阅读与参与的热情。
四.变两极思维为多极思维,拨开学生作文的迷雾
两极思维主要表现在作文讲评这一环节。在传统的作文讲评中,教师大都是先概括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总结优点,指出缺点,然后再挑选几篇优秀作文当做范文,不遗余力地褒奖;或者找几篇比较差的点评一下,以期帮助学生“改邪归正”。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关注两极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单看两极之外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这类学生覆盖面广,属于作文创作的主力,大都是平时作文基础本身就不太好的普通同学。他们冥思苦想,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满怀期待地交上去,等待他们的却是不如意的分数、卷面上的公式化评语和课堂上“既无风雨也无雷的旁观者”的命运。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的挫伤,最后也就失去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种,其中“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被列为最高级别的两种需求。这一心理学成果的问世为发现并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写作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的运动,写作过程即人的心理运动过程。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差,归根结底是一个写作心理能否充分发挥的过程。”③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的近十年间,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摒弃常规的关注两极的套路,转为多极思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多极思维,是实现多方位、多层次且最有效、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它要求教师在作文评改之前先将班级学生的作文归类——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最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如此之后,班级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个小组,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批改。在互评作文之前,教师先将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即讲评重点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评阅作文,进而自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关注到大多数学生,拨开学生的心头迷雾,取得作文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注释:
①张志公《张志公文集3》,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