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网络和杂志上看到一些关于早读的文章。文中的教师在早读课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内容,有“生活小百科”,有“新闻播报”,还有“好书推介”等等。这些活动的确能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这种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放在早读课上进行,合适吗?
“早读”的“读”,我把它理解为诵读。诵读与语文综合性活动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能画等号。诵读也不等同于阅读。《辞海》中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由此可见,阅读是看,是一种无声的行为。而诵读是朗读,朗诵,是一种有声的读。与阅读相比,诵读不仅作用于眼睛、大脑、心灵,还作用于人的耳朵,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使得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是的,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体会到。所以,只有诵读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二者相比较,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比阅读更有效。于是,我决定在早读课上为孩子们选择适宜诵读,且又能朗朗上口的语言材料。
另外,早读是孩子们一天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学习欲望强。如果每天早晨都让他们重复朗读课本中的篇目,久而久之,单一的内容会使他们对早读失去兴趣。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语言材料的积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因此,我每周留下一天朗读课本内容,其余四天,我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诵读材料。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的早读计划安排如下:
周一读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永恒不朽的源头活水,历经千百年,依然散发着浓郁的芬芳。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诵读国学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熏陶,让国学智慧的种子播撒到心灵的深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而且还有助于其形成高尚的人格。《弟子规》《朱子家训》《诗经》……这些脍炙人口的美文一定会让孩子们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周二读诗歌。翻看《亲近母语·日有所诵》,里面清新明快,富有童真的诗歌、童谣深深吸引着我。你看这首《大蜻蜓》:大蜻蜓,绿眼睛,两对翅膀亮晶晶。飞一飞,停一停,飞来飞去捉蚊蝇。这首三七句式的儿歌将蜻蜓的外形和习性蕴含于清新的语言之中,读来令人愉悦,也长见识。再如《为天量身高》,特殊的行文格式就足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了。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优秀的儿童诵读材料,这些读本大都是教育专家或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为学生们编写的。如周一贯老师主编的《小学生经典诵读100课》;江西省教科所主编的《中华经典诵读》等。这些诵读材料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同步编写,其中有童谣,有韵文,有唐宋诗词,也有现代诗歌,语言清新,内容浅显,充满童趣,能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是学生诵读极好的教材。另外,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写得单纯而不单薄,我们也可以从中挑选出提供给孩子们,如金波的《推开窗子看见你》等等。
周三读美文。童谣、韵文、唐宋诗词,以及国学经典的语言简短凝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但千万不可偏颇。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对学生今后行文习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写作的极好范本,因此,在早读十分钟里,我从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选取语言优美的且有示范作用的文章或诗歌让孩子们朗读。
周四读佳作。我从学生的每一次习作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在每周四让全班同学朗读欣赏。指导孩子们在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学习好的写作手法。我想,学生在这种形式的鼓励之下,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都会得到提高。
周五课本内容复习。齐读有一个弊端,总有个别学生混水摸鱼,有口无心地念经。因此,在这一天,我设计了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重读课文。在班级中,会有一部分孩子的朗读天赋很高,节奏、情感,稍一指点,便形神俱备,有的甚至比老师还有表现力。一定要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因此,一个师傅带一至三个徒弟。可以是师傅读一句,徒弟读一句;可以是师徒合作,齐声朗读;还可以是徒弟读,师傅边听边指导,形式由他们自己定。这样读书,形式新鲜,学生感兴趣,同时制止了开小差的家伙,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当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早读的内容可以随之调整。如进入高年级之后,可以引入小古文,也可以引入名著片段等等。古人云:“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早读的时间里,让孩子们浸润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早读”的“读”,我把它理解为诵读。诵读与语文综合性活动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能画等号。诵读也不等同于阅读。《辞海》中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由此可见,阅读是看,是一种无声的行为。而诵读是朗读,朗诵,是一种有声的读。与阅读相比,诵读不仅作用于眼睛、大脑、心灵,还作用于人的耳朵,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使得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是的,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体会到。所以,只有诵读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二者相比较,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比阅读更有效。于是,我决定在早读课上为孩子们选择适宜诵读,且又能朗朗上口的语言材料。
另外,早读是孩子们一天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学习欲望强。如果每天早晨都让他们重复朗读课本中的篇目,久而久之,单一的内容会使他们对早读失去兴趣。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语言材料的积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因此,我每周留下一天朗读课本内容,其余四天,我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诵读材料。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的早读计划安排如下:
周一读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永恒不朽的源头活水,历经千百年,依然散发着浓郁的芬芳。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诵读国学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熏陶,让国学智慧的种子播撒到心灵的深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而且还有助于其形成高尚的人格。《弟子规》《朱子家训》《诗经》……这些脍炙人口的美文一定会让孩子们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周二读诗歌。翻看《亲近母语·日有所诵》,里面清新明快,富有童真的诗歌、童谣深深吸引着我。你看这首《大蜻蜓》:大蜻蜓,绿眼睛,两对翅膀亮晶晶。飞一飞,停一停,飞来飞去捉蚊蝇。这首三七句式的儿歌将蜻蜓的外形和习性蕴含于清新的语言之中,读来令人愉悦,也长见识。再如《为天量身高》,特殊的行文格式就足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了。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优秀的儿童诵读材料,这些读本大都是教育专家或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为学生们编写的。如周一贯老师主编的《小学生经典诵读100课》;江西省教科所主编的《中华经典诵读》等。这些诵读材料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同步编写,其中有童谣,有韵文,有唐宋诗词,也有现代诗歌,语言清新,内容浅显,充满童趣,能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是学生诵读极好的教材。另外,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写得单纯而不单薄,我们也可以从中挑选出提供给孩子们,如金波的《推开窗子看见你》等等。
周三读美文。童谣、韵文、唐宋诗词,以及国学经典的语言简短凝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但千万不可偏颇。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对学生今后行文习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写作的极好范本,因此,在早读十分钟里,我从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选取语言优美的且有示范作用的文章或诗歌让孩子们朗读。
周四读佳作。我从学生的每一次习作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在每周四让全班同学朗读欣赏。指导孩子们在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学习好的写作手法。我想,学生在这种形式的鼓励之下,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都会得到提高。
周五课本内容复习。齐读有一个弊端,总有个别学生混水摸鱼,有口无心地念经。因此,在这一天,我设计了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重读课文。在班级中,会有一部分孩子的朗读天赋很高,节奏、情感,稍一指点,便形神俱备,有的甚至比老师还有表现力。一定要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因此,一个师傅带一至三个徒弟。可以是师傅读一句,徒弟读一句;可以是师徒合作,齐声朗读;还可以是徒弟读,师傅边听边指导,形式由他们自己定。这样读书,形式新鲜,学生感兴趣,同时制止了开小差的家伙,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当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早读的内容可以随之调整。如进入高年级之后,可以引入小古文,也可以引入名著片段等等。古人云:“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早读的时间里,让孩子们浸润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