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的古人也曾说过:“因疑而问,因问而开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成绩提高得特别快;而那些很少提问题的学生或者从来不向教师提问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或无进步。从中可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
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对自己不懂,哪怕很重要的问题,也从不肯问别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甚至包括家里人。对此,笔者曾与学生多次交流过,但作用不大。到底该怎么教育学生,让学生能主动会问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认识“问”的重要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有困难及时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可以早日解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帮助学生增强“问”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即一个人能经常想到一些问题的解决,产生一种有目的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如果当事人不进入情境,没有感觉到心理困境,任何问题也构不成问题。常人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不足为怪,不会产生问题,而牛顿就产生了“它为什么落地”的心理困境,因为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了伟大的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教育,大胆创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营造“问”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喜欢提问。因此,数学教师平时要尽可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对待,不要轻易阻止。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不同,有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很荒唐、很冒失,不够得体,对此,教师既不能训斥,更不能讥讽、嘲笑,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回答的要尽量给以满足;并可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或者去查找资料。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笔者就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四、教授“问”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先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发问”、“会问”的能力,使学生会问、善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的规律,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
1.就概念提问题
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概念提问题的好处是加深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练习、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像《圆周角》、《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这些概念的学习都很适合学生就概念提问。
2.就书中的插图提出问题
现在的教科书大多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关注插图也应该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
3.就书中的例题进行提问
书中的例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而设,都是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果能启发学生对书中的例题进行提问,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就不懂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质疑
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碰到许多不懂或不理解的题目,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提出来,然后适时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好的教师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可提,而是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才是培养人发展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将学生置于新知识与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漩涡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大胆提出问题,产生思维动势,产生创新萌芽,形成坚实的学习基础和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对自己不懂,哪怕很重要的问题,也从不肯问别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甚至包括家里人。对此,笔者曾与学生多次交流过,但作用不大。到底该怎么教育学生,让学生能主动会问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认识“问”的重要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有困难及时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可以早日解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帮助学生增强“问”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即一个人能经常想到一些问题的解决,产生一种有目的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如果当事人不进入情境,没有感觉到心理困境,任何问题也构不成问题。常人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不足为怪,不会产生问题,而牛顿就产生了“它为什么落地”的心理困境,因为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了伟大的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教育,大胆创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营造“问”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喜欢提问。因此,数学教师平时要尽可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对待,不要轻易阻止。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不同,有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很荒唐、很冒失,不够得体,对此,教师既不能训斥,更不能讥讽、嘲笑,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回答的要尽量给以满足;并可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或者去查找资料。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笔者就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四、教授“问”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先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发问”、“会问”的能力,使学生会问、善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的规律,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
1.就概念提问题
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概念提问题的好处是加深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练习、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像《圆周角》、《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这些概念的学习都很适合学生就概念提问。
2.就书中的插图提出问题
现在的教科书大多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关注插图也应该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
3.就书中的例题进行提问
书中的例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而设,都是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果能启发学生对书中的例题进行提问,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就不懂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质疑
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碰到许多不懂或不理解的题目,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提出来,然后适时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好的教师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可提,而是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才是培养人发展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将学生置于新知识与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漩涡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大胆提出问题,产生思维动势,产生创新萌芽,形成坚实的学习基础和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