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学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思考,加强探索交流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体验式学习 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貼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创设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通过交流互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思想;让学生在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中获得认知、能力和学习情感。可见,体验式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体会、领悟,经历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规律的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呢?
一、加强实践,知识形成的体验学习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并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内部智力活动。
1.“玩”中体验,掌握基本知识。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喜欢新颖的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似“玩耍”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其抽象性常常让学生感到困惑,为了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和基本解法,在教室里我根据应用题的情节创设问题情境。在演示中,两位同学面对面地站着(两地),同学们一起喊“预备走”,(同时)两人面对面地走(相向),最后将手握在一起(相遇)。通过演示,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语言,学生已经自己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关键词的意思,两人走的路程就是原来两人相距的路程。然后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相距、背向而行、相遇又相距等情况。如此,学生在老师引领下在玩中理解了相遇问题中的概念和数量,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做”中体验,形成基本技能。
体验式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接受、理解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多地给它们提供“做”的机会,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时,教师出示用2个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让学生对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这样拼下去,每拼一次,减少几个面?”这样学生从拼摆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科学的试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做的过程。教师成功地把表面积浓缩在一个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另外,让学生加强体验的交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数学,展示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二、体验生活,知识迁移的体验学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激活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体验。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生活背景材料,则很难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
1.以生活实例启发体验知识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感知积累为解决数学问题所用。如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棱长5分米的钢块,锻造成宽是2分米,高是2.5分米的长方体钢块,能锻造多长?要明确钢块锻造时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是解题的关键。一位数学教师受美术老师教学生捏橡皮泥的启发,课上先出示一团橡皮泥,迅速把圆柱橡皮泥搓成圆球并启发学生思考:捏橡皮泥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橡皮泥的形状在变,但什么不变呢?学生在这一生活事例的启发下,一下子感悟到解决上述数学问题的关键,印象深刻。
2.以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观察圆柱形的彩笔筒,思考如何自己设计笔筒,让他们动脑思考,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此学生能够真正开展思维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积极情感体验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笔筒设计中可以让学生思考:有三张面积是1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如何操作使做的圆柱表面积最大?思考以10厘米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多少平方厘米?激发学生整体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缜密性。
总之,体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能力的发展,在有效化解学习重难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蓓莉.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
[2]龚亚军.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体验式学习 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貼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创设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通过交流互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思想;让学生在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中获得认知、能力和学习情感。可见,体验式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体会、领悟,经历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规律的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呢?
一、加强实践,知识形成的体验学习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并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内部智力活动。
1.“玩”中体验,掌握基本知识。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喜欢新颖的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似“玩耍”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其抽象性常常让学生感到困惑,为了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和基本解法,在教室里我根据应用题的情节创设问题情境。在演示中,两位同学面对面地站着(两地),同学们一起喊“预备走”,(同时)两人面对面地走(相向),最后将手握在一起(相遇)。通过演示,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语言,学生已经自己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关键词的意思,两人走的路程就是原来两人相距的路程。然后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相距、背向而行、相遇又相距等情况。如此,学生在老师引领下在玩中理解了相遇问题中的概念和数量,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做”中体验,形成基本技能。
体验式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接受、理解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多地给它们提供“做”的机会,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时,教师出示用2个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让学生对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这样拼下去,每拼一次,减少几个面?”这样学生从拼摆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科学的试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做的过程。教师成功地把表面积浓缩在一个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另外,让学生加强体验的交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数学,展示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二、体验生活,知识迁移的体验学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激活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体验。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生活背景材料,则很难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
1.以生活实例启发体验知识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感知积累为解决数学问题所用。如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棱长5分米的钢块,锻造成宽是2分米,高是2.5分米的长方体钢块,能锻造多长?要明确钢块锻造时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是解题的关键。一位数学教师受美术老师教学生捏橡皮泥的启发,课上先出示一团橡皮泥,迅速把圆柱橡皮泥搓成圆球并启发学生思考:捏橡皮泥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橡皮泥的形状在变,但什么不变呢?学生在这一生活事例的启发下,一下子感悟到解决上述数学问题的关键,印象深刻。
2.以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观察圆柱形的彩笔筒,思考如何自己设计笔筒,让他们动脑思考,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此学生能够真正开展思维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积极情感体验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笔筒设计中可以让学生思考:有三张面积是1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如何操作使做的圆柱表面积最大?思考以10厘米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多少平方厘米?激发学生整体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缜密性。
总之,体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能力的发展,在有效化解学习重难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蓓莉.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
[2]龚亚军.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