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把语文当成了“八股文”,没有创新,教师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潜移默化 走进生活创新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潜伏”教学 ,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澳大利亚泰格特的《窗》中,靠窗的病人为他同伴描述他所建到的窗外一切时,先不让学生看下边内容,设疑让学生想象,描述窗外是什么,然后揭晓答案,把两者进行对比,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 、“欣赏”教学,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阅读文章的兴趣。如教学《画山绣水》第二自然段中,上课时,教师先用朗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仿佛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入那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的山峰中,去感悟和品味人生的真谛。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潜移默化,启发创新
“潜”是探究,“化”是探究的质的飞跃。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潜”,教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化”,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在刚训练时,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启发他们要大胆地创新。
三、走进生活,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课堂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看云识天气》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云,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故乡》一文后,我以《我与闰土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鼓励语言,激活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语文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廖文仙 ,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2、《创新教育新探 》,李世海 高兆宏 张晓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1-01
3、《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11
【关键词】激发兴趣潜移默化 走进生活创新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潜伏”教学 ,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澳大利亚泰格特的《窗》中,靠窗的病人为他同伴描述他所建到的窗外一切时,先不让学生看下边内容,设疑让学生想象,描述窗外是什么,然后揭晓答案,把两者进行对比,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 、“欣赏”教学,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阅读文章的兴趣。如教学《画山绣水》第二自然段中,上课时,教师先用朗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仿佛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入那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的山峰中,去感悟和品味人生的真谛。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潜移默化,启发创新
“潜”是探究,“化”是探究的质的飞跃。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潜”,教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化”,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在刚训练时,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启发他们要大胆地创新。
三、走进生活,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课堂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看云识天气》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云,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故乡》一文后,我以《我与闰土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鼓励语言,激活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语文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廖文仙 ,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2、《创新教育新探 》,李世海 高兆宏 张晓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1-01
3、《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