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过程和方法。
一、目标设定简单
如何设定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呢?就是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清楚知道教什么、在什么起点上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为什么要这么教。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我们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读准11个生字的字音,能正确书写6个生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初步感受春天,喜爱春天;(4)能仿照第3、4、5自然段中的句式说话。目标(1)中的“读准”“正确”,明确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落实程度;目标(2)中的“读”规定了感悟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3)中的“在想象中初步感受”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想象”,达成目标是“初步感受”。目标(4)中的“仿照”是方法,达成目标是学会用这种句式“说话”。这样的目标简洁明了,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与反馈。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航标。一节好课应该是在把握教学目标上不断发展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简洁些,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所得。
二、文本处理简单
首先,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每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面往往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脉。教学主脉是教者在反复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有的是结构线,即从整体上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有的是情感线,即从整体上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松鼠和松果》一课,教学时可以抓住公鼠“快乐——困惑——担忧——高兴”这一情感线展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内化。
其次,必须学会对文本准确地、个性地解读。准确而有个性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解读一篇文本,教师先可以把自己作为普通读者来赏读文本,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语言美……然后,走出文本,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可以不学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最后,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当然,重点我觉得还应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
再次,要善于抓住支点。很多优秀教师处理文本时常常通过“突破一词”,从而“教活一课”,或者“抓住一句”,从而“串联一篇”。把握支点,这种“点”往往体现在个别词语上或者个别画龙点睛的句子上,它们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支点,继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偏概全”的教学效果。因此,钻研教材我们首先应学会能透过文字的窗口,借助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眼”,从中“品”出滋味和情感;“品”出精神和内涵,从而获得阅读技能,自觉建构语文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填充文章中的“空白”点、感悟动情处、品赏关键处、比较异同处等赏析文本。如《凡卡》一文,作者对凡卡在莫斯科做学徒的悲惨生活进行铺陈渲染,并插叙了乡下的清苦生活,勾勒了一幅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图景。在文末,却用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凡卡在熟睡中做了一个美好的梦,这给学生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我们需要将这一空白作为教学设计的制高点来统领全局:先感知课文,抓住文章的实处来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再紧扣空白,想象凡卡写了信却寄不出去的残酷现实;最后总结升华,品味课文的潛在意蕴。
三、教学流程简单
教学设计“动态化”,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主要问题贯穿课堂,还给学生阅读和说话的时空,腾出时间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即时点拨,驾驭课堂。教师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文本对话,有个性地阅读文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的教学教师轻松,学生活跃,真正实现给阅读教学“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简单化。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尽管多数小朋友说小白兔好,他向老山羊要种子,自己种白菜,爱劳动等等,但也有一些小朋友说喜欢小灰兔:“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小灰兔不向老山羊要菜子,可能是他不知道用菜子是可以自己种白菜的。如果他知道,也一定会要菜子的”……这种对课文鉴赏的多元化,我们应尊重孩子的这种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的美好感情。也只有在这种课堂中,教学环节简化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发表见解,才能感受到学生“超文本”阅读的精彩。
四、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实用,要具有实效性,具有学科性。我们不要“时髦”,实用而简单才是真。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让学生在读中悟,让学生感受文中“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作文也就写好了。当然,读也是有许多策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外,还要“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层层深入地读”等多种读书方式,体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珊迪》,抓住文中小珊迪的两次“跑”,引领学生层层品读感受“跑出了什么”。又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仅仅通过教师朗读,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课堂就达到了理想的境界。这些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的经典课例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的游戏、表演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
学习语文不是靠繁琐的分析、大量机械化的训练,关键还是靠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多读、多背、多写。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总让学生唱唱、演演、画画……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
一、目标设定简单
如何设定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呢?就是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清楚知道教什么、在什么起点上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为什么要这么教。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我们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读准11个生字的字音,能正确书写6个生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初步感受春天,喜爱春天;(4)能仿照第3、4、5自然段中的句式说话。目标(1)中的“读准”“正确”,明确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落实程度;目标(2)中的“读”规定了感悟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3)中的“在想象中初步感受”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想象”,达成目标是“初步感受”。目标(4)中的“仿照”是方法,达成目标是学会用这种句式“说话”。这样的目标简洁明了,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与反馈。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航标。一节好课应该是在把握教学目标上不断发展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简洁些,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所得。
二、文本处理简单
首先,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每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面往往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脉。教学主脉是教者在反复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有的是结构线,即从整体上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有的是情感线,即从整体上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松鼠和松果》一课,教学时可以抓住公鼠“快乐——困惑——担忧——高兴”这一情感线展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内化。
其次,必须学会对文本准确地、个性地解读。准确而有个性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解读一篇文本,教师先可以把自己作为普通读者来赏读文本,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语言美……然后,走出文本,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可以不学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最后,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当然,重点我觉得还应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
再次,要善于抓住支点。很多优秀教师处理文本时常常通过“突破一词”,从而“教活一课”,或者“抓住一句”,从而“串联一篇”。把握支点,这种“点”往往体现在个别词语上或者个别画龙点睛的句子上,它们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支点,继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偏概全”的教学效果。因此,钻研教材我们首先应学会能透过文字的窗口,借助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眼”,从中“品”出滋味和情感;“品”出精神和内涵,从而获得阅读技能,自觉建构语文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填充文章中的“空白”点、感悟动情处、品赏关键处、比较异同处等赏析文本。如《凡卡》一文,作者对凡卡在莫斯科做学徒的悲惨生活进行铺陈渲染,并插叙了乡下的清苦生活,勾勒了一幅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图景。在文末,却用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凡卡在熟睡中做了一个美好的梦,这给学生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我们需要将这一空白作为教学设计的制高点来统领全局:先感知课文,抓住文章的实处来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再紧扣空白,想象凡卡写了信却寄不出去的残酷现实;最后总结升华,品味课文的潛在意蕴。
三、教学流程简单
教学设计“动态化”,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主要问题贯穿课堂,还给学生阅读和说话的时空,腾出时间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即时点拨,驾驭课堂。教师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文本对话,有个性地阅读文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的教学教师轻松,学生活跃,真正实现给阅读教学“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简单化。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尽管多数小朋友说小白兔好,他向老山羊要种子,自己种白菜,爱劳动等等,但也有一些小朋友说喜欢小灰兔:“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小灰兔不向老山羊要菜子,可能是他不知道用菜子是可以自己种白菜的。如果他知道,也一定会要菜子的”……这种对课文鉴赏的多元化,我们应尊重孩子的这种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的美好感情。也只有在这种课堂中,教学环节简化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发表见解,才能感受到学生“超文本”阅读的精彩。
四、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实用,要具有实效性,具有学科性。我们不要“时髦”,实用而简单才是真。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让学生在读中悟,让学生感受文中“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作文也就写好了。当然,读也是有许多策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外,还要“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层层深入地读”等多种读书方式,体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珊迪》,抓住文中小珊迪的两次“跑”,引领学生层层品读感受“跑出了什么”。又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仅仅通过教师朗读,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课堂就达到了理想的境界。这些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的经典课例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的游戏、表演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
学习语文不是靠繁琐的分析、大量机械化的训练,关键还是靠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多读、多背、多写。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总让学生唱唱、演演、画画……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